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才艺塑造篇
14113000000019

第19章 儿童音乐才能的引导(2)

2.创设音乐环境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在儿童一日活动中通过游戏、劳动、散步等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积极主动地开展音乐活动,让儿童情性,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得到陶冶。如早晨,当儿童陆续来园时,我在教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音乐,以儿童一入园就有一种好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在早操、进餐、课间等活动,我都为儿童配上合适的音乐,以丰富的生活内容,为儿童提供多看、多听、多实践的机会,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我还在班上活动区中创设了“音乐角”,在其中放置录音机、各种各样的道具和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节奏乐器,播放适合儿童欣赏的乐曲。让儿童自由选择,在自设的小舞台上尽情地自编、自演、自评,使能力不同的儿童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3.用自己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来感染儿童

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儿童,和儿童一同活动,和儿童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儿童,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儿童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比如,在新授歌曲《采橄榄》中,儿童在听完我饱含深情的演唱后鼓起了掌,园园小朋友更是动了情:“老师,我听了你唱的歌,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可见,我声情并茂的演唱引起了儿童情感的共鸣,使儿童受到了感染。

(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

1.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节奏的习惯

(1)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倾听周围环境的各种声响。

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汽车喇叭声、虫鸟的鸣声、雨的嘀嗒声、雷的轰鸣声和动物的叫声等,这些都是自然的节奏。利用这些节奏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倾听并模仿,使儿童在模仿的过程中把握住音高、音准及节奏感。

(2)开展听音游戏活动,感受变化丰富的节奏。

大班的儿童已有了初步的音乐延续与终止及快慢感受能力。这时,我给儿童听许多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和一些表现动物形象的小乐曲,让儿童根据音乐节奏变化和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做动作,开展如《小鸟飞》、《大象走》、《西班牙斗牛士》等听音、听节奏游戏,在这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儿童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对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想用动作等方式表现音乐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当儿童发现音乐中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乐趣,他们就会自觉地倾听音乐并感受音乐中变化丰富的节奏。

2.对儿童进行节奏的训练

(1)运用念儿歌来训练儿童的节奏。

我选用一些节奏感强、有韵律的儿歌来训练儿童的节奏。先是简单的节奏型,然后慢慢过渡到附点音符等复杂些的节奏型。还让儿童练习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儿歌和进行二声部的练习。另外,儿童所学的歌曲,我也让儿童通过听乐曲按歌词节奏拍手来训练儿童的节奏。

(2)让儿童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

如《春天》这首歌曲,每句的句末都有节奏练习,儿童既要唱准,又要打准节奏,这虽加深了节奏训练的难度,但也培养了儿童的注意力。待儿童熟练后,我让儿童把拍手换成拍腿、拍肩、跺脚等。还让儿童自己编出新的节奏型。儿童虽然熟悉了歌曲,但由于变换了动作来表现节奏,复习起来儿童仍然兴趣盎然。

(3)让儿童自由地体验各种节奏。

我在音乐角放置了乐器,如筷子、铃鼓、小铃等,平时让儿童自由地去敲敲打打,从中感受节奏。有的儿童敲出了这样的节奏:××××0|××××0‖。这显然是儿童无意中敲出的16分音符的节奏,如果我以后教打16分音符的节奏型时,儿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然敲打模仿练习的过程中,儿童会亲身体验并自然地掌握许多种节奏型。

(三)让儿童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

音乐的感受力指儿童在听音乐时不仅感受音乐的高低长短,还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力是儿童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音乐作品是通过乐句、乐段、乐章来表现音乐形象的,所以可以让儿童逐句逐段逐层次地欣赏,感受,如歌曲《大雨小雨》,通过教师的提示,儿童能够把这首歌曲的强弱特点用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等夸张的动作表现出来。又如乐曲《美国巡逻兵》,是一首进行曲,它的节奏明快、整齐,很有军队的气势。儿童欣赏完这首乐曲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按乐曲的节奏踏步,并做出士兵巡逻、站岗、眺望等相应的动作,把符合作品的意境和内涵用动作表现了出来,加深了儿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以上尝试,我发现班上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儿童的性情和品格得到了陶冶,儿童的音乐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儿童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儿童音乐活动的目的

1.儿童音乐活动应围绕构成音乐心理的基本元素展开

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卡尔·西肖尔认为:“与乐音振动的基本物理属性相对应,构成音乐心理的最基本元素是音高、音的强弱、时值、音色、节奏的辨别力以及曲调的记忆力。”听觉能力是一切音乐认知的基础,也是儿童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应具备的基本音乐素质。在儿童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儿童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物质条件,开展各种训练听觉的游戏,使儿童掌握听的技巧,了解声音的属性。

2.儿童园音乐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儿童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并不是依靠外在知识的灌输与早期的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亲身参与而自然地获得。音乐是有组织的、具有表现力的音响材料,音乐活动中儿童必须亲自参与这个组织和表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他们自己在组织,还是对别人的作品或创作做出反应,都是一种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音乐能力的积累。正如《儿童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指出:艺术是儿童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儿童艺术教育应引导儿童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五)当前儿童音乐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儿童对教学材料的掌握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把活动的重点放在让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预设的教学材料上,而忽视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教师把音乐能力的培养作为出现在教学目标中的一些空话,而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体现和实施。这样的教学使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学会了几首儿歌,几个小的律动,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给孩子精心设计的“音乐内容”都会在儿童的记忆中逐步“褪色”。这样的音乐教育对培养人的音乐素养作用不大,更谈不上提高音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