书城社科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14241900000038

第38章 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15)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一定产生在力量强大、同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重大新闻事件是国际媒体崛起的重要契机。拿破仑战争的报道成就了《泰晤士报》,美国的南北战争使刚刚出现的美联社开始扬名,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成就了美国的广播媒体,越南战争和阿波罗登月又使美国的电视媒体成为强势媒体。在当代,新闻事件对媒体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如果说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使CNN一举成名,在伊拉克战争中FOX则开始崛起。媒体自身的准确定位和不懈努力是成为国际媒体的关键。“主流媒体的本质、核心和标志只有一个,就是以它的思想影响力受到社会主导阶层的关注,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每天必阅的媒体。”受众会主动将“需要的满足与媒介的选择联系在一起”,而“媒介必须与满足受众需要的其他源泉相竞争”。可信度高的大众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自然成为首选。

对新传播技术的追求是国际媒体发展的推进器。国际一流媒体必须拥有国际一流的传播技术。路透社对新传播技术的狂热,它不仅是最早采用电报技术的媒体,也是最早采用计算机技术的媒体。CNN对于卫星电视技术的运用使之成了第一个所谓的“全球媒体”,目前,世界一流媒体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投入都是不遗余力,技术领先也是媒体发展的关键。

当前世界的传播格局,是由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所构成,而其中国际电视和网络是最为国际化的媒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国际媒体的格局是“西强东弱”,尤其是在电视领域,可以说是典型的“美英统治”格局。

随着半岛电视台的崛起,当代世界电视格局开始松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电视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2005年12月,俄罗斯推出了由政府出资的国际电视频道———“今日俄罗斯”;2006年11月15日,半岛电视台推出了全英文频道,力图实现对世界的更大覆盖;2006年12月6日,法国的国际电视台France—24也开播了,目的是宣传“法兰西的文化与价值观”;2006年,日本政府也提出了要增加NHK World TV的英文播出量;其他如伊朗、印度、韩国等也在参与国际电视市场的竞争。我国也制定了电视国际传播的庞大计划,目前正在积极地实施当中。

传播的全球化与世界传播主体和声音的多元化,构成了公共领域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性的公共领域正在一个形成的过程中。我国的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为我国创造国际一流媒体既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提出了迫切要求。我国的国际一流媒体还在形成的过程中。我国最接近国际一流媒体标准的有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但是都存在着各种问题。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央视的基础规模较大、技术设备等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国际上的影响力、经营创收等与国际一流电视传媒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与BBC、CNN相比,其海外订户数分别是我们的3倍多和2倍多,而驻外记者分别是我们的6倍和23倍左右。在收入方面,BBC几乎是中央电视台的三倍。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们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传播理念的转变和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主要包括坚持国际化视野和新闻至上的原则,要争取做到国际国内并重,从宣传型逐步过渡到新闻传播型,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传播能力的迅速提升和扩大,包括国际报道网络的建立和传播渠道的全球性覆盖,要增加投入,扩大信息源,建立专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闻报道队伍。通过传播政策和传播体制的变革,包括建立事业与产业并重的国际传播体制,在坚持事业为主的同时,适当增加产业发展的路径,在传媒政策方面,也应该以提升传播能力作为主要的方向。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才能确保传播的自主性、维护国家形象。期待我们的媒体能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大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帮助国际社会更多、更充分地了解中国、认同中国。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舆论传播能力高低,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与其拥有强大的舆论传播能力紧密相关。提高舆论传播能力,必须把进一步提升我国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作为首要任务,逐步实现由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同时,还要从舆论传播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独特优势,借助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平台,依靠国际民间组织、友好机构、友好媒体、友好人士的力量,架起各国民众了解中国的桥梁,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积极影响国际舆论。

在传媒体制上,史安斌则提出我们可以尝试双轨制或者多轨制,“一方面有国家的媒体,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些代表中国立场的半官方的甚至是独立的媒体。像半岛电视台这种模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它具有半官方属性,接受卡塔尔官方的资助,以‘新闻公信力’为立台之本,发出了与西方媒体不同的声音,体现了阿拉伯世界的立场和价值观,从而在全球传播话语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它的这种定位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也需要有这样一个能够被国际传播体系接纳的媒体。”实现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需要统筹协调好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升传统媒体,发展现代媒体。以无线广播为基础,在全球重要国家和地区兴办英语、华语和多语种环球广播,实现英语、华语和当地官方语的有效收听。以在线广播为支撑,发挥互联网高速度、无国界、大容量、开放性的功能,把“国际在线”打造成我国在线广播对外传播中心,成为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重要手段和新型工具。以新媒体发展为方向,从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主动权的高度,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大力发展以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务,积极抢占新媒体技术制高点,加大新媒体节目内容的开发与制作,打造全台统一的多媒体资讯平台,积极拓展对外传播新阵地,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增强新媒体对外传播实效。

以美国为代表的纪录片国际传播走出了新思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对外形象政策从对外传播转向文化外交,走向讲求国际传播信誉的“信誉政治”,表明各国在树立国际威望上不断走向成熟。

冷战结束后,基于两极格局的打破,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文化取向不仅未减,反而更自觉地把文化视为“软权力”。美国作为世界上文化外交战略最为成熟的国家,在纪录影片的国际传播方面建树颇丰。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美国纪录片善于把握国际主流人群对于时事焦点的视角,恰当运用多元文化价值的取向,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快速变化的矛盾中寻找最本质的利益诉求,甚至运用“丢车保帅”的方式维护国家权威形象。

以《九月中的七日》、《华氏911》、《难以忽视的真相》为代表的纪录片,把美国从明显不利的国际舆论面前以金蝉脱壳方式,悄然剥离出一个空洞的外壳,成为自我批判的靶子,而主体却隐身于批评者中间。美国纪录片价值让渡的结果不是使自己被动,而是更好地保护了核心价值,显示出圆熟的文化外交策略。

加大对主流媒体的建设投入和政策引导。当今媒体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后盾,才能进行必要的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尤其是作为国家实力表征的主流媒体,要想在国际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这当然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持。同时,因为主流媒体是一国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代表,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它的言论立场代表了国家政府的言论,所以,它的报道必须细致谨慎,必须严格恪守国家的政治主张,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不仅有损媒体形象,也会危及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