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14220900000033

第33章 金帝雅论坛:绿色经济:现实与前瞻(4)

还有一个问题是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既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也属于整个人类的问题。我这里有一个资料,说目前在生命安全领域,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很多问题都还没搞清楚,转基因是继续发展还是限制发展,现在还有争论。我们国家目前是第一个成为世界上转基因商业化的国家。水稻是我国大部分人的主粮,一旦发生安全问题,毫无疑问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安全。这里的问题是三分之二的专家是搞转基因的,而且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公司,所以反对的声音很难胜利。丁部长说,很多基因引起慢性中毒,产生致癌、窒息、突变,我们现在都没有研究,实际上转基因食品是非常大的因素,1964年爱尔兰土豆枯死病造成了100多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了两个土地种苗。人家不弄,为什么我们弄这个事儿,我觉得挺奇怪。几千年来我们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现在有一个评论,中国十大社会乱象之首是食品安全,所谓“食面埋伏”。所以,绿色这个东西确实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关键是制度和执法问题。

张学源:今天听了各位专家领导的发言,很受启发。我想从这次日本大地震,包括核辐射对我们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影响方面谈一谈。

一是日本大地震对我们短期贸易的影响是供应链方面的问题。此次地震影响的四个县是日本的制造业集中地,包括硅晶元、汽车电子、芯片,他们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占较大的比重,供应的比重占得比较高一点。通过这次大地震,对我们的汽车产业、钢铁产业产生了短期供应上的影响,可能相关的数据下降得比较多,特别是进口这块下降比较快;另一个影响是好一点的影响,可能是对咱们日用品、建材和生鲜食品类的进口增加了,因为他们受污染增加了,当然这是短期的。从中长期看,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影响比较大一点,日本这四个县的地震,一方面使得他们在世界制造业市场中的比重下降,这样对咱们国内的制造产业占领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另外是跨国公司在供应链布局上的调整,意识到跨国公司在多元化的投资供应链选择地上要加快一些多样化的布局,也会对国内的高端制造业提供一个机遇。

再一个是对宏观经济上的影响,这次日本的灾后重建需要50多万亿日元的资金,前期已经有40万亿发放债务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货币供应或者流动性的增加带来一些通胀的压力,从而对咱们的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

同时,还要谈谈地震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结合我们前一段时间所做的工作有一些感受。一个是食盐供应的抢购,大地震对咱们比较明显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生了一次食盐抢购的风波,这次抢购从表面上看是谣言或者核辐射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更多的是背后经济利益的操纵。从最终追查的结果来看是部分投机分子利用核辐射的影响,对食盐的产业或者相关企业的一次操纵,类似股市操纵性的行为,获利的行为,最终从浙江某个地级市传出的谣言,半天的功夫就波及到了上海,然后波及到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短短几天内使盐业公司的股票大幅度上升,使一些人获利,这肯定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需要更多关注于经济小团体或者投机团伙的惩罚机制。

姜跃春:感谢论坛主办方给我这次机会。参加这个论坛很高兴,我觉得我们这个论坛体现官民学的特点,这种论坛在国内还不多。

我先后在日本使馆工作过三次,两次都在政策研究室,与科技部也经常打交道,商务部也经常打交道,现在在国内的学术研究单位就是现在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我切身感受到我们前线的需求和后方的调研落差非常大。而且前线的政策的决策者和后方提供决策依据的研究者之间“鸿沟“太深。前线的外交官们对后方的研究感到跟不上,认为你的东西与外交实际脱节太多。但是有的时候又离不开你,比如说我在使馆工作期间,经常遇到上边布置下来的专业课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专业方面的课题,他们需要学者。我就觉得官和学之间的鸿沟在我们国内始终是一个问题,而且解决得不太好。这是有一点感受。

今天我要讲的也不知道跟今天的主题有没有关系,因为日本大地震以后,从外交部门讲绝对是个大事情,因为日本现在的灾难是日本史前没有过的重大灾难,对日本本身、对周边国家、对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会带来影响,我是从这个角度简单讲几点,然后再谈几点跟咱们这个话题相关的政策建议。

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对整个全球经济的影响,我从几个方面讲,不展开,只是点到为止,把观点讲一讲。

第一,对日本的经济或者说日本的企业生产遭受重创,全球产业链供应出现中断,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不会逆转。我不展开了,但是说明一点,因为一般来说这种重大的灾难在重建之后对经济有个整体的拉动作用,但是这次日本面对的情况和95年阪神大地震面临的背景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这次震后的特需和上次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日本经过恢复的前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谓环境变化有三点,首先日本本身的财力受到限制,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国民公共债务已经是国民生产总值的200%,全世界第一,所以它的财政支持现在力度很弱。第二,国外的支持和十年前也不一样了,西方国家现在从欧债危机之后,美国、欧洲这些发达国家都面临高债务、高失业的严重问题,本身的经济恢复都有很大困难,因此从外部得到支援这一点可能遇到麻烦。第三,中国、印度等金砖国家的崛起对日本制造业面临很大的竞争,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已经超过美国,占领世界19.8%,美国是19.4%。所以,中国的制造业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日本的竞争很激烈。所以,我就讲日本经济恢复的前景有不确定性。

第二,从国际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对日本本身的财政雪上加霜,国际金融市场深负重担,全球通常预期加剧。日本本身的财务负担刚才讲了230%,另外全球金融市场最主要的是汇率的变化,我稍微补充一点,通胀预期,因为现在中国面临的主要是这个问题,这里边主要还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从供求关系上看,日本重建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煤炭、石油、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在国际市场上整个已经处于高位,由于日本大量的需求,这种高位还会存在。另外从政策方面看也是这样的趋势,因为日本还会不断增加财政,目前已经23万亿,已经创历史新高,再加上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整个全球货币市场还会有个流动性充分释放的过程,对整个大宗商品价格还是会有一些提升,这对我们也是有影响的。

第三,能源市场,日本的能源结构会出现一个调整,也将对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影响。因为日本的核能占它整个能源市场的30%,是很大一块,通过这次的事件,而且日本对地震是不怕的,但是核辐射的不确定性日本人是充满了悲观的预期,而且时限可能要持续。因此它未来的能源结构可能要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另外,整个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恐怕也会带来一定的刺激,就是说新能源市场未来的风能和太阳能会成为主要部署。

第四,核安全的对话恐怕要成为多边合作的一个重要话题,这里边最重要的是马上要进行的中日韩三国首脑在韩国的对话,我也前去参加,中心议题是三国在赈灾方面,在核能安全方面要加强合作。因为过去那三次首脑会晤中三国之间有20多个领域、60多个项目的合作,但是没有核能安全方面的合作,我想这次首脑会议恐怕把核能安全的合作和赈灾防灾方面的合作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再一点,对整个世界的产业结构,比如跟中国直接相关的,因为这次日本的产业布局恐怕会有一个新的调整。我想中国将面临一个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

以上是有关于日本地震的事我的几个观点。下面我就今天的主题发表自己一点看法:

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的GDP大国,这个事情中国人期待已久了,前几年民间报纸上就不断的认为中国会在某某时刻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经济体。现在终于超越了,而且GDP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但是我认为中国就综合实力而言,距离日本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刚才科技部通知讲的我非常赞同,而且在国内的学界当中,我也感觉到有好多人头脑很热,觉得中国现在已经了不起了,要增大发言权。我认为还需要冷静,因为中国的综合实力来讲,我有一篇文章,新型经济体的崛起,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前不久金砖国家会议的四个配套会议之一,就是智库的会议我参加了。也讲到这个观点,就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比如说从研发能力、科技创新,再加上一些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用GNP的指标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仅仅拿GDP说事儿是远远不够科学的。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因为差的太多了。可能与我们长期驻外有关系,可能驻外的人在这方面体会更深,我们外面看着很漂亮,但是往里面观察,仔细看我们的硬件和软件都差得相当远,所以不要头脑发热。

第二,关于发展绿色经济,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国民素质的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非常强的,我在日本从北到南坐了一次新干线,车的两边白色垃圾基本上没有。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从小在学校培养出来的。 我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我常驻日本的时候孩子到日本探亲,还有中国的一些同学,小孩在一起聚会,大家吃水果,就出现了三种结果。中国有一个小孩子拿香蕉皮扔到地上,中国还有一个小孩子拿着香蕉皮扔到垃圾箱里,而日本的小孩子拿着香蕉皮找到分类的垃圾箱。这是十年前就找分类的垃圾箱,中国北京现在才开始分类还分不明白。日本从小学,甚至是从幼儿园这种意识就开始了,不仅仅是教育环保,他是一个综合的国民素质的教育。他小学基本上是以玩为主,但是首先教你做人,日本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和给你找麻烦了,这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我们的环保教育也要从国民素质的角度着眼。

第三,我们的新闻报道,无论对什么事情的新闻报道,对这种事情一定要客观评估,然后客观报道,这个恐怕比较好。特别是现在这种IT时代、网络时代,有的时候传媒的作用相当大,特别是网络,我们有好多事情如果没有客观准确评估的话,不仅仅影响政策,而且影响双边关系、影响外交、影响整个大的政策选择。比如说日本地震的事儿,我们最开始的报道有失真的地方。可是在地震当时,11号、12号我们有同事到日本开会,地震之后他回来,他在东京的时候没觉得很可怕,只是整个会馆塌了一点,他根本不觉得怎么样,因为我们在那儿常驻的时候,五级地震经常有,经常晃,没什么。结果他回到国内,一看国内的新闻报道吓得够呛,觉得非常紧张。所以,报道还是有失真的地方,最后影响我们政策的决策。所以在任何的时候,我们的新闻报道对这些重大事件要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

陈迎:我们有一个团队长期开展绿色及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气候变化政策,做低碳和气候变化政策方面的研究相对多一点。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论坛,开始看到“绿色经济:现实与前瞻”这个会议主题的时候,不是特别清楚到底今天谈论的主要问题是从核辐射和社会维稳、环保政策的角度来切入的,但是对这两个问题前边两位专家已经说了很多,我也学习了很多知识。我对这两个问题确实没有什么研究的基础,只是非常感性的认识,主要从绿色经济出发谈一谈。我觉得现在中国很多词是突然热起来的,一夜之间低碳经济每个人都说,一夜之间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到处都说,新名词层出不穷,但是对于这样新名词的真正内涵的探讨还不是很够,不同的人在说同一个词的时候的理解不太一样。尤其从国外引进的词,发达国家用这个词是一个想法,我们借用这个词的时候想的又有偏差,这是广泛存在的。我觉得对概念的界定、争议是仍然存在的,也是反映出对一些新出现的、国际的形势、趋势和新的概念,我们的接受和认识,或者说跟中国现实国情结合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我更愿意把绿色经济作为一个转型,或者我们不提绿色经济,而提绿色转型,不把它作为终极目标或者绝对标准,毕竟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如果把它作为一个绝对标准来衡量,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我们恐怕所处的发展阶段还不允许用一个绝对标准,多低算低,我们能低到像欧盟那样绝对减排,环境都像发达国家那么好,才叫绿、才叫低,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个我们长期努力的过程,一个转型的过程,一个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地推进,跟自己相比,我们在逐渐地改善,我觉得这样的理解对于我们所处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国家定位来说,是更好的,不把它作为一个绝对标准。这是从概念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