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虚拟世界,不受物质载体和空间地理的阻隔,因此,利用网络传播,中国应可以造就一个整体对外传播的大平台。联合各地网站,发挥各地优势,在系统宣传基本国情的同时宣传基本区情,从而建立整体对外传播的大格局是必然的趋势和我们的任务。通过发挥各地优势,在选题、编辑、编译方面整合力量,向世界介绍一个完整、丰富和精彩的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目前,我国主要的几家以对外传播为主要任务的媒体网站已从最初的试验和探索阶段步入成熟,并正在形成明显的功能特点和风格特点。首先是语种的多样化,目前各大网站开设的语种设置基本涵盖了全球使用的主要语言,因此可以说,基本可以覆盖全球大多数语言地区。其次是选题的针对性。我国媒体网站全部由传统媒体创办,从初创时期即背靠传统媒体的资源、人力、知识与经验。虽然有些传统媒体本身并没有对外传播业务,但是,在他们创办的、以对外传播为重要目的的网站上,选题的针对性也已日益鲜明地体现出来。网站的版式及设计应着眼于外向型思考。对外传播网站上的版式安排、字体及字号的应用、色彩的使用、图片的使用、网络功能的使用全部基于对象国媒体的常规作法,并依目标读者的爱好而定。以中国网为例,每一语种版的每一次改版首先要研究对象国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同时向相关读者发信征求意见和建议,以期让新版在形式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接受度。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加快发展步伐,建设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要适应新形势,大力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实现更大范围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要实施“本土化”战略,切实增强对外传播的实效。
近年来,我国的学者、专家围绕中国构建国际传播体系的现状与前景、影响和制约我国对外传播能力的主要因素、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一流媒体的建设战略、媒介融合与现代传播体系建设、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舆论环境与国际形象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在面临一个对我国较为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我国迫切需要一个不但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影响力,而且要能够有效打入目前西方国家占主导的国际舆论界的对外传播网络媒体,去塑造中国的形象,发出中国的声音,为我国的长期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服务。这些网络媒体都依附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网络媒体在舆论宣传领域也已经初步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网络引发了国际传播体系的变革,这也为打破西方媒体的舆论垄断,实现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传播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发挥各种传统媒体(包括电台、报纸和通讯社等)的对外传播优势,综合发展我国的网络对外传播事业。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定位的趋同也会造成媒体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尚无一家网络媒体能够达到“国际化”这一标准。这说明,在重大事件发生后,仍然是西方媒体控制着国际话语权,我们在一定时期内还很难与之相抗衡。
我国应该考虑确定1-2个重中之重的网络媒体,以对中国缺乏了解的西方受众为目标受众,尝试以接近西方风格的模式进行国际传播。而其他网络媒体则着力吸引对中国有一定了解和认可的第三世界受众、海外华人华侨等受众,可以采用同现行传播模式变化不大的传播手段。如此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用过滤分流的传播手段去捕捉不同层次的受众。
二、建设国际一流媒体
当代世界上有多种媒介形式和众多的媒体,但是媒体之间的差别非常大。
有些媒体影响巨大,有些媒体则默默无闻。那些具有巨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媒体称为主流媒体或强势媒体,而那些经营和影响超过了国家界线的媒体被称为国际媒体,其中最为顶级的媒体,可以称之为国际一流媒体。
20世纪70年代,围绕信息技术而组织起来的互联网范式主要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而且逐渐地转向以著名的创新温床———加州的硅谷———为基地。
“居于主导地位的互联网设备公司例如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电脑网络公司例如太阳微系统(Sun Micro systems)、软件公司例如甲骨文公司(Oracle),以及互联网的入门网站例如雅虎(Yahoo!),都是在硅谷创立的。此外,大部分引进电子商务的新设互联网公司,以及革命性企业例如电子海湾拍卖网(Ebay),也都集中在硅谷。”互联网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特殊产品,与全球经济与世界地缘政治发生互动,最终沉积为一种生产、传播、管理与生活的新方式。杰克·特劳特在“新定位”理论中发现一些公司出现了两类新的问题:“第一种类型是,公司已经丧失了市场的焦点。他们要么进行产品线延伸,要么分散经营,结果作茧自缚。……另一种类型同变化相关,它们的问题是公司背后的市场变化。
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观念或定位以求发展。”关于国际一流媒体的评定标准,学术界和业界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例如世界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有三个标准,即:能很好地履行引导社会舆论、提供教育服务等公益责任,并在这方面具有较高的观众满意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世界品牌;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世界知名的传媒杂志TBI(Television Business International)则认为主要看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我国学者也对国际媒体的概念进行过研究。例如郭可教授在他的《国际传播学导论》中认为,国际媒体“主要是指那些从事国际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或传播媒体”,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信息传播活动具有跨国性;二是信息传播的经营活动具有跨国性;三是影响力具有国际性。
学者刘笑盈总结了国际一流媒体的三个标准:第一,是强大国际影响力,包括品牌影响力、话语权、舆论引导力等要素。例如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前接受采访时曾经评价说:“《泰晤士报》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报纸,事实上,据我所知,除了密西西比河外,再没有比它更有力量的东西了”。著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一句颇为夸张的话:“给地球各个角落带来光明的来源只有两个:天上的太阳和地下的美联社”。CNN崛起之后,曾被称之为是“联合国安理会的第六个常任理事国”,其创始人特纳曾声称“CNN的镜头摇到哪里,安理会的议程就讨论到哪里,”其议程设置能力之强,以至于海湾战争和索马里事件之后国际学术界出现了所谓的“CNN效果”一词。第二,是强大的运营能力,指国际媒体的经济收入水平、创收能力以及产出效益等经济财务指标,反映媒体的经营发展与运营管理水平。当前世界媒体的产业化特征十分明显,强大的运营能力包括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只有运营能力强的媒体才可以获得广泛的影响力。第三,是基础规模,指国际传媒机构作为一个信息制播平台存在的基础性指标,包括媒体的整体规模水平、国际覆盖能力、制作播出能力等,是其他两类指标的基础,同时又深受其他两类指标的作用与影响。这三类指标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构成了国际一流媒体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