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实训教程
14219900000021

第21章 模拟景点导游(11)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拔款维修,在大成殿、启圣殿及东西庑为孔子及其父母、弟子塑像60余尊,歌颂孔门风范,记述儒学发展,并在棂星门前后两侧刻孔子语录100余条,宣扬孔子思想,使文庙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目前,这里正形成中国西部孔子文化中心。从1999年起,这里将于每年9月在孔子诞辰之日前后举办具有国际规模的孔子文化节。节日期间,规模宏大、具有传统色彩的祭孔仪式将再现古代“县令弹冠主祭、境民束装入庙、三牲醴酒、三跪九叩、歌乐礼赞”等场景。(作者余志勇)

十五、宝光寺

宝光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宝光街,由一塔二坊三楼五殿十六院组成,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禅宗寺院,又称为宝光禅院,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禅宗“四大丛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光寺全寺占地面积120亩。

宝光寺这组“塔寺一体,塔居中心”的早期佛教寺庙建筑群,为清代所重建的。

(一)“福”字照壁。大家请看这快大红色的“福”字照壁,照壁是我国七种传统建筑之一。古时候的人都比较含蓄,都不愿意让自己的房子被别人一览无余,所以在宫殿或者大型的民居修建有较大的墙壁用做遮掩,这种墙壁就称为照壁,在西方或者印度的佛教寺院门前是没有的,那么在这里立一块照壁完全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产物。大家请看,在照壁的正中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金字,“南无”是梵语的音译,中文意思为“致敬”,是佛教徒心归向于佛教的用语,常常用来加在佛、菩萨或者经典题名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诚。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有“三方佛之说”,“三方佛”分别指东方琉璃世界,中间的娑婆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而阿弥陀佛是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满是琉璃珠宝,充满幸福祥和的乐土,是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佛经上说,如果你常常念阿弥陀佛名号,并对阿弥陀佛深信不疑,死后就可以往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佛教寺院中我们最常听到的,最常看到的六个字就是“无阿弥陀佛”。照壁背面有一个四尺见方的红色“福”字,“福”字照壁就是由此得名的,来宝光寺游览的客人到这里都有一个习俗,就是站在山门口,闭着眼睛,伸出手掌,一直往前走,走到照壁前若能摸到“福”字便是有福气。要是能摸到“福”字下面的“田”字就更有福气,因为“田”能生长棉麻稻麦,能使人丰衣足食。

(二)山门及山门殿。寺院的大门称为“山门”,古时候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寺院大门沿山而建,因此称为“山门”,现在成为寺院大门的专称。而修建在平原地区的寺院大门则称为“三门”,“三门”一般有“空门”“无作门”“无相门”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宝光寺的山门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在空门上方“宝光禅院”四个字是当时新都知县钱履和所书。从匾额上可以看出,宝光寺是一座禅宗寺院。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以来,一共分了“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棕,净土宗,禅宗,密宗”八大主要宗派。这八大宗派中以净土宗和禅宗是流传最广,是影响最大的两大主要流派,净土宗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积极乐世界为宗旨,是最简便的法门,在民间影响最大。禅宗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它以觉悟众生性为主旨,宣称“自性悟,众生即佛”,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政治影响最广泛的宗派,在近代汉地佛寺中,几乎都是禅宗寺庙。

我们来看空门两边的这副对联:“龙藏远承恩,经传觉苑;鸡园常说法,派衍宗门”。龙藏指的是“龙藏经”,当年唐玄奘西天取经,取回的就是“龙藏经”。道光年间,宝光寺妙胜禅师将“龙藏经”迎回宝光寺。“鸡园”指“园”是佛主曾经讲经说法的地方,泛指佛寺。这里用鸡园比喻宝光寺,对联的意思就是说“承蒙皇帝的恩德,佛教大藏经从遥远的京城传到了宝光寺。希望宝光寺能像鸡园那样,常有高僧来说法,使得佛教代代相传,日益兴旺。

山门殿为宝光寺的第一重殿,殿内横梁上挂有一块原来国民党政府监督院长于右任所书的“宝相光明”。于右任精通书法,是我国近代草圣,他集古代草书之大成,独创“幼体字”,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直率,天然无雕饰。起笔落笔轻轻松松一笔呵成,简单又独具神韵。“宝相光明”是对宝光寺所塑佛像的赞美,也巧妙的嵌入了“宝光”二字。宝相指庄严的佛像,光明,是佛教术语,字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光明有两个含义:一是破暗,二是现法。

山门殿内左右两侧分别雕塑的是手持金刚杵的金刚力士,金刚力士是护持佛法的天神,根据《大宝极经》说,金刚力士原来是法意大小。他皈依佛法后,成为佛的五百名随从侍卫的首领,因为他普闻一切诸佛密要密集迹三年又被称为密迹金刚,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只有一位。为了符合中国人讲究对称的传统习惯又添上了一位,成了两位。左边一位,正张口发梵语的“哼”音;右边的一位,正闭唇发梵语的“哈”音。在《封神演义》中,为使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死后所封的神

宝光寺山门殿与其它寺庙山门殿有所不同的是,这里除了雕塑有金刚力士之外,还多了两位客人,这两位分别是明朝时期的两朝首辅杨庭和与他的状元儿子杨升庵。他们二人都是新都人,在朝廷中功绩显著,平时也乐善好施,多次出资维修宝光寺,所以宝光寺为他们塑像做纪念。

(三)天王殿。这里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挂着一副前四川军阀邓锡侯所书的“一代禅宗”匾。心细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来了,“代”字和“禅”字的点是点在下面的,他之所以要这么写,就是希望佛法能代代往下传。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佛经上讲,世界的中心在须弥山,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的陀螺山,其任务就是各护持一方天下,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我们来看殿前的这两幅对联“进这步通身是佛,伸斯臂支手擎天”,佛教讲佛是为了点悟人性的本源,让我们明白事理,解脱众生苦恼,这幅对联就是说:“来到这里到处是佛,佛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一起,四大天王伸着手臂撑着四天下,保护国泰民安。”

中间这尊佛像是弥勒佛,根据佛经记载,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后来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主曾预言,在5.68亿年后,弥勒佛将生于印度,在华林园得道成佛。超度一切众生,因此弥勒佛又被称为未来佛。我们现在看到的弥勒佛的形象并非是依据佛经上所记载的弥勒佛的形象所塑,而是根据五代梁朝布袋和尚的形象所塑,布袋和尚在浙江奉化岳林寺出家,他经常用杖挑着一只布袋,见物就乞,说话也疯疯癫癫。圆寂前,他坐在岳林寺前说了一句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总不识。”世人听后才明白,原来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后来寺院中就将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在寺中供奉。在佛像两边有一副对联曰“何出此身容入座,与君相见有前缘”,这幅对联就是说,弥勒佛坐在这里接受众人朝拜都是前世因缘所定。佛教讲究缘分,相遇是缘分的再现,珍惜是缘分的重温。

弥勒佛两边雕塑的就是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分别是:青脸南方增长天王;白脸东方持国天王:红脸西方广目天王;黄脸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手中所持兵器也各有所不同。南天王持宝剑,剑舞生风,代表风;东方天王抱琵琶,弹琵琶调弦,代表调;西方天王持伞,撑伞避雨,代表雨,北方天王托塔,塔镇妖魔,使其归顺,代表顺。四大天王像就代表着“风调雨顺”,在靠天吃饭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就祈求四大天王保护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四)宝光塔。宝光塔全名无垢净光宝塔,是一座高三十米的密檐式四方形砖塔,塔身十三层,每层四面各有三尊佛像,共有佛像40尊,底层雕塑的佛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塑像。宝光寺的主体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两边有大小房廊相对应,与故宫博物馆的建筑结构相似,宝光寺位于整座寺庙中轴线的中心,前后有天王殿,七佛殿相互应,左右有中鼓楼相对峙,展示了我国现在已经不多见的“塔寺一体,塔居中心”的典型早期佛教寺院的布局。这也是宝光寺的一大特色。

佛塔起源于印度,称为“塔婆”或“浮屠”,汉语的意思是高显坟,即为意义显立的坟墓,用来供藏佛舍利。宝光塔建造的确切年代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根据佛经上记载,古印度阿育王将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分葬于八万四千座宝塔内。宝光寺就是他在中国的十九座宝塔之一。据说东汉时期这里曾有一座木塔,后来被毁后一直没有重建。公元881年,黄巢起义攻破长安,唐僖宗带着国师悟达禅师逃到了成都,觉得宝光寺是一个宝地,于是就在这里修建行宫。一天晚上,唐僖宗在寺中闲游,忽然看见古塔废墟上迸射出紫色的霞光,他惊奇的问悟达禅师,悟达说:“此乃舍利放光,是祥瑞之兆,如今黄巢之乱已经平息,陛下可以起驾回长安了。”唐僖宗听了非常高兴,便派人挖掘,果然挖出了一只石函,里面就放有十三颗晶莹彻透的佛舍利。于是唐僖宗便命令悟达国师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十三层的宝塔供奉佛舍利。取名宝光塔。宝光塔,又名“无垢塔”,千余年来,塔身寸草不生、蛛网不结、于尘离尘,实为娑婆世界之无垢相。宝塔的塔身现在已经有点往西方倾斜了,塔身西斜的原因,现在专家还未探明,有人说宝光寺之所以香火旺盛。正是因为宝塔西斜,因为西方是极乐世界,是佛主生活的地方。

宝塔左右两边是钟鼓楼,钟、鼓原本是我国古代的两种乐器,后来佛教利用它们作为寺院生活起居的信号,更用为宗教仪式的重要法器,敲钟表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击鼓代表妙音能脱三世苦,寺院一般都是早晨先鸣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鸣钟,也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

这里叫伽蓝堂,是寺院的保护和监控机构,是寺外僧人来此挂单(外寺僧人因故来此暂住)的地方,凡是云游僧人来寺院挂单都要到伽蓝殿接受伽蓝神的审查。此处不详谈,下面请观七佛殿。

(五)七佛殿。这座殿叫七佛殿,供奉的是过去七佛。七佛殿中所雕塑的前三位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最后三位佛,后四位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前四位佛。这七佛中除了释迦牟尼佛外,都是过去的佛,所以统称为过去七佛。七佛殿前有两个石础是用木兰围起来的,这两个石础是当年唐僖宗逃亡入川在这里修建行宫时候所留下的,是唐朝时期的文物,但是现在这些支撑殿宇的柱子却被很多人认为是水泥铸成的。需要特别申明的是,宝光寺的殿堂都是清朝修建,那时候还没有水泥,这些柱子都是来自金堂云顶山,都是整石,一共有400多根。这400多根石头柱子不仅支撑了宝光寺古朴的小青瓦屋顶,也支撑了千百年来一方信众的虔诚信仰。

七佛殿后面雕塑的是韦驮天尊像,他与对面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遥相互应。根据佛经上说。韦驮的父亲是为国王,,释迦牟尼是国王的第一夫人所生的千个儿子之一。韦驮是第二夫人所生的一个儿子,他发誓说:“金刚不坏,竟真不破我”,要一直保护一千个哥哥转法轮。后来韦驮成道之后被封为护法天神,常陪伴在释迦牟尼左右,在寺院中有释迦牟尼的地方就有韦驮。

右边是斋堂,也就是僧人用斋的地方,斋堂外所挂的称为“梆”,我们通常说讲的“梆响过堂”,就是敲木鱼,呼唤僧人进堂用斋。木鱼还有表示寺院规模的作用,这里鱼头向外,说明宝光寺是丛林大寺,可以接待云游僧人挂单;如鱼头向内,说明这里是子孙小庙,无力接待云游僧人挂单;头尾横向说明这里是一半子孙小庙,一半丛林,可以部分接待云游僧人挂单。

(六)大雄宝殿。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全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在梵语意即大力士,在古印度佛教徒用来尊称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就是用来供奉释迦牟尼的大殿,殿前所挂的“南无释迦牟尼佛”,据说是当年济公和尚所书。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到成都有两副对联必须看,一副是武候祠内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视即宽严皆误,后来蜀要深思”。还有一副就是大雄宝殿内这幅由清朝何元普所书的“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何元普是四川金堂人,曾经做过四川道台,八国联军侵华时,何元普有战功,得到提升,后遭奸臣忌妒,被贬回四川。当时他游览了宝光寺后深有感触,因此挥笔写下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有非常强烈的哲理性和辨证观点。首先,佛教中把超脱红尘俗世之外的人称为世外人,把世间一切的事物的规律称为法。对联讲:超凡脱俗的人,看待一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天下许多事情,了结了又好象没有了结,许多问题许多矛盾都是一个接一个产生,何不用暂时回避的办法把事情拖延过去作为了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