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
14222200000001

第1章 序言

2011年2月14日,日本公布了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低于我国2011年1月公布的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58786亿美元。自此,中国正式赶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却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新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六五”计划提出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防止新污染发展,抓好老企业污染治理,合理解决资金渠道。“七五”计划提出,在一切生产建设中,都必须遵守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有关法律与规定,十分注意有效保护和节约使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大力种草、种树,逐步改变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和控制某些地区的沙化倾向。要把这些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八五”计划明确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加强对公害的监测和防治,特别要保护江河、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水质,保护森林,抑制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善环境质量。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范围,实行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使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九五”计划提出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依法大力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生物等自然资源,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尽快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强草原建设和防沙治沙,控制农田污染和水污染,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从“七五”计划开始,“五年计划”中已经出现“保持生态平衡”的内容,但基本都放在环境保护的章节,未独立成章。这一情况在“十五计划”有所改变。“加强生态建设”成为“十五”计划单独的一节,要求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风沙源、水源治理保护,加快流域治理,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快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这既表明政府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也说明保护生态成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大事。“十一五”规划将生态环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用了五章分别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展开。其中特别提到“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比分析以上五年计划,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我们认为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根本就是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政策,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因此,我建议作者以《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以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为题,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当其冲的便是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生态补偿是涉及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法学的跨学科概念。如何立足于经济学、合理定义是第一个需攻克的难题。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选择是第二个难点。宏观政策内涵丰富,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容易陷入大而全、空而泛的模式。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我建议她有侧重点的选择最重要的宏观政策,逐个攻破。经过作者广泛地查阅资料、认真地构思、艰辛地写作、屡次修改调整,最终形成了这本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专著。作为她的导师,对学生的进步深感欣慰。

本书以国家“十一五”规划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指导思想,借鉴了资源环境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理内核,综合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中国生态补偿的宏观政策进行探讨。论文以利益环境双协调的二元化生态补偿概念和生态补偿政策介入模式为立足点,以中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分析重点,提出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是强制性生态补偿政策介入模式,并初步构建了中国生态补偿的宏观政策体系。该研究为我国生态补偿概念以及政策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如前文所述,研究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具有难度,作者虽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书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希望林黎同志以此为起点,不断深化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研究。同时,也恳切希望各位同仁对本书提出指导和批评意见。

蒋永穆

2012年2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