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14220900000023

第23章 论坛:转变发展方式:承载力与支持力(4)

在促进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鼓励政策和相关文件,给予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范围。说明什么呢?第一,是民营经济当中蕴藏了很多的资源,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间各方面的资源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许多民营企业现在的有些生产经营、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等指标是超过国有企业的。因此,中央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就转变发展方式与环境承载力和调整经济结构与资源支撑力来讲,民营企业的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关联度更紧密,对环境的依存和对资源的需求,从某些方面来讲比国有企业更强烈、更迫切。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他们的基础差,竞争能力弱,更需要环境的依存度和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以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环境的承载力和资源的支撑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非公有制企业是在社会主义体制内生成和发展的,过去讲是在夹缝中生存,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政策是公平的,发展的空间和范围是非常重分和广泛的。目前,民营企业可以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身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主要应考虑采用什么样的路径来发展。就非公有制企业而言,从过去30年发展历程来看,有些是自我创业做起来属于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还有很多是集体经济的乡镇企业转型改制后摘掉了“红帽子”的,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后个人承包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基本上都是我们在计划经济年代后期衍生出来的。这些企业与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的创新型企业)有着明显的对比。但总体来说,非公有制经济方面,中小企业占大多数。这些企业何尝不在想转变发展方式,但是,从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基础来看,确实是自身能力不足。许多企业处于观望和等待,在他们认为:不转变是等死,转变不好是找死。所以只能是干一天算一天。

我认为:第一,转变发展方式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从这个背景来看,十七大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同时,提出了20个字的具体目标。我们现在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是否也应该提出具体的目标、步骤和措施。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应有引导和支持政策措施。

第二、要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行为来进行环境的利用和资源的配置。这方面更应该研究,怎样使政府的行为和市场经济的行为有效结合;怎样使政府的资源和民间的资源有效的结合,以发挥政策的作用和效率,提高对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效率。

第三、要充分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从中国环境条件和资源储备来看,更应该重视西南五省区和西北五省区的现代化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调的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并特别要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的发展方式转变,可考虑通过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方式发展。

第四、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既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支撑力,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国力、社情和经济基础。仅就资源支撑来讲,不光是物质资源,还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资源,这些也都应该考虑考虑在内。这方面我们除了目标方向,还应该有政策措施。比如贵州,贵州有大量的矿产资源,而且占的总量和品种数量都挺多,然而它其他方面的资源比较贫乏。这就需要中央通过调控的方式(如通过东西协作、产业转移等)给予配置。

李晓西:关于山西去年讨论国进民退的时候,你们有什么说法?

郭东风:前一阶段,社会上有一些这样的说法。有些媒体也有过这方面提法,我认为这个提法认为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煤炭资源长期的战略资源。从今后一段时期来讲,煤炭是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口粮”。牵涉到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开办的小煤矿(煤窑)和煤炭企业,确实存在着技术水平低、开采能力差、安全隐患多、生态和环境保护差等问题。所以山西省政府关停并转一批民营企业开办的小煤矿(煤窑)和煤炭企业,并由有能力和实力的国有企业来统管和生产经营,这并不意味着弱化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反,当地政府通过调控的手段和措施,优胜劣汰符合市场经济法则,也对资源环境进行了保护。从长远来开,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生态环境,也是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的承载力。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加快和促进当地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措施。

李莉:近年来,各界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争议。事实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牵扯到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两难问题,往往是两难中的“一难”。刚才大家从体制机制上、从改革的角度谈了一些观点,我非常认同。今天我着重从开放的角度谈转变发展方式。

先谈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转变发展方式,有一些国际的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我们很难逾越,这是一个基本前提。曾有一项研究,对100多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了对比,一个基本结论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教育、文化、居民寿命等社会发展指标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从中国自身的区域发展来看也是如此,刚才大家都谈到深圳,现在从企业到政府要求转型的内在驱动都很强,而同样,许多内陆地区的地方政府仍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阻力仍然很大。这些事实说明,转变发展方式绝不是一个口号,也不能靠主观意愿来推行,在实践中我们仍然要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手段来推进。

第二个观点,谈资源的承载力,应当是一个广义的资源概念,不仅要考虑土地、水、矿产、能源等资源承载能力,还应当把人力资源也考虑在内,因为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最终都要和人力资本结合起来。关于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大致的判断是我们即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人口的拐点即将来临,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从今年以来的劳动力上涨也可以看到这个趋势。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用有限的劳动力养活更多的老龄化人口,这是经济上的一个约束条件,也是我们考虑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要统筹考虑我们的土地、水、矿产、人力资源等的承载力,来统筹考虑发展问题。

下面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主要是对如何在开放的视野下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实际上,对外经济这个概念已经很过时了,当前外贸、外资已经涉及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内外联动的程度前所未有。有一种观点,一谈起环保问题、资源问题,总是归罪于外向型经济、归罪于外贸或归罪于加工贸易,其实这是不太客观的。如果在这种思想导向下动辄就进行政策调整,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