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临帖的方法
选定了一本自己所喜爱的碑帖之后,如何来临写,还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
1.先专后博——不要随意换帖 由于现代印刷条件的进步,我们可以轻易的挑选到水平极高的字帖来临写。在选帖时,你不妨让孩子广为泛览,但选定之后,却不要轻易换帖。初学者对这点最要注意。促使你换帖的原因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喜欢新鲜。如持这种态度,换了第一本之后,是不能保证不换第二本的。另外一种原因是学不进,或是写了一阵后,自己感觉越写越坏。这个时候应当自己分析原因,或向别人请教。我主张要知难而上,初学总是有这一关的。而且有时并不是你不进步,而是你的眼光进步得快,要求的高了,手跟得没有这样快的结果。
一种字体只准写一家帖,写了颜字不能写欧,但别的帖可以看。如写腑姑仙坛记》,可以买顺家庙》、顺勤礼》、《李元靖》、《元次山》等等来看。但要换帖的话,总要把一本帖先写两三年再说。否则像挖井一样,挖了一半换一处再挖,那么再怎么花力气也是吃不到水的。不同的字体则可以同时学,但选帖时也要选笔势相问相近的,如与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可以同时兼学行书腋乱帖》、隶书《张迁碑》。因为他们的笔势相近,可以相辅相成,容易见效。
2.要写字不要描字——要一笔而成 初学写字务求笔力、笔势,讲究速度、力量,用笔紧按力行,一笔送到底,笔势不要散。用力时不只在起笔处,更在运笔中途,起笔收笔,从头至尾,横平竖直,不论什么体,一笔而成,两头都不要描画。
清代包世臣说:“(初学)张贴临写,不避涨墨,不辞用笔根劲。”又指出“(书)道固归于墨不溢出于笔,而学之则自墨溢出于笔始。”久写自然光滑。如单描头画角,下笔不敢用力,即使描像,也不算入门,因为写成的点画用多笔描成,必软弱无势,更不自然。
初学用力,必然屏气。久写自然活动,否则点画不能劲挺。沈尹默先生自述三十一岁Bf‘取大代华岳庙碑,刻意临摹,每作一横,轨屏气为之,横成始敢畅意呼吸,继续行之,达三四年之久。”后来人家只看到沈先生信笔挥毫,龙飞风舞,哪里会想到他的本领是这样来的呢!
但通常初学者意识不到这是临帖的重点,那是为什么呢?不是别的,只因他们追求字形的相似,忽略了点画中内在的东西,所以必须扭转这种倾向。
那么字形要不要相似呢?字形肯定力求绝对的相似,但这应该在着重读帖的时候解决,要把帖上的每一个字牢牢的记清、记熟。所以临写时选的字不能太多,每次临写几个字,不要急于更换。这样临写时就可以集中力量求取笔意笔势。
3.注意下笔的地方 每一点画的笔势是不同的,所以要临写这一点画,必须识势。要能揣摩出前人书写这一点画时手臂的动作。
要揣想前人的动作,只有通过留下的点画本身,而下笔之处是最能透露消息的地方,所以必须反复观察试习。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看了不少书上所附的点画示意图,因此使用笔照着图上的曲线来画,结果常使每一横两头画成两个大墨团,甚至把一横写成横过来的“S”形。实际上这种起笔收笔的曲线只代表锋顶正下着纸时在原地的挫动,一如孙过庭《书谱》所说:“殊血挫于毫芒”,只是毫芒之间!
至于作这种挫动的目的,一是要打开笔锋,更重要的是取得笔势。取得笔势使笔画劲挺,才是真正的目的,而并不是为了画曲线而画曲线的。更何况取势时笔毛有上下的动作,图上的曲线就更表达不出了。如有机会看到会写字的人就会发现这是怎么一回事。学者熟知“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笔”等等说法,遗憾的是却往往不知道其目的是在取得笔势,而且每笔还各不相同。
4.帖的特点 每一种帖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想把字很快写得像帖子,那最好先找出这本帖的特点。
具体可以从点画、结构、笔势等诸方面来分析。笔势分向、背、横、直。如隶书主横势,篆书主直势。又如颜字,字势相向;而欧字,字势相背。楷书笔势暗中联结有如行楷等等,都要用心找出。《张猛龙碑》是斜画紧结,而《泰山金刚别是平画宽结。
点画之中,颜字的钩要转锋,而欧字的钩顿而后出,不需转锋。而转折处颜字用转,欧字用折。掌握了这些特点之后,临写时就可以区别对待,如《九成宫》笔势峻落峻收,那么临写时要把他连起来,以免写散;他的点画比较细,我们就写得大一点粗一点,以避免这方面的缺点。如《张猛龙碑》、《张黑女》这些帖字小,我们就不妨找放大本,或自己把它扫描放大来临写。当然每一种字都要写得比帖大一点,因为你不熟练,笔势收不紧。学他的笔势是不容易写得和他一样大的,写大一点就容易学得多。
又有些帖中的习气却不要太夸张,如颜字的盏头燕尾,柳字的起笔收笔,都不能过分,否则易感俗气。颜字的笔势圆,但如把《告身帖》临成皮球一样,那就不好了。
附:王献之的成长历程
人们常说的书法“双王”,指的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字。有一次,儿子向父亲请教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子中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水缸里面,你把这十八口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儿子心里不服,认为自己虽小,字也写得不错,决定显点本领给父亲看,于是就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照父亲的字,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了两年,才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在旁边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天天练各种各样的钩,足足练了两年。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语,母亲评论说:“有点像银钩了。”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开始练完整的字,他天天练,足足练了四年,再把字捧给父亲看,父亲看了仍然摇头不语,见到一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于是拿起笔在下面加上一点,使之成为“太”字。王献之把字拿给母亲看,母亲一张张端详,最后叹息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简直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正是父亲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啊!从此,王献之更加用心下功夫练字。有一天,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聚集会神地练字的儿子身后,猛然间拔他手中的笔杆,没有拔动,于是赞叹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他知道儿子练字有了手劲了,这才悉心教他。据说,王献之后来练字非常刻苦,清水变墨池,完完全全写光了院中的十八缸水。到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
§§§第四节 儿童体育技能的培养
——足球运动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踢足球
学龄前的孩子就能有组织地踢足球,但是若要培养孩子成为足球运动员,还是要等孩子到一定的年龄。孩子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就能和同学在操场上按运动规则踢足球,就可以参加学校的足球队,可以充分享受踢足球带来的快乐,这时候这是灌输孩子足球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时候。在足球强国巴西,小学生的球队每星期集中练习3次,每次要一个半小时,以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是以游戏为主的联系,教练还要进行针对性的知道,目的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足球基本功。
(二)怎样选择足球老师
大多数学生都特别爱好踢足球,他们的目的是在玩,而不在乎踢的好于坏,若想踢好足球,就要向足球老师请教。选择一个足球老师是很重要的,足球老师必须是体校毕业、且要有多年的踢球经验,有扎实的足球基础理论和实践的老师。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体力、能力进行指导,在授课时以游戏为中心来教学生正确的足球基本动作并加以练习,促使学生对足球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样的老师是理想的。有些足球老师在教导学生足球时,只是简单地一介绍,便让学生自己在操场上练习,并没有耐心地指导学生在踢球时需注意哪些事项及做每个动作的基本要求,而是盲目地,并不注重学生学的效果,这样的老师不适合培养孩子学足球。
(三)怎样指导孩子练习踢足球
足球运动是一项有危险的运动,很多家长会想:我家的孩子有没有踢足球的潜能?如果不能成为正式的选手,还是不要参加足球队的好。这样的心态不利于孩子足球能力的发展,使孩子不能继续联系下去,孩子会为踢足球而烦恼,使一项快乐的运动缺少激情和创造力。孩子如有想超过其他人的想法且练习又非常认真,训练方法科学合理,是会获得选手的资格的。指导孩子踢足球要了解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有关知识。
1.全面基础训练为主。青少年训练是以技术、战术等基础训练为主,是为将来成年队取得好成绩而设计的,在该时期的训练中,应坚决杜绝追求名次为重点的练习与比赛的安排。为了提高青少年基础训练的水平和充分发挥的作用,青少年训练中应有大量的比赛,但若把比赛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那么这种比赛将会降低青少年训练的意义。评定青少年训练纵然有比赛成绩的比分,但最根本评定尺度是对全面基础的掌握程度。
2.训练要循序渐进。青少年训练内容,运动负荷安排,选用方法手段,技术、战术难易程度等都要讲求循序渐进。一是训练水平的提高总是由低至高逐渐积累。其二,根据青少年生理变化的趋势,也总是逐年成熟。只有按比例逐渐提高,增加难度,才能接受、消化训练的量和强度,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过高不切实际的要求,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破坏青少年可贵的自信心,致使对足球运动的失望。
3.针对性因材施教。每一年龄阶段训练任务及安排有各自特点,同一阶段的不同队员,在训练上也有差异。由于每人接受能力、训练年限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同,同龄队员训练水平的悬殊状况也是经常可见的。面对这种现实,必须针对个人因材施教,个别安排训练,否则会造成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
4.注意让青少年认识活动的规律。青少年教学中的讲解应注意简明、生动、形象。示范要达到准确、优美,既留给他们深刻印象,又能引起他们渴求掌握技术、技能、知识的动机。练习手段的选择应注意多样化和趣味性,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又可使他们在各种练习条件下对足球技巧的感知,以及运用的灵活性和实战性。
5.重视意志品质和自信心的培养。足球运动员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是顽强的拼搏和畏劳苦的坚韧毅力,意志品质必须从小培养,可通过体力负荷,练习难度、困难环境等各种训练,诱导青少年去克服障碍,培养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自信心也是青少年各阶段训练中必须培训的心理素质。缺少自信心,青少年将很难成才。一直品质和自信心的培养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往往会出现因困难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而用于克服各种困难,其自信心也必然随之会加强。因此在处理这一矛盾时,首先要树立较强的自信心,一旦通过自身努力并战胜困难后,不仅自信心得到加强,同时在克服困难中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6.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在当今国际足坛,青少年训练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一是因为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完全能接受专门理论知识,另一个是因为实践已证明,青少年年龄越大,越注重理论教学训练,如果青少年能自身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将会使其自觉指导实践,同时可发展自身的场上应变能力,提高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