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14240600000012

第12章 广播与文学(3)

众所周知,认识、教育和审美历来被认为是文学的三大功能,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三大功能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功能,这在电台的文艺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今,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于文学节目的收听需求变得更为纷繁复杂。文学的功能外延有了极大的延伸,休闲、娱乐、益智……不一而足,对原来三大功能的内涵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广文艺频率适时推出了一批针对性强的新栏目:《当代小说连播》、《传记文学长廊》、《武侠小说日日新》、《爱情故事天天听》、《世界文学名著》、《惊险谜案故事》、《幽默文学精选》,等等。它们以长篇文学的“窄播”为其主要特色,同时,注重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题材和样式、直播和录播、雅和俗等关系的协调。

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例如,上广文艺频率在惊险谜案类长篇连播节目中增设了一档《拍案冲击播》(周末互动版),编导们把公安专家和侦察员请进直播室,讲述真实案例,主持人开通热线电话,请听众根据案情线索发挥想象力,过一把“当探长”的瘾,每一次还评出“空中神探”,引得场场爆满。再比如,为了呼应上海市委关于“重视海归、聚焦张江”的发展战略,上广文艺频率及时推出了我国第一部海归题材小说《回流》,接着又邀请知名作家学者、留学生代表、市作协和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召开了“广播小说《回流》及海归文学研讨会”,为长篇连播在文学界和社会生活方面赢得话语权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三、广播小说和广播剧的异同

广播小说和广播剧,它们之间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它们的共性是:节目中有解说,有戏剧场面,有人物对白,也有音乐和音响。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一)戏剧场面的完整性

广播剧主要通过比较完整的戏剧场面,各类人物的性格冲突,通过对白、独白、旁白、书信白展开戏剧情节,从而塑造人物形象。而广播小说的艺术特性则是要保持或基本保持原小说的风貌。它的戏剧场面不像广播剧那样整齐、集中,但也不像原小说那样散淡——在较长篇幅的自由叙述中,可以随意地在什么地方冒出人物的一两句对话,随后又是作者洋洋洒洒的叙述文字。广播小说中的戏剧场面往往也要经过编辑的加工、调整,但较之广播剧的戏剧场面表现,广播小说要灵活得多。

(二)解说作用的不同

广播剧主要是由戏剧场面构成的。解说是广播剧中的叙述语言,和戏剧场面相比较,它可算是次要成分。广播剧中不可能没有戏剧场面,但是有的广播剧可以没有解说。广播剧必须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解说毕竟只起辅助作用,不能反过来以解说为主。解说在广播剧中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帮助配合展现故事情节,这其中包括把观众引入戏剧情境,推动戏剧情节发展;另一方面,解说可以配合表现人物,主要是描述、刻画人物的“情”、“行”、“形”三个方面。

“情”,指内心感情,当只凭借人物语言、行动本身不足以展示人物某种内心情感时,可用解说帮助表达出来;“行”,指人物的动作;“形”,指人物的外貌形象,包括装扮和所用道具。

而广播小说中的解说,也就是我们以上谈的叙述部分,则是整个节目的主干。

小说中形象生动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外貌形象的描绘,等等,主要都是靠解说完成,作品中主要情节的推进、细节的形成也都是依靠解说。这一点和广播剧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广播小说中的叙述部分在整个节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叙述文字一定要写得有头有尾、有情有味,使人听起来连贯、流畅。

(三)音乐是广播小说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语言、音乐、音响被称作广播剧的三要素。但是,目前的广播剧已经突破了这个框架,出现了一些没有音乐的广播剧。而在广播小说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成分,也可以说音乐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可以帮助小说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内心深处的情思。这种音乐的展现,虽然不像文字符号那样清晰、明了,但有时它比文字、语言表现得更强烈、更到位,也更富有表现力,甚至可以达到语言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音响在广播小说中的作用

音响效果在广播小说中是不可忽视的。

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被称作“第二语言”,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就目前广播剧的发展看,有的广播剧中可以没有音乐,但没有发现哪部剧没有音响。而且就世界广播剧的发展情况看,对音响效果的使用是越来越重视了。试想,如果广播剧失去音响效果,音响的几大作用随之也就消失了。例如,音响对环境的描绘,对剧中人物心理的刻画,对戏剧情节的推进,以及转场,等等,都要另外费一番口舌,其艺术效果也会随之削弱。尤其是立体声广播剧,如果没有音响,也就达不到立体声广播的目的,使广播剧没有环境的空间感,人物活动不起来,也就失去了立体声的意义。对于广播剧中音响效果的使用,业内同仁没有过多的异议,而且都在极力突破现有的框架,创造出更富有魅力的艺术境界。

而对于广播小说来说,业内有的同仁曾撰文提出可以不使用音响效果,理由是广播小说还是小说,小说不等于剧,可以不把它“立”起来,因此也就不需要使用音响,等等。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任何一种节目都要以“好听”为准,广播小说还是应该使用音响的,因为音响确实有超常的艺术表现力——好的艺术手段为什么不用呢?问题是在广播小说中,音响效果把握的尺度和方法问题。广播小说中的音响用得不能太多、太碎。比较典型性的、富有表现力的音响可以用一些,这可以给节目增添艺术色彩,增强可听性和艺术表现力。

第二节 广播中散文和诗歌的审美表达

一、广播中的散文

散文,是社会生活中闪亮的火花,是一杯浓烈而又醇香的美酒。所以,自它诞生以来,就成为受众关爱的一种文体。这也正如散文家杨朔先生所说,“散文常常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因此,散文反映生活,就不需要以某个人物为中心,也不需要前后左右连贯的情节,而是把它摄取到的某个人的一眉一眼,某件事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以及个人的切身感受和议论等等糅合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文艺广播中散文的播出量在文学广播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台和各地方台相继播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博得广大听众的青睐。而改革开放后,受经济利益的制约,广播中的散文听众也难以寻觅得到了。

值得庆幸的是,到了20世纪末期,文艺广播该向何处发展,似乎大家都有了深刻体会,于是各台纷纷压缩了热线点歌时间,也缩减了俊男靓女主持人和听众的调侃时间,这也就给文学、给散文的播出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散文在广播中的播出,多以配乐的形式出现,称为“配乐散文”。配乐散文是录音散文作品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文艺节目形态。它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音乐韵味,比之用文字登在书报、刊物上的散文另有一番情趣和艺术魅力。把载之书刊、卧在纸上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余味无穷的配乐散文,人物形象变得鲜活了,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了,由此得到听众的喜爱和好评。每一档出色的配乐散文节目,都会使众多的听众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配乐散文,往往都是由著名朗诵家、播音员预先录音,再由配乐人员选好音乐,甚至请作曲家专门配乐,然后复制合成、精心制作,散文的诗情画意和哲理,再加上音乐的烘托、渲染,相得益彰,听后令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文艺广播中的散文节目,不像电影录音剪辑、广播剧那样是编辑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而配乐散文这一类节目,往往被称作“纯文学节目”。

(一)选材

对于广播中的散文,编辑首要的任务是选材。以文字形式和读者见面的散文是众多的,但在广播中不可能“拿来主义”,编辑总要在数不清的散文作品中选出最优秀的。当然这首先要坚持的就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只有选出有代表性的、有新意的佳作,才能给广大听众带来审美的愉悦。在广播中播出的散文,主要有这样几种:

第一,在广播中播出最多的是抒情散文。比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雪浪花》等作品在电台播出以后,受到听众的极大欢迎。这些散文的意境很美,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在音乐的映衬下,使听众品味出抒情散文的艺术魅力。再比如湖南台的《月光奏鸣曲——唐诗之旅》,以唐代诗歌中描写月亮的作品为欣赏对象,用散文化的笔法,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我”的人生经历与主观情绪融入编辑对诗歌作品的认知和理解,是散文与诗评的美妙结合,在艺术形式上也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第二,有景有情的游记在广播中也极受听众的青睐。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这些都属于游记的范畴。听众通过无线电波,也领略和体会了这些山川绝美的风采与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重庆电台录制的《难忘乌江》就是一组既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又散发着强烈人文色彩的艺术散文。节目编导从乡土作家赖永晴的近20篇散文中,精心选择了乌江唢呐、乌江汉子闯滩、乌江女人纳鞋垫以及乌江醉人的夜晚等片段,进行重新构思编排,并以原创音乐与声效做背景串联,通过对乌江风光和乌江生活的深情讴歌,揭示出乌江人善良、真诚、勤劳、勇敢的情操与品质,产生一种在“景”中抒情、在“情”中观景的艺术效果,使整个节目具有音韵美、旋律美、情感美的艺术感染力。在这里,广播工作者以创造性的劳动,把当前文坛正在滑落的以风土人情为题材对象、以温馨怀旧为审美情调的文化记录,又重新拉回到大众的主流文化领域。

散文广播关注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表现的内容是百姓生活,从而“创造出一个没有论资排辈或社会等级制度的喜庆世界”。整个节目充满了对拜金主义和犬儒哲学的批判精神。

第三,知识性散文在广播中也可以播出。这当然要选择那些文字优美,所述知识要在曲折跌宕的结构中似乎是不经意地传播给听众的。再者,所述知识当然也必须是大多数听众都感兴趣又比较容易接受的才好。

在广播中叙事散文采用得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