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形式研究
14232600000036

第36章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3)

一、引导知识分子参加革命,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为了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不仅依靠工人、农民,还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力量,积极引导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斗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之议决案》明确指出:“学生在目前政治运动中,是重要的推动力”,而“学生运动的最要的目的,是怎样使学生能与工人农民运动结合起来,使他们到工人农民群众中宣传和帮助他们组织”。272这既肯定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与工农结合的正确方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党也及时引导知识分子到农村中去,参加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并且大量吸收农村的知识分子和半知识分子,以扩大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调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性,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中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广大的知识分子也响应党的号召,走向工农,奔赴抗日救亡前线,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毛泽东作了深刻的总结,他指出:“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的;同样,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也只有跟共产党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知识分子不跟工人、农民结合,就不会有巨大的力量,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同样,在革命队伍里要是没有知识分子,那也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只有知识分子跟工人、农民正确地结合,才会有无攻不克、无坚不摧的力量。”273

二、大量吸收、放手任用、大胆提拔知识分子,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开始后,我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要最后战胜敌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把革命群众组织起来,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则是组织抗战力量,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党内,当时还有许多的干部不懂得知识分子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不相信他们的革命性,不敢大胆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工作,甚至存在着排斥知识分子的不良倾向。针对这种情况,1939年12月毛泽东为中共等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通知,强调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放手任用、大胆提拔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通知还要求各级政府、党组织和军队要克服过去在吸收知识分子时的种种偏向。“许多我们办的学校,还不敢放手地大量地招收青年学生。许多地方党部,还不愿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这些现象的发生,是由于不懂得知识分子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不懂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知识分子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的区别,不懂得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和为工农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区别,不懂得资产阶级政党正在拼命地同我们争夺知识分子,日本帝国主义也在利用各种方法收买和麻醉中国知识分子的严重性,尤其不懂得我们的党和军队已经造成了中坚骨干,有了掌握知识分子的能力这种有利的条件。”274

这一战略决策,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纷纷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要求参军参干。中国共产党通过所创办的各类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后,将其分配到党、政府、军队及各个对口单位,让他们在战争环境里、在艰苦的工作中进行锻炼,并将具备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把具有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干的骨干分子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实践证明,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参加抗日战争、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发展革命事业的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对派进行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革命的任务是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进一步强调了知识分子是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家政权的基础力量,从而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同时,中共中央还坚决纠正了在土改中对知识分子错误对待,保证了人民政权中知识分子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不仅充分调动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发展了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三节 新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实践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和发展党与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左”的错误逐步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损失。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把知识分子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人民政府接收了约200万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主要包括:一是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人数少,但作用大;二是尚未参加革命的,在旧体制下培养起来的青年学生,从旧社会过来的各类专家、学者、教授以及文艺工作者、医生、工程师、记者、教员等,占当时知识分子人数的大多数;三是从海外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包括著名的专家、学者,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成为新中国科技战线的生力军。对于这些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包下来”的方针即无一例外地全部安排工作,即使是原在国民党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全部安排工作。然而,虽然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程度的革命性,热爱祖国,愿意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但在他们的头脑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程度不同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一些旧制度的影响,不能适应新中国的需要。为了使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逐步转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所谓团结,即把所有知识分子都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歧视知识分子,要依靠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的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把知识分子当着自己的朋友加以团结。

所谓教育,即通过开办各类训练班、革命大学、军政大学等,组织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同时,还组织知识分子亲自参与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实践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阶级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是永恒主题的观念。

所谓改造,即改造知识分子头脑中所存在的资产阶级思想、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树立无产阶级思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我国知识分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知识分子受到了实际的锻炼和深刻的教育,思想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可惜的是从1957年上半年开始,“左”倾思想开始在党内不断扩大,导致党在知识分子的政策问题上出现了失误,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各方面的业务骨干,受到错误的批斗和处理,导致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紧张,也严重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62年,周恩来针对1957年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再次强调对知识分子的正确估计是个重大的原则问题,重申我国知识分子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这是纠正“左”倾错误的一次重大努力,但不幸的是,周恩来的科学论断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遭到了非议,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此后,在对待知识分子和教育、科学、文化的问题上,“左”倾错误的偏向越来越严重,一直延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中国共产党在1957年之后之所以不能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根本原因是思想上的“左”倾意识作怪,看事物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观察问题,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站在“左”倾立场上,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当然会得出错误结论。再加上当时党内有些领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面前,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使得曾经出现过的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怀疑的思想又再次抬头,忽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严重影响了国家建设的发展。对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作了深刻的总结:“要坚持扫除长期间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275

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一)对知识分子的重新认定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推翻了“两个估计”( 即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邓小平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276这为消除长期存在的思想束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