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
14239500000026

第26章 北京的脉动—交通声景中的北京(4)

三、地铁

城市的轨道交通如今除了在郊区的地面轻轨外,中心城区的公共轨道交通都转入地下了。北京市的地下铁道交通,是北京的“动脉”中最重要的一条,可以说是一条命脉。设想,如果突然地铁停止运行,北京市的交通很有可能陷入全面瘫痪。与地面交通不同,地铁的运行基本上都是在封闭的空间和隧道里,因而地铁的声景与地面交通有明显的区别。地铁车站里,列车驶进、驶出的声音,熙熙攘攘的乘客声,工作人员维持秩序的声音都在坚硬的水泥和大理石表面围合的空间里混响在一起。地铁列车疾驶在地道里的声音与火车疾驶在原野上的声音也完全不同,在地道里,列车和铁轨所发出的声音感觉是在伴随着列车一起疾驶,列车似乎是裹在一层厚厚的声障里前行。而列车里人的交谈声、电话声、报站声、广播广告声等与列车的噪音混杂在一起,人生百态尽显,生活气息浓厚。

四、公交车

“挤公交”是北京交通景观中颇具特色的一景,这种现象反映了北京市民生活中几个方面的问题:城市的交通能力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公交系统的管理水平等。在这幅景观中,公交车进站时的刹车声、发动机的喘息声、乘务员的大声招呼声、乘客的骚动声、车门的开启声、乘客在拥挤中的抱怨声、交通维护员的疏导声等交织在一起。这些声音所构造出的画面是拥挤、焦急、沉重。

五、火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途的起点和终点大多离不开两个地方:火车站和飞机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人的长途旅行首选火车,那些支撑着北京乃至中国经济运转的农民工们,那些从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学生,他们都是乘火车往返于北京和家乡。每逢春运、寒暑假等时节,在北京的火车站内外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而车站广场上各地的方言声、售票窗口售票员的说话声、进站时安检的声音、候车室内的广播声、月台上的铃声、列车启动的声音、出站口接站人的说话声等等,对乘火车进出北京的普通人来说,这就是“声动”的北京,这也许是他们对北京的第一印象,也许是他们对北京最后的记忆。

六、航空

相比火车交通,航空交通需要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更高效的管理,当然也要支付相对高的交通费用。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航空交通是未来交通的参照。近年快速发展的城际高速铁路交通,也都采用航空交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等。相比嘈杂的火车站,机场内部清静了许多,宽阔的航站楼里的广播声,与航站楼前繁忙的出租车的刹车声、机场快速公交的隆隆发动声形成对比。航站楼内是静谧、有序的,航站楼外是匆忙、嘈杂的。

拥堵是飞速增长的交通流量与有限的交通资源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交通的发展原本是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快捷和便利,人们逐渐对现代交通产生依赖性,生活方式也逐渐建立在现代交通的基础上。但是,当城市的交通资源(道路、空间、管理等)不能满足交通需求而导致交通拥堵时,交通反而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和烦恼。

正常交通的声景是由匀速行驶的交通工具的声音交织而成的,这些声音主要是由轮胎与路面的摩擦所产生的,听感流畅有序。交通拥堵时的声景就要复杂一些。依拥堵的程度不同,拥堵可分为缓行、蠕动、间歇性蠕动、间歇性停滞、完全停滞不前。在车速很低的情况下,路面与轮胎的摩擦声很小,这时如果置身于拥堵的车流中,所听到的是各种车辆本身的声音,这其中有汽车的喘息声、走走停停的刹车声、发动机低沉而压抑的咆哮声、排气管的爆破声、从车窗里飘出的交通广播声等等。当拥堵到了极限,导致交通彻底瘫痪,所有的车都熄火时,反而是一片无奈的寂静。

七、环路

环路是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志性道路,北京的城市建设就像波浪一样,从内城到二环,再到三环、四环、五环、六环,这样一环套一环地扩散开去。每扩展一环,城市的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二环开始往外走,可以看到城市景观的演变,同时也会看到、听到城市的交通景观的变化。由于交通资源与交通需求的矛盾,北京市不得不按区域对交通进行限制和管理。这些交通限制措施是按照环路围成的区域制定的,因而可以看到各环路上不同的交通景观。

1.二环路

基本上跑的都是小轿车,白天见不到货车,也难以见到大轿车等,出租车很多。除了深夜,这条路基本上处于缓行和蠕动的状态。由于车速不快,没有大车,而且禁止鸣笛,这条路上的声音低调安静。

2.三环路

道路的宽度已经满足不了在其上奔跑的车流的需求了。三环所穿行的区域可以说是北京的核心商业区和行政区,各种小汽车和大公共汽车混杂在一起,不时也会见到一些轻型箱式货车,拥堵也是一种常态。混乱、繁忙、活力是三环的基调。

3.四环路

曾经是北京最顺畅的环路,但现在畅通的时间越来越少,不过相比三环路,它还是比较有序的。四环的节奏还算快,以小轿车为主,许多开车的上班族都住在四环沿线。

4.五环路

整条路都穿行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 ”。原本是一条快速过境路,实际上变成了一条市区环行快速路。五环路上的车型混杂,轻型货车和箱式货车很多。入夜后大货车居多,许多过境的大货车都走五环。现在对大货车的禁行扩展到夜晚,但是仍然有过境的大货车行驶在五环路上。五环路上的声音是不同类型的车辆组成的和声,时而快捷,时而缓慢,有沉重,也有轻快。深夜的五环路是沉重的,大货车的喘息声伴着前行的隆隆声。

5.六环路

这条路环行在北京市的远郊,只有两车道,但却是北京市最沉重的道路。路上小车和轿车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大型和超大型的各式货车。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是外埠车辆,包括过境车辆和给北京市运送物资、给养的车辆。六环是在喘着粗气运行的,声音低沉有力,节奏快捷,旋律明晰,像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地。

整个环路的声景可以用一部交响乐来描述。第一乐章是二环路的声音,舒缓,流畅,但略显沉闷,没有激情;第二乐章是三环路上有些混乱、骚动,但是充满活力的声响,小车、大公共汽车、轻型货车的声音是三条音色不同的旋律线,三个声部组成丰富多彩的声景;第三乐章是四环路上流畅行驶的车流声,速度不是很快,但是基本顺畅。第四乐章是五环路,由多种音色和旋律组成,有轻快流畅的乐段,也有疲惫无奈的乐段,有沉闷的乐段,也有焦躁不安的乐段。这一乐章的最后是沉重的车轮声,预示着下一乐章的主题和开始;最后一个乐章是六环路的声响,快速、低沉、疲惫,甚至可以听到超载大车的怒吼。这一乐章给人的感觉是震撼,揭示出那舒缓优雅的声音背后有沉重的喘息和低沉的咆哮。

第四节北京交通声景档案

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11月,对北京的交通声景进行了采录。其中北京的交通生态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机动车越来越多,拥堵越来越常态化。以前在早晚高峰时间才出现的拥堵,现在在某些路段几乎成为了常态。因此,交管部门对交通的限行措施也随时在变化,由此就使得某些路段的交通声景也发生了变化。如五环路白天基本上不允许外埠大货车通行了,因而无环路沉重的咆哮声似乎少了一些,但车流量的增加并没有使得人感觉到五环路的噪声有所降低。而六环路上大货车的猛增,随即产生的是不堪重负的声音。

附录的CD中给出了十二个有代表性的交通声景,包括:

(1)最后的平交道口

(2)胡同里的交通

(3)京通路的一天

(4)通州的立体交通

(5)拥堵的车流

(6)北京的环路

(7)北京的东西大道

(8)北京的地铁

(9)北京的公交

(10)出租车里的话题

(11)北京的火车站

(12)北京的机场

这些录音由于比较粗浅和零散,不足以从整体上全面描述对应场景的声音特征,但作为声景录音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不像天安门广场的声景主要是人声,有很高的可懂性,交通声景如果不是从声景的角度去理解,它听起来就如同一些毫无关联的交通噪声。如何将这些听起来像是噪声的声音元素设计组合成为一个有内容、有信息、有意义的声音景观,这是交通声景录音所面临的问题。以下是这些交通声景录音的档案。

参考文献

[1]周春虎,20世纪音乐与社会音乐生态环境,艺术教育,2007年第5期,p.62-63

[2]井华,以生态美学创构音乐生态,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1期,2007年1月,p.14-16

[3]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国音乐,2003年第2期,p.9-17

[4]孟子厚,华表下的交响——北京三大音乐厅音质效果评述,艺术科技,2009年第3期,p.3-9

[5]石蓓,孟子厚,音乐厅民乐音乐会声学效果调查,2005声频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