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走过30年高速发展,经济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与此同时各种结构性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也毫无疑问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我认为就是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就是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在“十一五”期间,技术创新在绿色发展上起到了一些作用,
第一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大力改造和提升了传统产业,推动了绿色发展。大家都知道传统产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能源和物资的高消耗,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能源约束,“十一五”期间国家出资两千多亿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通过支持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集成创新,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潜力,使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扭转。
第二是依靠低碳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绿色经济的内生增长,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关系我国经济内生式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国家的科技部门联合各个部门实施了很多重大的科技专项,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突破。大家知道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科技也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关键的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在电信技术、标准、化工、制药也掌握了很多技术,突破了很多的技术,在推广应用上也创新了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使得现在很多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
第三是加大面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推动绿色经济的未来发展。基础科学的突破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的需求低碳技术、绿色技术,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在燃煤、绿色建筑、电动汽车等等,都有了很多的突破。国家还有很多研究计划,比如说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这都是国家主体的计划,也安排了很多的重大项目,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领域等原始领域展开工作。
“十二五”围绕绿色发展有三方面:
第一,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框架下的各项科技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需要,按照《“十二五”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谋划绿色发展的科技发展道路,以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实施为契机,着力解决制约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载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绿色产业创造体系,尤其要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绿色经济快速发展。我认为绿色发展的落脚点还是要促进民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规划下面我们围绕民生的问题,在技术、市场、人才、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规划。
第二,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绿色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围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迫切需要,着力公关绿色发展需要的相关技术。主要是强化高新区,包括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积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绿色低碳技术的优势,促进民生科技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共性的基础技术攻关,加快突破能源资源环境、交通运输、信息、海洋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等领域强化重大公益技术的发展。
第三,加强绿色发展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人才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所在,是获取竞争优势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而实现自主创新的需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一方面要着力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推动绿色产业来招才引智,以推进自主创新事业来凝聚人才,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培养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尤其是要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引用。另一方面要着力通过营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导和支持各类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述讲了一些关于科技促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经济的想法,我觉得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公众意识和国际环境的强力支持。看了这个题目,想对绿色经济的外部需求机制谈一点看法,有几点看法。
第一,要加快完善绿色经济制度体制来激励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市场的需求,而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需要绿色经济制度的激励和规范,用绿色经济制度体系去规范和考核人们经济行为的业绩,激励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绿色技术的行政监管和法律规范,建立形成激励和规范绿色技术市场需求的长效机制。这里一个是制定绿色技术新产品研发政策,进一步促进绿色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第二是要重点促进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政策,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等的落实。第三是要积极落实推进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间的人才交流互动政策。第四是建立政策跟踪研究和评价机制,使各项政策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二,提高公众意识,加大宣传教育,构建绿色消费模式,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源泉。加大发展绿色经济的宣传,使绿色消费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绿色消费意识、绿色生活文化、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推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只有社会公众都有意识地选择绿色消费,并且绿色消费路径逐步便利时,绿色消费才真正成为主流。这里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推广环保和绿色消费知识,提高人们资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并通过试验对比、工程示范等活动,让人们真正从根本上认识到绿色消费的好处和重要性,自觉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同时还要倡导全民节约、崇尚自然、追求经济、简单、适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第三,充分利用国际机制和国际资源,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绿色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全球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绿色经济研发推广,更需要世界各国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探索和实施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机制,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和应用。尤其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要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这里一个是按照以我为主、互利共赢、促进自主创新的原则,适时的牵头发起低碳技术关键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研究设备和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资源,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三是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本市场,引导外商投向绿色经济产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多层次、多元化有效利用国际资金;四是要在绿色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渠道。
最后我引用一句话,胡总书记在博鳌论坛说的,他说应该紧跟世界发展新趋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内需和外需均衡发展。因此,我们科技还是要继续努力,同其他各部门合作,全力推动绿色发展,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张昌彩:我觉得这个题目虽然有点大,但是对评估我们当前的环保政策问题、绿色经济、食品安全等等还是有针对性的,就是要评估我们现实发展的现状,究竟是不是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人类的健康安全角度来说,未来我们是不是还走这条路?确实有很重大的意义。核辐射的影响不是哪一个国家自己的问题,它涉及到周边以及整个全球的问题,所以它确实影响到地缘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再具体到我们的环保政策、环保执法,整个环保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这一块,从政策的角度、法律的角度、执行的角度都还不到位,我们的社会不稳定很多都是由这些引起的,包括尘肺病的索赔。
下面我就核辐射谈一点看法。你们提供的材料上说,发展是有前提的,不能让其他国家承担核安全的风险。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核安全绝对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能承担起来的,必然要影响周边。任何的核安全,我们是保证在绝对安全或者到了非常严格的安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然是不可抗拒的。日本搞的世界第一坚固的大坝,在海啸面前不堪一击。所以你觉得你保证了,是很科学的,是很安全的,保证没问题,但是实际上任何外力的力量,特别是地球的力量你没办法阻挡。所以,核安全、环境安全永远优先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追求,因为后者涉及部分人的短期利益,而前者影响整个民族,我觉得不止是民族,还有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我认为安全是第一的,对个人来说是这样的,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的。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古代君王尚知道社稷为轻、民为重,那么现在我们一些地方的经济利益大于人命,整天强调GDP,以GDP为重、民为轻,刚好相反。我们的发展不可能为发展而发展,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安全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我们发展的意义何在?
所以,我的想法是,最好的办法是减少核电建设或者不发展核电,或者是在人类科技不能完全掌握核危险的情况下不要去碰它。不发展核电往往可以利用倒逼技术,就是这条路走不通可以走其他的路,这条路走不通难道我们就不走吗?条条大路通罗马,完全可以走其他的路。如果不是发展核能,利用我们的人力、资金、技术和资源,可以大大促进其他能源的发展。如果我们集中一些力量攻太阳能,是不是可以把太阳能发展得更好。这是一个路径选择问题,就像走路一样,如果不走这条路,完全可以有其他路可以走,并不是我们不发展核电,我们的经济就发展不了。有文章说,日本最大的灾难是灾难常态化,不是一两天的问题,因为他属于两个板块隆起的地方,随时都可能地震,而且地震会不断的发生。历史经验再次警告人们,地震导致的核电站发生事故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我们不管是在沿海还是大陆,一旦地震发生,核安全是不可抗拒的。现在我们说保证怎么样,我们是什么技术,在中国问题的可怕性是什么,在近几年开发当中,我们的核电发展,包括“十二五”规划中,各个省市自己造,大干快干必然导致质量不过关。我们的人口密度,包括我们的防护措施,各方面都和日本不可比,虽然我们总体的科技发展不错,但是我们确确实实能力、技术、管理、监管各方面都不够。一旦我们发生核电站在人力不可抗拒的情况下发生了问题,问题比他们大得多。只不过我们侥幸,就像踩地雷一样没踩上,不能因为没踩上地雷,我们就觉得没事儿。
而且现代社会是一个互相依赖的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抗拒自然灾害的脆弱性比历史上强了。比如日本现在受地震的影响,我们汽车零部件马上就涨价了。所以我觉得核电还是要缓建,严格加强监管,特别是地方大干快干,一定不要以地方为主,这可不是小事。因为我们现在大干快干都是互相攀比,很难说保证质量了。所以现在有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第二个是饮用水安全,第三个是重金属污染,这三大事件数量在不断地增加,规模是越来越大,严重程度是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