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实训教程
14219900000020

第20章 模拟景点导游(10)

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广东会馆。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供奉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南华道人”慧能,名曰“南华宫”。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总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广东会馆大殿石柱上有楹联多副,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最能反映出客家移民拓荒异乡、艰苦创业和思念故土之情。而现代客家画家(龙泉西河镇人,国家一级画师)邱笑秋为广东会馆创作并悬挂于中堂的一副对联“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传神地刻画出了客家人扎根四川后既溶于巴蜀文化,又以“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顽强传承自身文化的精神特质。广东会馆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客家会馆之一,其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由于其气势巍峨,已成为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现该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川北会馆。该会馆2000年5月,迁建至洛带镇,工程占地5亩。作为洛带“四大会馆”之一的川北会馆,着重反映了川北移民在成都遗留的历史文化,其建筑风格独特精巧,丰富了洛带的会馆文化。在其中举办的川戏表演、客家姓氏展览等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嘉宾。现该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江西会馆。江西会馆位于洛带镇老街中街,座北向南,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捐资兴建,供奉赣南乡贤神祗“许真君",又名“万寿宫”。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四合院式。江西会馆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都颇有价值,特别是它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构思独特,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未曾见。现该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在洛带的基地就挂牌于该馆内。

最后我们来到了湖广会馆。湖广会馆为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8年(1743年)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会馆座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全贴金装饰,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现该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广会馆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为成都市旅游区内保存完好的湖广移民会馆的典型建筑。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处的水都不会淌水漫延,为该馆的一大奇迹,传为大禹保佑之故。现该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朋友们,参观完洛带的四大会馆,现在大家可以品尝品尝我们洛带著名的小吃:伤心凉粉。

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洛带。(作者李华堂)

十三、成都昭觉寺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XX,很高兴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成都昭觉寺。

昭觉寺坐落在成都市北郊青龙乡,包括天王殿、圆觉殿、大雄殿、藏经楼和先觉堂等景点,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昭觉寺在汉朝是眉州司马董常的故宅,宅号"建元"。唐朝贞观年间改建为寺,名建元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一代高僧休梦禅师任建元寺住持之时扩建寺庙,并奉旨改寺名为"昭觉"。宋朝时期,昭觉寺开堂说法,从者甚多,被称为"西川第一丛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朱德曾在昭觉寺避难;画家张大千先生曾在此居住了4年,给寺内留下了不少珍贵手迹,其中,“南无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画像堪称经典之作。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天王殿,又称勒佛殿,供奉的是这位笑脸和尚---弥勒佛和四大天王。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家弟子。此佛常怀慈悲之心,人们常常称赞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眼前的这四位天王大家一定不陌生了,他们原本是佛教的四位天神: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天王被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就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中南方增长天王名魔礼青,手持青锋宝剑,以“锋”谐音“风”;东方持国天王名魔礼寿,手持碧玉琵琶,以琵琶之义谐“调”;西方广目天王名魔礼红,手持混元珠伞,以伞之义谐“雨”;北方多闻天王魔礼海,手持紫金花狐貂,司“顺”,连起来就是“风调雨顺”。

这里是圆觉殿,广五楹,康熙年间丈雪方丈修建。大家请看,殿内供奉的菩萨是地藏,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他身边侍者左为道明,右为闵公。大殿的两旁是十二园觉像,其名为:文殊师利、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菩萨。殿后是护法神韦驮的铜像,其实就是全寺的保安工作者。

眼前的这座建筑叫大雄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殿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佛的德号。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大雄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昭觉寺的大雄殿广七楹,高四丈有余,是全寺的主殿,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丈雪禅师修建。据说殿中的础石为五代后蜀宣华苑遗物。请大家看,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三尊,均为汉白玉雕塑,高8米,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当中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边一尊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边一尊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高3米的比丘塑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中年的叫“阿难尊者”。佛涅盘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在大殿的两侧供奉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据说,佛涅盘以前,嘱咐了十八位大罗汉,让他们不要涅盘,常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这十八位罗汉是:宾度罗跋罗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难提密多罗和摩拿罗多。

我们穿行的这座建筑是说法堂,是法师向僧人解说佛法的地方。好了,请各位跟随我的脚步,我们来看看藏经楼。藏经楼的“藏”,读zàng,是指佛教里的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另外还有分类的意思。昭觉寺的藏经楼为一楼一底建筑,康熙年间修建。楼中藏有玉佛像、珍藏经典和文物,如清《雍正史》全集、《南藏经》明刻五百余函、《北藏经》一部,系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御赐该寺,计八千余件,七百三十六函,皆为珍宝。

这里是先觉堂,供奉着本寺各代祖师,如圆悟、破山、丈雪法师的塑像和该寺历代主持的牌位。宋代圆悟、克勤禅师两度卓锡于此,圆悟墓至今尤存,在本堂后面立有破山法师的塔铭。

各位朋友,我们刚才只是沿着昭觉寺的中轴线由南而北参观了寺内主要景观。下面,给大家一小时自由参观的时间,18:00请大家在大门口集合,谢谢大家!(作者:熊梅)

十四、罨画池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蜀州名胜崇州罨画池。

崇州,原名崇庆县,行政上隶属成都市管辖,东距成都40公里。崇州古称蜀州,因宋时改名崇庆府,并沿用至今。罨画池位于崇州市大东街意为彩色的画池,素有“川西名园”之称,是典型的川西园林。“罨画池”之名,今存文献可考者始见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时江原县令赵汴游览时留下的诗句:“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

罨画池始建于唐代,是唐宋时期的地方官们待客的花园,其景色以丹青碧水、梅荷烟柳为胜。池内楼桥亭阁古朴典雅,山石墙廊曲径通幽,名贵花木千姿百态,盆景艺术享誉川西。2001年06月25日,罨画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后,留下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篇,其中就有10多首描绘了罨画池的梅花和荷花,如《次韵张季长正字梅花》诗云:“插瓶直欲连全树”,再如《日暮至湖上》诗云“红凋荷更香”。足见当时罨画池的梅花与荷花已成胜景。

1981年更名为罨画池公园。罨画池虽小巧玲珑,却绝没有江南园林的局促感,布景唯美协调,画中有画,古木奇花,廊桥亭影,相映成趣。

从罨画池公园正门进入,我们看到的一尊古碑立于池旁,上面标有“罨画池”。碑后则是罨画池,整个水池面呈椭圆形,面积约10亩,被誉为蜀州胜景,历史上以广植梅花著称。唐代蜀州刺史裴迪与流寓成都的杜甫曾来此赏梅,相互和诗,杜甫赞誉此地为“古今咏梅第一”。现崇庆每逢春梅早发,均在此举办赏梅花会。罨画池水绿而通透,红鲤黑鲢交欢漫游,异形古木粗壮的枝干从池畔延伸到池心,树枝倒映水中,池波寄意无穷。罨画池中立有一池心亭,有曲桥可达。如今亭内时常有老者在此听歌舞扇,戏说盛唐画境,业余生活多姿多彩。

现在我们正漫步在三曲桥,三曲桥分三段中高两面低,脚踏大红木板,头顶青瓦,远看错落有致,款款成辉,三曲桥曾是电视剧《红楼梦》拍摄地,大观园里的丫鬟仕女们摇曳生姿,手持绢帕翩翩而过,更入画卷,风情万种。琴鹤堂前,东有假山区,曲径通幽,移步移景,西有盆景园,千奇百怪,争风斗艳。园内有长廊可供休憩,呷一口盖碗茶,香溢满口,观棋弹评,好不惬意。

罨画池与另两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陆游祠、崇州文庙毗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陆游祠为一江南园林风格四合院式建筑,祠内有梅园、梅阁、花径、放翁堂、风雨楼等建筑。放翁堂内有陆游像,气宇轩昂。祠内陈列有陆游的诗、画及《怀成都十韵》、《游近村》等草书手迹石刻。大家看,这就是陆游祠大门。

说到陆游祠堂,就不得不说一说陆游的生平了。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汉族。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作丰富,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曾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

陆游一生忧国忧民、仕途坎坷。1173年夏,时年48岁的陆游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初到蜀州时,报国无门,爱民无力,陆游满怀郁愤地提笔作一首《初至蜀州寄成都诸友》诗:“流落天涯鬓欲丝,年来用短始解奇。无才藉作长闲地,有懑留为剧饮资。万里不通京洛梦,一春最多牡丹时。襞笺报与诗公道,罨画池边第一诗。”以此抒发满怀的愤懑之情。在1174年10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尽管他在蜀州只有一年多任官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为怀念放翁诗人,蜀州人民在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御史,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后来,“二贤祠”改名为“陆游纪念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祠的正殿——“放翁堂”,正中塑有陆游坐像,飘逸洒脱,形如其诗。正殿之北有“同心亭”,祠内有古楠、古槐、冬青、苦竹、海棠点缀,并植有陆游所喜爱的梅花,人称“梅馨千代”。大家跟着我沿“梅馨千代”绕到公园后门,看两边云墙环护,镂花相接,翠竹掩隐;秋天来时公园金桂飘香,秋风送凉,花蕊落满弯曲小径,闲庭信步,独自闻香。

走出陆游祠后门,我们现在来到崇州文庙,这座文庙建于明洪武初期,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陆续建成。崇州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四川省内保存最完好的四座文庙之一,成都地区独一无二,整个文庙占地10余亩,现有建筑面积2400余平方米。

原来的崇州文庙南起南米市街南口,北至罨画池南畔,中轴线约1里长,至今保存较为完好,里面殿宇巍峨,雄冠西川,雕花镂空的瓦片,造型独特,罕是少见的建筑风格。崇州文庙主要建筑依次为:“万世师表”等三座牌坊、“宫墙万仞”照壁、棂星门、鼓乐亭、泮池、戟门、大成殿、钟鼓楼、启圣殿、尊经阁等。这些建筑贯穿在近500米的中轴线上,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