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14239300000013

第13章 美国电视新闻主播形态发展概述(1)

查谦

新闻主播(Anchor)一词来源于美国,这个从体育竞赛术语“接力赛跑中跑最后一棒的人”引申而来的词,特指新闻节目主持人。本文旨在详细介绍战后媒介环境下美国电视新闻主播形态从雏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电视从业者最初对这一角色的设计思路为何,美国的新闻主播们又是如何深入介入本国的政治生活,以及这一切对中国新闻主播的借鉴意义。

一、电视介入政治生活

二战结束之初的美国,进入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繁荣期。尽管面临着因战争和30年代经济大萧条带来的衰退隐患及住房短缺、种族歧视等各种社会问题,“美国人在经历了若干艰苦的年头之后,准备过欢乐愉快的日子,美好的生活即将来临”。

电视、广播、电影、杂志和图书,在这时发挥了巨大的娱乐功能。大幅的广告、五光十色的好莱坞电影,以及电视里的娱乐节目纷纷出现在美国人的视线之中,最著名的电视明星是娱乐节目主持人。战后初期的美国电视,还不是新闻的战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时机尚需等待。

到了1952年,机会来临。1948年的美国大选由无线电广播全程转播,到1952年,摄像机已经出现。更重要的是,一些具有敏锐直觉的电视人看到了将电视与大选结合在一起的契机,1952年,电视在一定意义上成了美国政治进程中的主宰力量。这一年的总统竞争,在艾森豪威尔和史蒂文森之间展开。两个竞选班底的政治顾问们,策划动用商业广告、纪录片和选举之夜这样的特别节目,美国观众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两党大选的白热化状态。

此前转播大选的通常做法是各家广播公司派出通讯记者前往全国各地,采访之后将报道陆续发回总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放室的制片人唐·休伊特意识到,可以在全国总演播室设置一个固定人选,由他串联播报各路竞选报道,以形成整体报道的“合力”。当时CBS选择了具有丰富战地记者经验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担任这一角色。这一年的大选报道大获全胜,此前在电视界名不见经传的克朗凯特一举成名。唐·休伊特形容此人好比是接力赛跑中最后一棒的运动员,速度最快,具有冲刺能力。从此,一个由体育竞赛术语“跑最后一棒的人”引申而来的英文单词Anchor有了新的含义——“新闻主播”。

这种由一人串联组合各种报道的形式,四年后被其他电视网运用,全国广播公司(NBC)在1956年全国大选中启用一堆伙伴主持人主持《NBC晚间新闻》,同样大获成功。

二、晚间新闻主播诞生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一个疯狂、激情与变动的时代。骚乱、暗杀、种族歧视纷争、越南战争、阿波罗号登月、女权主义运动、青年一代的迷惘……美国电视新闻界全面崛起成为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于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和形态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它们既是大时代背景的记录者,自身又与总统、政府之间发生着错综复杂而深刻的关系,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始终扮演着微妙而又重要的角色。

1960年的总统大选,如果说电视还只是影响了竞选和候选人亮相的方式,1964年,电视已经成了竞选本身,这种局面和热度直接推动了新闻节目主持形态变革的前进。随着新闻节目重要性和全国广播公司收视率的不断增加,各大电视公司都在考虑推出真正有分量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带动节目的收视率和品牌知名度。

50年代初期的美国,已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这一比例大约是全国家庭的34%;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数字达到86%。应运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美国广播公司(ABC)1948年就率先在三大电视网中推出晚间新闻节目News and Views,该节目每周播出六次,每期时长15分钟,完全无法与在收视率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娱乐节目抗衡。到1961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尽管从利润、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来说,都在全国各家电视公司中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但是在新闻节目方面的表现却与之不符,每晚只有一档15分钟的新闻节目,而且形式老套,不过是老式新闻胶片的串联。谁来担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个角色的职能定位如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CBS最初的候选名单里,克朗凯特并不占有绝对优势。被称为美国电视史上最杰出的新闻评论员的默罗曾经在二战及战后初期十年为新闻界培养出一支精锐部队,霍华德·史密斯和埃里克·塞瓦赖德就是其中两位。他们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音员中的佼佼者,既是记者,还是出色的新闻评论员。但二人在新闻评论方面的突出风格,却恰恰成了妨碍他们成为晚间新闻主播的绊脚石。史密斯的评论过于强硬、尖锐,塞瓦赖德尽管懂得在表达激烈观点时不显出激烈痕迹,然而他在某些时候的观点频频惹怒高级官员。这在麦卡锡主义弥漫的时代,对于以谨小慎微为上的CBS来说,这样一类人选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沃尔特·克朗凯特,二战期间担任合众国际社记者,写过很多优秀的战地通讯报道,曾跟随巴顿将军的部队深入前线发回现场报道,获得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佳战地记者的荣誉。战后,以广播记者的身份先后供职于堪萨斯和密苏里州电台驻华盛顿记者,后被挖到CBS工作。他是一个一流的记者,当时并没有人将他与一个具有深刻思想的评论员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CBS决策者们眼中,晚间新闻主播不是一个评论员的职位。“晚上定时露面的记者是一种有趣的结合体,它的一半是通讯记者(在个人表达和简洁报道的狭隘意义上),一半是超级明星”。1962年,沃尔特·克朗凯特从CBS内部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担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播,并兼任主编。事实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一开始就为克朗凯特配备了完整的团队,以帮助他实现在新闻节目形态变革中的构想。

三、新闻主播影响越战

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越南战争,尖锐触及到美国人心灵深处的道义问题。电视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效忠与背叛,这一过程中,电视记者和新闻主播在关键时间节点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最终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战争之初,电视自发而自觉地站在政府一边,意见一致地维护总统的合法性,行动上循规蹈矩。它更多地报道政府方面的行动,而较少报道反战派,主要新闻节目毫不犹豫地支持美国对这场战争的既定目标。

1965年,CBS派电视记者莫里·赛弗前往西贡采访。起初,他对这场战争并无质疑。但在采访过程中,他震惊地发现美国士兵对越南平民的烧杀掳掠。出于职业道德和良心,他开始改变报道的立场,将同胞的暴行用画面和文字记录下来发回美国。

CBS总部颇为挣扎是否应该播出这个录像,但最终决定,正常播出。新闻节目的制片人和主播克朗凯特租了一条电视转播线收看美国士兵焚烧越南人草屋以及将村庄夷为平地的画面。触目惊心的电视画面悄然改变着许多美国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人们不得不接受,在越南发生着一个巨大的错误。电视画面放大了战争的非正义和残忍,将美国以强大火力对付平民百姓的事实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此之前,克朗凯特一向不主张新闻主播可以凭借话语优势在节目中对新闻指手画脚。越南战争之初,他赞同政府的观点立场,并且利用自己的声誉进一步予以阐述。但随着真相逐渐大白,他决定放弃之前绝对的忠诚和信任。1965年,克朗凯特深入西贡采访,将他亲眼所见的惨烈战争场面,以及战争造成的屠杀,撰写成新闻稿件,制作成新闻专题。他在节目中说:“这场战争是徒劳无益的,再增派几千军队也无法扭转局势,我们必须开始考虑退出战争。”

克朗凯特一直被视为是最受尊敬和信任的美国形象,他个人以及他的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改变了美国国内舆论对于这场战争走向的力量对比。“在华盛顿,林登·约翰逊一边观看电视,一边告诉他的新闻秘书乔治·克里斯琴:这是一个转折点,倘若他失去沃尔特·克朗凯特,他也就失去了每一个公民。”1973年,美国国防军全部撤出越南。

继克朗凯特之后,彼得·詹宁斯、丹·拉瑟、布罗考等一大批新闻主播在70年代纷纷脱颖而出,他们亲历了走出冷战时代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