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发展与公共治理:未完的读书笔记
14114200000029

第29章 扩展与应用(5)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以来,世界海洋开发进入了一个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各种海洋产业稳定发展的时期。而海洋经济对于世界地理政治的形成起过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一些古老帝国为了向海外扩张和寻找财富,重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海洋成为世界紧张局势和冲突的重要根源。在古代和中世纪,地中海及其相邻海区曾是希腊和罗马等强国政治的轴心。到14、15世纪以后,地中海逐渐削弱,强国间的争夺向其它海区扩展。但是苏伊士运河建造以后,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出来。此外,时间与权力政治也能改变特定海域的作用。例如,北冰洋曾经被视为无用的荒废水域。但是,自前苏联、美国和加拿大在这里开采石油以来,北冰洋已成为世界政治的舞台。中东波斯湾则成为现代地理政治的另一热点,自从这里发现并开采石油以来,已发生多起地区性的流血冲突。印度洋也已成为不平静的水域。海洋经济的兴衰,直接影响着沿海国家的经济状况。17世纪英国海洋渔业兴旺,商船队和皇家海军强大,造船业繁荣,很长一个时期,英国一直保持海上霸权地位。20世纪初,英国建造的商船占世界商船总数的1/3,但是70多年后的今天,英国海洋渔业衰弱,造船业和海运业也一撅不振,“日不落”帝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没落。日本与英国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海洋渔业,年产量现在达到1千多万吨,居世界首位;海运业近几年也上升到世界第三位。海洋产业生机勃勃,世界海洋开发的产值中,海洋油气业的产值一直居首位,其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和海盐业。

40多年来,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发展很快。50年代海上勘探油气的国家仅6个,而现在已达100多个。海上油气钻井数,1961年为726口,而到1995年达2663口,其中美国海上油气钻井数最多。海洋石油的产量,1950年仅0.3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1960年为1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9.20%。1995年为9.65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08%。海洋天然气的发展速度不如石油,1980年的产量为2903.11亿立方米,1995年为4421.00亿立方米。

海洋渔业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世界海洋渔获量1950年为1860万吨,1994年为9014万吨,产量缓慢上升。但据渔业专家分析,近10多年渔获量增加数量较大的是低值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如沙丁鱼等,而经济价值高的金枪鱼、鳍鱼等8种鱼的产量则明显下降。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较快,海上运输船舶逐渐增加,海运量不断增长。随着商船队的发展,货运量不断增加。1963年世界主要外贸货物海运量才13.5亿吨,货物海运周转量为4.70亿吨海里;到1993年货物海运量达43.39亿吨,周转量达18.99亿吨海里,分别是1963年的3.2倍和4倍。30年来,世界主要外贸货物海运量和周转量分别为3.97%和4.76%的速度在增加。海洋旅游业的收入十分可观。目前,世界海洋国际旅游收入约2000亿美元,接待人数达5亿人次。美国大约每年有3000万人到海滨游泳,1100万人从事娱乐性钓鱼,4400万人参加航海或驾驶游艇的运动,每年海洋旅游收入达250亿一300亿美元。日本有2.8万公顷海上娱乐场所,海洋娱乐性钓鱼每年约4000万人次。

海盐业在世界原盐生产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世界海盐生产量约5000万吨左右,占世界原盐总产量的25%。中国海盐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1997年生产量为2928万吨。世界其他海盐产量较多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墨西哥、印度、巴西、日本、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经济的结构在发生变化,并孕育着海洋生产力新的突破,海洋经济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种变化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类对海洋的依赖将越来越大,21世纪将成为“耕海牧洋”的世纪。当然,开发海洋资源比起开发陆地资源更加需要依赖于科学技术。未来的海洋经济是高新技术的产业经济。

有学者预测,到21世纪中期人类在海洋开发利用方面将取得以下主要成就:由于海水淡化技术和装备的不断改进、完善,以及耐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沿海国家将告别淡水短缺,靠天吃饭的历史;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全面展开,以及潮汐,温差,盐度差,海洋能的利用技术的新突破,人类所需的能源和电力将主要来源于海洋;随着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养殖技术在海水增养品种和病害控制取得新的突破,人们将在很大程度上调控近海以及大洋的渔业,通过发展海水增养殖每年有可能生产2一3亿吨优质海产食品,大大缓解全球食物紧张的困境;而医药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将使海洋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药库;为了缓解陆地人类居住空间拥挤的局面,1995年在摩洛哥召开第一次海洋城大会提出的,在海上或海底修建海洋城市和通道的设想将有可能实现,日本、以色列都已设计出了建造海洋城和海洋人工岛的蓝图;据调查,世界海洋分布于4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其资源总量达3万亿吨,锰、镍、钴、铜的含量高出陆地几十倍到上千倍,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将进入商业开采,等等。上述海洋开发活动的全面展开,将使海洋经济飞速增长,预计到21世纪中期,海洋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达到或超过20%。迄今,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的14%,挪威70%的国家财政收入来自对海洋的开发利用。

总的看来,海洋经济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至少产生了以下六方面的作用:

1,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沿海国家振兴经济有重大作用。近海油气业改变了挪威海洋产业结构,传统海运业和海洋渔业让位于近海油气业。挪威政府目前财政收入的55%以上来自北海油田。北海石油开发也使英国从石油进口国变为石油出口国,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海洋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海洋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出现了新兴海洋产业和产业群。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洋增养殖业、近海油气业、近海服务业、近海矿产业等等。各种海洋产业又派生出多种产业群,如围绕近海油气业和服务业产生出海洋咨询业、海洋信息业、海洋预报服务业、海上救捞业、海上勘探业、海洋工程服务业等。海洋产业和产业群的发展则带动整个国家的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材料工业等不同工业部门的发展。

3.海洋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的机会。据估计,世界海洋渔业的从业人员约500万。挪威海洋石油工人约80万,日本居住在海岸带地区的工人总数占日本工人总数的1/2以上,他们多数从事与海洋开发有关的生产活动。

4.海洋经济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大型港口城市成为沿海经济区的核心,而且,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批新兴的沿海城市陆续兴起。例如英国的阿拉伯丁镇,数十年之前还是一个以捕鱼业为主的小镇,北海油田开发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忙的工商业城市,被誉为“欧洲近海工业的首府”。

5.海洋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世界上大城市的60%位于距海岸不超过50公里范围的地区,世界人口约2/3生活于沿海50至100公里范围之内。日本全国有19个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其中16个处在沿海,占以上城市总数的84%。美国东、西海岸和五大湖区,3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21个,占全国此类城市总数的一半以上,集中了70%以上的人口和劳动力,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6.海洋经济对海洋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早期的海运业促进了对海流和潮汐的研究;海洋渔业推动了海洋生物学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军事海洋学的发展;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则将海洋学研究推向全球化研究的新时期。海洋科学和技术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起飞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2000年10月25日)

主要参考文献

陆大道:《区位论与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贾风和:《区域经济理论与模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程潞:《中国经济地理》(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蒋铁民:《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管华诗:《海洋知识经济》,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卢嘉瑞:《21世纪太空开发》,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持平:《世界矿物资源展望》, 《地理知识》1992年第5期;

韩国刚主编:《救救中国——环境发出的黄牌警告》,求实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

质斌、树红:《海洋经济与海洋经济科学》、《海洋经济》1994年第3期;

张海峰、蒋铁民:《中国海洋经济研究大纲》,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

甘德安:《知识经济创新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黄顺基、李庆臻主编《大杠杆——震撼社会的新技术革命》,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刘铁民:《高技术——世界与中国》,春秋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世界新技术革命介绍》,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李学论:《海洋地质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海洋年鉴》编委会:《中国海洋年鉴》(1994一1996),海洋出版社1997年版;

卢嘉锡:《高技术百科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杨金森:《改革开放20年我国海洋事业获空前发展》,《中国海洋报》1998年12月18日;

王诗成:《龙,将从海洋腾飞》,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海洋出版社1996年版;

艾万铸:《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出版社1996年版;

刘峰:《为21世纪的中国开辟海上战略资源基地》,《中国海洋报》1999年3月2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药学科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年版;

薛愚等:《中国药学史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

余传隆、杨学仁:《生命科学进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

洪承礼:《港口规划与布置》,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版;

杨巨钧:《水陆交通博物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陈胜昌:《知识经济专家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李铁映:《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光明日报》1998年9月27日;

向元望:《区域规划与系统工程》,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孙斌:《山东海岛经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杨金森、高之国:《亚太地区的海洋政策》,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第9篇:公共财政与新农村建设

——基于四川案例的观察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大财政支农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等方面,对四川“十五”期间财政支持破解“三农”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总结和评估,梳理和分析了四川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 新农村建设 政策建议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的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财政作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障和管理手段,围绕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理财观念,创新财政政策和体制,完善和健全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十五”期间财政支持破解“三农”问题的进展情况

近年来,四川各级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问题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