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14220900000022

第22章 论坛:转变发展方式:承载力与支持力(3)

在这方面先说一个很简单的体会。实际上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直接的方式。为什么说跟着走,有一个好处,因为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包括日本以及其他的地方,我们明显的看到,加上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工业转型过程中看得非常的清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地的效率、用资源的效率越来越高。从我们最近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做过研究,发现工业用地的效率基本是从化工业、钢铁业逐步到机械制造、装备制造,跟着到电器产品、精密仪器,用地效益最高的是印刷设备、精密仪器。不管怎么说是按照这样的梯次走。从投入产出来看,和产业的业态是有关系的,这还是很明显的。从产值、容纳的劳动就业,还是三产、二产、一产,三产的劳动容纳的密集会高一些,农业这块比较少。所以,从产业结构调整来说,对整个国土的利用、土地的利用、资源的利用这块都是很有帮助。所以,我们特别推崇产业调整。只要产业调整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你不用做什么事情,效益自然就会提高了。道理很简单,GDP提高了,单位面积上来了,产出就高,利用效率自然就高,是这么一个过程。

另外产业结构对别人来说是很复杂的事情,对经济概念理解又很简单。实际上对土地来说,看一年有多少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有多少转为二产,无非扣一个系数,有些是搞基础设施、搞住房建设可以不算,但剩下来是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再看每年有多少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统计数字怎么统计都是一回事。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有很简单的判断。

另外,对于这个事情来说,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就是可以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创造同样GDP的同时,而且可以保持在原有速度的情况下大量的减少资源消耗利用。你只要产业升级了,同样的GDP创造出来,就可以保持同样的速度以及资源消耗的利用。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从资源部门来说,在执行政策中大打折扣,只要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活动我们都支持,从而就带来了新的问题。凡是要转换产业升级会带来新的用地需求、新的资源需求,那么怎么办呢?我们用最基本的办法,在你升级新的产业的时候必须淘汰旧的产业。在土地上来说就更直接,相当于你在建设用地上,你要有一个固定的空间,而不能太快地扩展你的空间。我们的比喻就是你家里要买新家具,就要淘汰旧家具,否则就摆不下去,这就是我们对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东部要转型的话只能这样改,我们把土地的框架给设立好。

如果要仔细的说这个事,其实我们面临的是两方面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承载力和支撑力的问题。一般我们对于矿产资源更多的是支撑力,不太说承载力。支撑力有两个,第一,世界上能支撑我们多长时间?第二,中国照此速度发展地球能支撑我们多久?现在我们在世界上还是有点水平的。钢铁现在我们是第一位的,煤炭消耗又是第一位,进口石油我们是第二位,水泥消耗是第一位,还有二氧化碳排放之类的,现在也已经第二、第一了。2000年的时候我和美国人讨论,我们排放总量大这是自然的,每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比你们多。但是必须要用这个跟他们谈判。

我们要控制二氧化碳。我学这个出身的,对气候变暖是人为造成的,我们认为是伪命题,科学依据不足。我只想说两个问题,第一,地球是有自身调节能力的,当温度升高了,云量会增加,云量会把太阳光反射出去。第二,在地质历史时期这么多年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气候变暖,那个时候人在哪儿呢?这么简单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气候变暖我个人认为是新的人定胜天。但是,这个该控制,没问题,该控制。比如现在有很多伪命题,环保的伪命题,我都很支持,为什么支持?对人类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是不因此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完全是两码事。比如北京风沙怎么样,是人为活动造成的,这不对的,跟人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人没有那么大的力量,黄土高原怎么来的呢?黄土高原形成的时候人在哪呢?不是一回事。你说该不该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当然应该,这对人有好处。因为很多人认为没有威胁就不保护人类,这不对,是两码事。我学这个出身,所以对此有情形的认识。

另外,国内的支撑力怎么样?世界上能支撑我们多久。还有就是国内的支撑力。我们现在的铁矿石自给率是40%,60%要依靠国外。煤基本上是自给的,但是要强调一下,油是50%,钾盐80%是靠国外进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国内的支撑怎么样?我们国家大体上叫“米饭少味精多”,也就是调料多,关键是你吃饭得靠米饭,不能靠吃调料过日子。味精就是各种稀土、各种金属,有色金属也不完全好,铜也不行,铜、铅、锌都是国外大宗的,就是一定不可或缺,但是需要量很少。这里面支撑我有一个基本观点,支撑国内发展的资源我们要看潜在的支撑力,而不一定太多的注重现有的目前的支撑力。什么概念呢?矿产资源有一定的采出,开采和采出的比例。现在的问题是采的多,储量的增加慢,也就是探明的少,速度过快。一边这边在采,那边在探明,速度下降,所以应该是少采多探,提升支撑能力,而不是提高支撑水平。这一点我在部里说过,但地质专家不同意。也就是说你要提高你的支撑能力或者支撑的潜在能力,而不是提高支撑水平。因为支撑水平没有必要去提高,或者说当前还没有必要,要充分的运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买的便宜当然要开自己的,你自己开又是亏本的或者不赚钱,为什么不买别人的呀。这是最基本的国策,应该上升到国策的高度。我们经常说两句话,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你把国外市场放在什么地位呢?不能仅仅说是拾遗补缺,在当前情况下应该大力使用。支撑能力的问题我一会儿要呼应一下,经济发展方式上必须要明白,特别是搞战略的。

关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我们比较偏重讲承载力。承载力又分为两个,一个是农地的承载力,你能养多少人,粮食食品承载力是多少。我们农用土地养16亿人一点问题都没有,特别是我们的耕地基本保住了,经过第二次调查还有所增加,倒不是松一口气,起码来说战略基础已经做好了。第二,建设用地的承载力。建设用地的承载力表面上是无限的,实际上这些年的研究,区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一个区域内的建设用地不能高于一定比例。目前情况下大概是多少呢?一般情况下是15%-20%就差不多了,这是一个概念性数字,没有一个准确、精确数字。大概是什么呢?一个地方的水泥地面,铺上水泥的地面不要超过15-20%。现在全世界的情况是,凡是少的地方一般都是发达国家,一般多的国家都是落后国家,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这也是我们经过几年的研究发现的问题。

从中国来看,全国没有什么问题。中国毕竟还是地方大。所以,建设用地总量没有太大问题,再多一点也没有关系。但是各个省考虑到区域有问题了,现在一部分省已经接近极限了,江苏、山东、河南都超过了15%。所以,我们在飞机上看河南大地,飞机航线老过河南、山东,看上去就像蚂蚁窝一样,三大直辖市都不超过25%,就是这三个直辖市25%的地面上都是丘陵,这其中上海最高,北京如果刨掉山区也最高,北京一半是山,如果把山区刨掉就太密了。这是什么关系呢?像日本的三大都市圈只有22%,德国斯图加特地区最多是2%,整个欧洲不到15%,英国才6%,苏格兰最发达,15%。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局部地方过于密,全国660个城市三分之一已经达到了超过极限,这个概率数字没有多大意义,实际上很有意义。说明什么呢?我们没有到后工业化、后城镇化时代,是预支那个的时代。

最后说一说既然在这种情况下要调结构、转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最近正在考虑几个问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

第一,现实的发展模式问题、发展方式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不一定对,现在的发展方式甚至是模式要改,但是不必过多的限制。也有不同的观点,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有生命力,情况、数字没有掌握得很清楚,但是我觉得只要现在的发展方式还有市场,就说明它还有效率。我们不能说消耗了世界多少资源,我们好象愧对世界。我们用的是粗放的方式,还是两头在外的延续,是用世界的资源为世界做贡献,我们赚加工费,但是目前国家的水平能完全离开赚加工费的阶段吗?还不行。所以,在这种时候,我们买资源,然后卖加工品,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虽然还没有走到穷尽,市场还接受,我们还靠着这个在支撑我们自己。所以,第一,我不认为这种方式是我们永远的路径依赖,永远走这条路,但没有必要过多指责。我们进口40%的铁矿石,但出口多少?尽管我们不完全用。我们进口很多东西,自己开采的东西就少。所以从支撑力和承载力的角度来讲,结合经济增长方式我得到了第一个认识是这样。但是原有的路径不应该再扩张,应该向内地转移。沿海不搞,内地又不能支撑这种方式的时候,这种方式就要溃退了。

第二,我们考虑税制改革的问题,第一是资源税的改革。矿产资源,为什么产生这么多矿老板呢?这部分的利润太高了,其实跟国营、民营无关,现在谁开矿就谁赚大钱。既然国家不能涨工资、提福利,其他税制基本统一的情况下,资源税就是很重要了,否则大量的资源收益的就流失了。你也不能说别人剥夺劳工,如果这样的说法就违背了市场的原则。但收它资源税,他就没有任何说法。资源税的损失太大了。第二是土地税,土地税也是这样,现在已经造成极大的问题。目前的税制改革在我们国家的土地承载力这么脆弱的情况下,应该让大家节约资源,应该把所得税转换成为土地税。这个事情我们也研究过,比较简单,企业目前的所得税是多少,你我就转换成用土地的税上就行了,一点不减少你的税收。另外,转换成以后,企业自然就收收租,我非常简单,我少用地就少交税,多用地就得多交税。我税负既没增加也没减少,但是它马上通过节约资源来减少。自然经济结构和转型跟着就来了,我要少用地多产出,宁肯通过增值税交给你,而不交土地税。

第三,以国土规划来体现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国土规划,我们最近在考虑这个事,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就是从环境生态资源承载力的支撑力的角度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这不是一个数字问题,而是区域的问题。我们现在考虑第一是以环境和生态作为第一限制因素,因为这个最不可改变和最不可移动。如果不改变整个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太湖、滇池、巢湖治不好。第二是水土作为限制因素。因为水的条件和土的条件比较难改变,比如土的承载力有多少?土的承载力是可以变的,不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时候又可以容纳很多人。我不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第一产业的时候容纳程度又很高。第三是矿产能源作为第三限制因素。三个限制因素不同层级上的要求就确定了今后这个区域的发展前景和潜力。现在必须要有国土规划来确定前景,你的前景是什么?潜力有多大?只要全国是统一标准的话就可以判断。第二,在这样的资源背景下,工业化、城镇化的总体格局和战略的不同导向引导它,不是不能发展,比如说这个地方的人都可以,现在这个地方的人要聚集一亿的人,没有问题,但1亿的人不能干工业,城市化搞多大都行,但是不能搞工业发展,他马上知道应该怎样发展。第三步是在这种情况下设定区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服务体系,这个概念应该出来,就是转方式。均等化就有要求了,你要发展,均等化就上来了,上来之后怎样发展。最后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也好,在这个框架下爱搞多少速度就搞多少速度,这个事情交给你了,你自己应该知道产业怎样做,污染方面不要上。用土地来承载,用土地来限制它就行。但是土地限制,不是限制它发展,而是鼓励他向转型方向发展。我们研究这么久了,通过这个平台,向大家介绍一些情况,也算我自己的看法。现在从土地上做文章,不是说不给用,限制它,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要通过这个来促进它增长。反过来只要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了,反过来自动的提升我们土地的效率,根本不用费劲。

郭东风:很高兴有机会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们学习和交流。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发言使我深受启发。

转变发展方式与环境承载力和调整经济结构与资源支撑力这两个课题的研究,应该说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讨论会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求非公有制企业要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有更大作为”。这就说明因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和社会主义体系中成长出生的,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我们经济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