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14220200000061

第61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11)

其三、解读现实也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前人的某些一直没有被怀疑,而现实中又确实存在问题的观点适当的提出个人的理解

虽然我们一直在适当的修正前人的很多观点,包括一些经典作家的观点,但是这种修正事实上明显不够,很多明显存在问题的观点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被修正,如果教师过分拘泥于这些观点,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适当的提出个人的见解,或者最多在说明纯属个人见解。

例如,大家都知道列宁曾经都一个著名观点,这就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这一观点明显不符合二战后的现实,虽然为此很多人做了解释,但这些解释都很牵强,所以在遇到这一问题时,教师完全可以提出自己个人的见解,没必要认同列宁的这一观点,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二战后的现实提出帝国主义只是资本主义一个并不成熟的阶段,或者是帝国主义只是原始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这样一来,自然就可以消除学生的反感,而且也更符合现实。

二、解读现实是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

首先,在于解读现实是提高政治理论课理论深度的关键

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课的厌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师讲课的深度不够,认为很多的教师是只是简单的重复教材或者党中央文件的内容,或者最多再加上一些资料性质的东西,即便是一些解释,一般也都可以在一些领导人的讲话中找到。听这样的课就如开会听领导人报告一样,过于标准化的语言不会有什么新意,任何人都不会感兴趣。而如果对于同样的理论作出一番自己的解读,就完全可以大大提高理论的深度,是学生觉得讲课具有学术性,听起来也有所收获,自然就会提高兴趣。

另外,当前由于科技的发展,学生得到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有报纸、电视还有不联网等等。现在的学生尽管在课堂上似乎不怎么关注现实,但在课后却往往都很活跃,一般都会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这种快速的渠道了解各种现实问题,这其实就要求教师的讲课不仅要面对现实,而且在对现实的解释必须至少在深度上不能低于这些渠道得到的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能够通过讲课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他渠道得到的各种信息。如果教师仅从教材出发、文件出发,所提供的信息就很可能落后于其他渠道,在深度上也很可能不如其他渠道,这样一来,学生可能更愿意相信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政治理论课就再也起不到主渠道的作用。所以,教师唯有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对各种现实问题作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理,但同时又不是对各种文件的简单翻版的解释,才可能真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超越其他渠道的理论深度,这样也才能够维持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地位。

其次,解读现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高校要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创新型人才,那么高校的教育就应该是创新性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门课程都应该争取体现创新性。自然,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也应该是如此。但是,现在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创新性却明显不够。这种不够不是体现在教育技巧上,如果从教育技巧来看,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的全面引进以及实践性教育的开展,技巧上的创新性还是比较多的。但是高校的教育部应该是靠多媒体的动画技巧或者插入一些有趣的视频短片来吸引学生的,高校的创新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而现在的教材却大部分只是党中央文件的整理版,本身就没有多大创新性可言,另外高校政治课内容与中学政治课以及高校不同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容重复也不鲜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的宣讲教材或者根据教材的观点简单的解释现实问题事实上都没有什么创新性可言。而如果加上教师一些具有个人见解的解读,情况就可能完全不一样,虽然基本的理论框架可能还是会出现简单的重复现象,但一番解读之后就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思路。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自身必须有创新性,如果学生能够经常看到教师从一些看似非常熟悉的理论中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一定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也就可能自然而然的模仿教师,对任何事物都不会简单的从常识出发,而会独立的思索得出很多新的思路。这样,我们的教育也就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教学的实效性无非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在于吸引学生听课,其次在于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根据上面的分析,无论是从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来看还是让学生有所收获来看,解读现实都是其中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实施路径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侯德芳

【摘 要】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必须把握这一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贴近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拟从创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和方式三个方面研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创新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灵魂,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更为具体地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其主要内涵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处理学生与其他诸事物的关系中,凸显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保护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以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立足于人的素质,启发人的自觉意识。以学生为本既为我党、我国的教育方针所决定,也是客观形势和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新理念、新思路。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成长、发展的欲望。美国的心理学家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理论公式为:M=VE,M是激励的程度,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程度。E是期待、欣赏,指一个人对于特定的活动可能导致一个特定成果的信念。V是效价,是指个体对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奖酬的重视程度。这个公式表明,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概率也高,动机越强烈,激励水平也就越高,内部潜力也能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一理念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问题。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一方面,它承担着宣传和灌输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关系到党和国家能否赢得青年;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成长需要的双重维度。而社会维度归根到底要通过落实到个性维度才能实现。

从价值需要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个人成长所必须的,而所谓实效性问题实质上则是对是否满足了这种需要、满足的程度如何的一种评价。实效性不高,反映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青年学生需要方面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其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有相当的学生是为了取得学分或应对考研,而很少把它作为获得人生意义、提高人生境界、增强人文素质的必修课;也有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对个人的用处不大。因此,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将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提高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维度和个性维度统一起来,把学生的个性维度作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方面,才能有效解决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实现其性质和功能。

二、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内容与时空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教育者,应根据这种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和教学各个系统和环节是纵横交错、丝丝相扣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从“联系三个实际”、“实现三个结合”与“面向三个课堂”上下功夫。联系三个实际是:联系国际经济政治变化的实际,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实现三个结合是:教材和原著相结合,运用原著丰富教材,以此增强教学的理论深度;教材与党的重要文件相结合,运用文件的精神提升教材,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六大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上来;教材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突出现实问题,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解答。面向三个课堂: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延伸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三是课外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学生党校等,并积极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其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05方案,进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探索,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作为铸造人的灵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与时代同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根据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新情况,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规律,解决新问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及内容具有鲜明时代气息。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根据新形势的发展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改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得到加强,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互动;同时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启发式、互动式和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是在教学环节中,立足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充分考虑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综合、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努力使学生感受到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进行课堂讲授时,不以知识点的多寡为优劣的判据,可以适当地组合知识点使之为一定的思想服务;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开放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可以凭借现有理论知识水平讨论、质疑某些观点和结论,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和新观点,体验求证的感觉与过程;在论文的撰写中,首先是教师通过对一些课题的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加深对最基本的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索精神、评价能力、洞察能力、批判精神和科学道德;在课堂内外的作业完成中,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了解有的题目有多种答案等等。使学生将被动应答变为主动出击,教师通过多视角的观察和分析问题,让全新的结果使学生感受到冲击和震撼;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是在教学效果上,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理论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态度”,并与生活融于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发生作用的前提是要得到受教育者在文化、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接纳与认同。我们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道德品质教育视为生活的构成性因素,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别人生活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在课程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与融通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因此,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一定要对学生日常生活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给予指导。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实,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个人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使学生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教育的同化。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回归生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归属,是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道德品质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