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14241400000015

第15章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论(2)

四、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诞生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并且在连年的战争中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诞生伊始,就不可避免地实行一种战时的体制。这种体制强调广播的宣传和社会动员功能,而娱乐和服务功能处于次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国内局势的不稳定,尤其是“文革”期间,基本国策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长期处于一种矛盾斗争的社会环境中,于是宣传和社会动员长期成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主要功能。这种状况一直到粉碎“四人帮”,我国开始全面改革开放以后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广播事业原属党内另一个重要的宣传机构——通讯社,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广播活动就是从通讯社的无线电通信报务活动中派生出来的。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新闻社(简称红中社)成立,红中社对外播发新闻的呼号为“CSR”。红中社通过中央军委无线电台发报,每天发稿二千至三千字。1933年5月,红中社成立了自己的新闻台——红色中华新闻台,抄收中外新闻电讯,抄好后直接送到红中社译成中文,编印出版参考刊物《无线电日讯》(原名《无线电材料》)。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从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广播电台从属于新华社,被称为新华广播电台。

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西北19公里的王皮湾村,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X”是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NCR”是New Chinese Radio,即“新中国广播”的英文缩写。后来,1940年12月30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创办初期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每天播音两小时,后逐渐增加到三至四小时。广播的主要内容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和《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文章,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广播等。此外,还演播《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

作为新华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宣传党的抗日斗争的方针政策,报道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行径的重任,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封锁事件真相,诋毁新四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电波冲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新闻封锁,向全国人民广播了中共中央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和谈话,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

1943年春,由于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延安台因广播发射机零配件损坏(一个大型的电子管坏了),得不到补充和维修,不得不暂时停止广播。1945年8月中旬,在抗日战争的胜利声中,延安台恢复播音,第一天播出的是朱德总司令向各解放区武装部队发布的一系列对日寇全面大反攻、收缴敌伪武器、接受日寇投降的进军命令。

抗战胜利后近一年时间里,延安台通过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和解放区的消息,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介绍解放区各项事业的成就,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军队进犯陕甘宁边区,延安台发射机房和播音室成为敌军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轰炸声中,延安台坚持播音至14日中午,当天晚上转移到瓦窑堡好坪沟村继续播音。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延安台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曾经过三次大的转移,先后经陕甘宁、晋绥、晋冀鲁豫等解放区,于1948年5月到达晋察冀解放区的平山县。

延安台迁到平山后,正值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之时。新华广播电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加强军事宣传和政治宣传,发表有关战局的评论文章,报道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消息,报道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积极支援前线的活动,动员和组织解放区的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同时,新华广播电台还开办《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向国民党军官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宽大政策,揭露蒋介石集团的造谣欺骗,号召他们投诚起义,从政治上分化瓦解敌军,直接配合了前线解放军的军事斗争。

1949年新年来临之际,新华广播电台广播了毛泽东撰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随后,又广播了毛泽东撰写的《关于时局的声明》、《评战犯求和》等一系列评论,阐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揭穿蒋介石利用和平谈判保存反革命实力的阴谋。1949年3月23日,新华广播电台广播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公布了在全国胜利之后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基本政策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25日,新华广播电台随中共中央从河北平山迁入北平,更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6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新华社的口语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领导全国的广播事业。从此,口语广播从新华社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宣传机构。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做了实况广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转播。这是人民广播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性的实况广播,新中国诞生的喜讯通过电波传向全中国、全世界。

12月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挫折

一、“十七年”间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概况

“十七年”是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那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抗美援朝、对印自卫还击战等局部战争,同时也经历了“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等政治运动。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广播依旧扮演了重要的社会动员和宣传鼓动的角色。但相对于“文革”而言,这是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新中国的诸项事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奠定自己的基础的,广播也不例外。同时,在这一时期,新中国还诞生了自己的电视事业。

1.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

1949年6月,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组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这个处后改为中央广播事业局,由梅益任局长。广播事业局由新闻总署领导,在新闻传播方面和报纸一样要遵守相应的宣传纪律。1954年,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在行政上直属政府部门领导,在宣传方面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令,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

“十七年”的广播事业主要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新中国成立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全国广播宣传网。

早在1948年,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对新解放城市中原有之广播电台及其人员的政策决定》,规定“新中国之广播事业,应归国家经营,禁止私人经营”。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这一规定,政府对各大城市的私营广播电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用赎买的方式消灭了所有的私营广播。到1956年,全国广播事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央、省和市三个层次建立了广播事业网络。据统计,到了1956年,中国广播事业的规模基本奠定,除了中央台以外,还有地方广播电台56座,同时在市级以下的地区广泛建立了广播接收站,并逐步推广了农村有线广播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全国广播事业的中心,并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广播宣传网络。1950年4月1日,广播事业局发布《关于各人民台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规定》,要求全国各地转播中央台节目。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首都报纸摘要》节目,后更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在每天的清晨播出;1951年5月1日,中央台开办《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1993年更名为《全国新闻联播》),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间播出。这两个栏目都延续至今,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重要的新闻节目,也成为中国政府最权威的新闻发布平台。这两档节目被各省市的人民广播电台固定转播,成为亿万中国人了解国家大事以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消息来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收听工具严重不足,为了普及广播,尤其是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能够收听到广播,当时政府采取了两种有效的办法。

一是建立农村广播收音站。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接着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了《为实施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的通知》。全国各地根据这一决定和通知,先后以县为单位建立了广播收音站,配备了收音机,设立了专职的收音员,开展了收音网工作。收音员按时抄收或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台的新闻、政令、方针、政策和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并提供给县委和县政府领导,重要的消息还印发到全县各地,为各地办黑板报提供宣传材料。各县收音员经常带着收音机深入集市和乡村,组织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音员就挑着扁担,一头是收音机的盒子,一头是干电池盒子,到田间、地头,到农民家里组织收听,是中国农村当时常见的景象。

二是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网。至1958年,有线广播网在全国主要农村都开设起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市广播电台的节目通过各地的广播接受站再传播到田间地头,广大农民就此了解国家大事,开阔了视野。同时,有线广播网的建立也为中央政府的宣传奠定了有效的物质基础。

第二,新中国的广播事业紧密配合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开展了各项成功的宣传工作,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广播宣传作品。广播传播因其通俗易懂,传播快,覆盖面广,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宣传工具。可以说,广播媒介贯穿了共和国成立以后所有的重大事件。比如: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第一次发行新中国公债,上海的女电影明星们来到广播电台,持续几天宣传购买公债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1951年9月15日,全国各地的广播开始教唱《歌唱祖国》、《全世界人民心一条》两首歌曲。两个月后,为了配合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广播电台开始播放广播体操节目。每天喇叭一响,大小城市的亿万人民就开始应声而动,和着同一旋律在同一时刻,做着同一个动作,成为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广播体操节目成为中国广播界独一无二的节目。

在宣传生产竞赛、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中,一些地方的广播电台创造了“广播大会”的形式,即组织大量人群集体收听广播,增强广播的社会动员效果。这一形式一直延续到“大跃进”,在“文化大革命”中更被江青、张春桥等人发展为广播批斗大会、电视批斗大会。

总之,“十七年”是中国广播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基础。

2.电视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中国电视事业诞生在1958年,这一时期,有两大时代背景值得关注,它们都对当时中国电视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中国当时正处在“大跃进”运动中,这一运动给了中国电视一个有力的推动;二是中国当时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中。因此,电视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被赋予了相应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新兴的电视媒介也必然会被纳入到当时整个政治斗争的体系中去。

早在1955年初,建立电视台的提议就被列入了国家的文教五年计划。1956年12月31日,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国内第一台大型短波广播发射机试播成功,该厂厂长樊允行、总工程师隋经义和设计科长张敬植主动倡议研制全套黑白电视广播设备。经北京广播器材厂与中央广播局广播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协商,确定了三方联合开发研制全套黑白电视广播设备的计划。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开始使用2频道试播黑白电视,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当时因为局限于首都北京一地,被称为北京电视台。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当时因为缺乏录像和剪辑设备,所有的节目都是直播的。同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也建成投入播出。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电视台,它们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正式开播”在当时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当时有消息传来,台湾当局将在当年的“双十节”开始台湾本省的电视播出。那么,电视领域的竞争就被赋予了两大阵营相互竞争的政治意义,北京电视台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终于赶在9月份正式播出了。从这件事情来看,政治的力量极大地推动了电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