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把握情景再现的内涵,善于以稿件内容为依据展开想象和联想,加强感受力,提高表现力。
教学要求:把握情景再现的展开过程,加强学生依据稿件内容激发形象感受、调动情感的能力,使思想感情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激发播讲愿望。
重点难点:情景再现的展开过程。
课时安排:大课4课时,小课12课时。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
一、情景再现的内涵情景再现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技巧。情景再现在播音中具有特定含义,即: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
播音员理解和感受稿件的过程,不仅要感受到内中的形象——“景”,而且要感受到内中的神采——“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个过程是运动的,融合的。
情景再现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点:感受、想象、表达。感受是基础,想象是桥梁,表达是实现。我们要掌握情景再现这一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需要获得三种能力: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
二、情景再现的过程
1.理清头绪看到稿件后我们头脑里连续的活动画面是如何开始的,接下来是怎么变化的?以后又是如何发展的?结果是怎样的?哪里是横向展开哪里是纵向展开?怎样展开的?是详述还是简述?详细到什么程度?哪里是重点的特写镜头?哪里是远景?哪里是近景?哪个镜头是大笔勾勒?哪个镜头是工笔细描?对于这些播音员要心中有数。
2.设身处地
要把稿件所叙述的一切视为亲身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进入具体的事件、场面中去,不能与“我”无关。但要注意不要忘乎所以,设身处地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而不是“我就是”。
3.触景生情
当稿件描述的某种画面在脑海里浮现时,我们一定要做出积极的情感上的反应,稿件是寄情于景的,我们就要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播音中特别强调积极的情感反应,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应当马上引起我们具体的“情”的反应,当然这种情感同时应当是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的。
4.现身说法
播音员运用情景再现这一内部技巧的处理完成播读任务的过程。
情景再现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情景再现一定要以稿件为依据,是在分析理解稿件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脱离稿件不着边际;二是情景再现一定要产生于具体的感受中,感受是把文字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的关键环节,感受是由理解到表达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修订版,第二十章《播音创作中的感受》,第二十三章《想象的特点与运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付程主编,《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情景再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训练建议:
(1)于形象感受而言,学生往往视觉、听觉感受较敏感些,其他感受平日注意得不多;于逻辑感受而言,学生往往眼里看得到,口里表现时注意不到,表现力自然也弱一些。因此首先强调各种感受的训练。为此,我们设计了内容丰富的各种感受的片段,以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2)训练中要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要触动丰富的“景”而生出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情”。
(3)训练内容中准备了文学作品、消息、评论、专稿,既可以使训练循序展开,又有利于视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
(4)在进行片段练习时,要注意与第一章中“基调”这一知识点的联系;在进行整篇训练时,要注意与“备稿”知识相联系。
第二部分示例分析
示例高原的茶花
藤丽娜1987年,春节快到了。这一天,从山东农村来的军嫂贺英奇带着年仅4岁的女儿小茶花坐在开往昆仑山巅不冻泉兵站的卡车上,心急如焚。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高原恢宏美丽的背后,等待着她的却是残酷而严峻的现实。
此时,小茶花昏昏沉沉地睡在妈妈的怀里,双唇干裂,小脸蜡黄,几天几夜的路程使孩子像变了一个人,只是嘴里不停地喊着:“爸爸,爸……爸”。
贺嫂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双眼直盯着前方。她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无论如何也要和老贺一起过个年。五年了,小茶花已经四岁了,可是从来没有见过爸爸。为了这个愿望,贺嫂早已忘了兵站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带小孩上雪线。
汽车向着兵站驶去,一程又一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已经发生在路上了。
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一动也不动。
此时的老贺并不在兵站,他还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实在不忍心再这样让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冰冷的驾驶室里,便劝她进站歇歇吧。贺嫂下了车,只是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元旦之夜,像死一般的寂静。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连灯光也没有。警卫班班长心疼嫂子,对她说:“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他从贺嫂手里接过了孩子。
看着班长这样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呀,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指战员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
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指战员们唱起了《十五的月亮》,一遍又一遍……
(中国军旅文学网)
示例分析:
情景再现作为一种想象联想活动,需要有深刻的理解、细致丰富的感受做基础,还要以稿件中提供的材料为原型,符合稿件表情达意的需要。在此,以《高原的茶花》这篇文章为例稿,做以下分析:
第一步:理清头绪。
一篇稿件在经过了备稿过程中的理解感受之后,还要从情景再现的角度理清情景再现的过程、头绪。
《高原的茶花》写的是一位军嫂带孩子上雪线,期望与分别五年的丈夫一起过个团圆年,结果却酿成悲剧的感人故事。文章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展开的,第一段的第一句是带有时间感觉的一个远镜头,而后镜头渐渐拉近,由中景而近景,我们似乎看到了孩子蜡黄的小脸、贺嫂失神的眼睛;悲剧发生后,用不同景深交替描写贺嫂、战士们、老贺的表现;文章最后一段以一句语已尽情无限的话作结,是一个大全景,也是一个逐渐拉远的镜头,在哀伤的氛围里结束全篇。
第二步:设身处地。
文章中所描写的故事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不容易经历到、体会到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借助于我们之前了解的一些感人的戍边故事,把稿件所叙述的一切转化为亲身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进入具体的事件、场面中去,产生“我就在去兵站的路上、我就在不冻泉兵站”的感觉,真切体验到现场环境带来的情绪上的促动。
比如,当描述到小茶花昏昏沉沉地睡在妈妈的怀里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蜡黄的小脸、紧皱的眉头、干裂的嘴唇;当描述到“贺嫂早已忘了兵站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带小孩上雪线”时,我们要体会到高原反应中严重的感冒会导致肺水肿,小姑娘一闭上眼睛就可能再也不能醒来的强烈担忧;再到“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时,我们似乎看到了孩子已经泛青的嘴唇、贺嫂那已然被抽离了灵魂般失神的眼睛。
接下来,从“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一动也不动”、“贺嫂下了车,只是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到“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画面在不同的描述对象身上转换着,我们的内心视像在不断变化,内心情感也在不断积聚,“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将全文推向高潮。
第三部:触景生情。
当我们随着稿件文字的描述产生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感受时,我们的内心情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积累聚集。
伴随着对画面的设想,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基调、什么样的声音形式将画面再现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创作主体的情感焕发程度的不同、内在素养的不同。
比如,当描述小茶花昏昏沉沉地睡在妈妈怀里的画面时,我们要有一种担忧感、焦灼感;当描述到“贺嫂早已忘了兵站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带小孩上雪线”时,我们要体会到悲剧马上要发生时的哀痛的感情;再到“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时,我们要体会那位母亲该是怎样一种伤心欲绝的悲情。
接下来,从“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一动也不动”、“贺嫂下了车,只是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到“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直到最后“老贺执勤回来,站上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我们想象的画面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内心情感也在不断变化,直到转化为一种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这就是我们希望得到的被丰富的“景”所触动而生发出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情”。
第四步:现身说法。
触景生情之后,那种向受众诉说的愿望就更加积极强烈了,坐在话筒前,稿件中的情景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反复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时,要抓住那具体的细腻的感受,用富于色彩富于变化的有声语言表述出来。进而,我们的语言引起受众的共鸣,在受众内心形成积极的反应,受众通过我们的讲述感受到文字描述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文字有了生命一般,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这也就达到了我们进行话筒前创作的最终目的,即感染受众。
第三部分训练材料
一、感受训练情景再现一定要产生于具体感受中,感受是把文字稿变为自己要说的话的关键环节。是感受,把稿件文字化为播音员内心的实有事物,促使播音员的内心主动接受、消化稿件文字的多层次刺激。感受是由理解到表达的桥梁。漠视感受,往往使情景再现过程有景无情,往往使播读无动于衷,饱满的感情无从谈起。这又怎么能令我们的播读充满生命力呢?所以,重视各种感受的训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情景再现这一内部技巧。
1.形象感受
感知觉的种类很多,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时间感觉、空间方位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客观事物、稿件文字作用于播音员的感官,首先引起各种感知觉的运动,形成一系列的感知,这种感知觉的初步的内心体验,我们将其称为形象感受。在训练初期,建议先从形象感受的小段子练起,循序进入到不同篇章的练习。
视觉感受练习
(1)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天山景物记》碧野)
(2)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草原》老舍)
(3)沙威的脸上有一个塌鼻子,两个深鼻孔,两大片兜腮胡子一直升到鼻孔边,初次看见那两片森林和那两个深窟的人,都会感到不愉快。沙威不常笑,但在笑的时候,形状是狰狞可怕的,两片薄嘴唇张开,不但露出他的牙,还露出他的牙床肉,在他鼻子四周也会起一种像野兽的嘴一样的扁圆粗野的皱纹。郑重时的沙威是猎犬,笑时的沙威是老虎。
(《悲惨世界》雨果)
(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塘月色》朱自清)
(5)见过一个父亲的泪。他蹲在一堵墙外,满身疲惫的风尘。先是呆呆地看着街景,后来,他手捂住脸呜咽起来。他的双肩耸动,单薄的身影,像极了深秋时树枝上一片欲掉落的叶。眼泪从他的指缝处不住地溢出来,汇成小溪流。午后的阳光照在上面,反射着惨痛的晶莹。他的头上,霜花点点。墙内,是看守所。他20岁的儿子,因跟人合伙抢劫,被关在了里面。
(《那个被你伤得最深的人》丁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