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
14109000000020

第20章 紫砂壶的鉴别辨伪(4)

据宜兴紫砂行业老人回忆,紫砂壶质量最差的时期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扩大生产,在半年内招收艺徒近千人,分三班昼夜生产。由于片面地追求产量,让未经培训的艺徒直接上岗生产。当时,由老艺人做出的壶式都很好,像双线竹鼓壶、牡丹壶、蛤蟆莲蓬壶,都是高档品。但经没有经验的艺徒大量翻制,表面加工又极差,只有大概的器形,是劣质的高档品(指器形是高档品),一直卖不出去。后来处理了,流入社会,有人在地摊上冒充古壶出售。

303“文革壶”所用的泥料质量如何?

答“文革壶”所用的泥料,质量普遍比较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只有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家生产紫砂壶,所用紫砂原料,全部由宜兴陶瓷公司原料总厂提供,然后由宜兴紫砂工艺厂原料车间加工成熟泥。当时宜兴紫砂工艺厂制作的普通商品壶和高档商品壶,都是使用这种泥料,因而“文革壶”所用泥料的质量是相当好的。

304“文革壶”壶式的名称为什么有变化?

答1966-1971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壶式有传统的竹段壶、竹鼓壶、竹鼎壶、上合梅壶、莲子壶、高梅花壶、矮梅花壶、新莲贡壶、菊球壶、寿星壶、洋桶壶、龙蛋壶、盘底壶、鱼化龙壶等。为了“配合”当时的革命气氛,其中有些壶式的名称作了修改,如鱼化龙壶改名为鱼龙壶,龙蛋壶改名为蛋形壶,寿星壶改名为圆形壶,洋桶壶改名为直形壶。由于寿星壶原来有四个规格,分别叫海寿星、放寿星、中寿星、小寿星,改名为圆形壶后,则前加编号,以示区别。如二号圆形壶、三号圆形壶、四号圆形壶、五号圆形壶。洋桶壶也有四种规格,改名为直形壶后,也是在前面加编号。

305“文革壶”有哪些新壶式?

答1972年以后,“文革壶”出现了百余种新壶式。在这一年,由于国家对工艺美术生产的政策有改变,只要“不是反动的、黄色的、丑恶的”都可以组织生产。这样,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指导下,紫砂壶的器形设计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壶式纷纷问世,如肩线壶、迎春壶、报春壶、友谊壶、碗梅壶、碗竹壶、椰子壶、四方竹段壶、双色柿扁壶、笑罂壶、高单线壶、竹简壶等,都是新创壶式。其中有一批是“推陈出新”壶式,如新石铫壶、井瓢壶、芳泉壶、松竹梅壶、四方侧角壶、新莲贡壶、云玉壶、狮球壶、犀登壶、汉君壶等。还有一批是为出口日本而新设计的壶式,如横把井泉壶、横把友泉壶、横把香叶壶、横把螺丝壶、横把润泉壶、横把红鼓浪壶、横把段六方壶、横把红泥凹肩壶、横把红泥桥丁壶,以及无把的桃叶玉带茶具、段六方茶具、竹节茶具等,有二十多种。

306“文革壶”的陶刻装饰内容有什么特点?

答“文革壶”的陶刻装饰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966-1971年,紫砂壶的铭文装饰出现了毛主席诗词、语录、诗词意境画,以及样板戏中人物、工农兵形象等,刻画认真,也十分精美。1972年以后,紫砂壶上便不再刻毛主席语录了,逐渐恢复了传统的装饰内容。

307“文革壶”的印款有什么特点?

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直批判“三名三高”,所以一般紫砂壶上无作者印款。不过因生产管理需要分清工序责任,故有一段时期采用数字编号,壶底盖有诸如“H441786”数字小方印。在壶把下也没有制壶人的名款。

在1966-1971年,出现了在壶底钤的长方形壶名款,如寿星壶改名为圆形壶后,底部盖有楷书“圆形壶”长方形印章;洋桶壶改名为直形壶后,底部盖有楷书“直形壶”长方形印章。

从1972年起,因紫砂壶多为外销,故在器底印“中国宜兴”四个字,直至1982年。在这期间,有个别的艺人在壶底或壶把下钤有作者印款。据徐秀棠回忆,当年许成权制作金字塔壶,壶底均有“中国宜兴”四字方印外,还有“许成权制”方印一枚。

308是不是所有的“文革壶”都具有收藏价值?

答由于“文革壶”的收藏热度一直都很高,许多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委,见刻有毛主席诗词、语录的紫砂壶,就认为是有收藏价值的“文革壶”,盲目跟进,却不知可能会上当。收藏“文革壶”应当首先知道:“文革壶”是宜兴紫砂工艺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的普通商品壶,数量较大,不是所有的“文革壶”都具有收藏价值。

309为什么有的“文革壶”会有“哈夫线”痕?

答文化大革命前,一般商品壶只是部分采用石膏模成形技术。在“文革”期间,宜兴紫砂工艺厂只生产商品壶,手工成形的高档紫砂壶基本上停产。“哈夫线”是采用石膏模型翻制时留下的痕迹,由于壶嘴、壶把都是采用石膏模型翻制,所以在壶嘴、壶把上最易找到石膏模留下的“哈夫线”痕。但技艺高超的艺人在修整壶坯时,能将“哈夫线”痕全部修掉。

310哪些“文革壶”值得收藏?

答值得重点收藏的“文革壶”,有以下几种。

1.“名艺人文革壶”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制壶人大部分是有七八年工龄的技工,但其中有些是早已成名的老艺人,还有一些是技艺好手,现今已成为高级工艺师,甚至是工艺美术大师。由这些人制作的普通商品壶,虽然壶式没有特点,但做工却很精致,又毕竟是出自名艺人之手,故具有收藏价值。搞收藏的人把这类紫砂壶叫“名艺人文革壶”。

但还应当知道,留存在国内的“名艺人文革壶”并不多。原因是当时紫砂壶制好后,厂里要进行质量检验,按工艺质量分为一二三等,其中,工艺质量最好的是一等品,用于出口创汇;二三等品在国内销售。由于“名艺人文革壶”都是做工较好的,都出口了,故国内存留不多。收藏者若遇见,不能错过机会。目前名气较大的人所做“名艺人文革壶”要数千元人民币一把,一般名气的人所做“名艺人文革壶”也要数百元一把。不过,收藏者在遇见好多把“名艺人文革壶”时,也要提高警惕,因为“多”也意味着可能有“假”。

2.器形别致的“文革壶”

从1972年起,宜兴紫砂工艺厂所生产的紫砂壶式一下子多了近百种,其中有不少是新创造的壶式。是解放以来紫砂壶式创作的第一高峰,虽然这些壶式并不是高档品,但壶形独特,泥料较好,做工也很好,生产量也不太大,所以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3.带有泥绘、陶刻装饰的“文革壶”

泥绘、陶刻装饰是“文革壶”最大的特点,也是“文革壶”具有收藏价值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收藏“文革壶”应当把重点放在泥绘、陶刻装饰上,以不同题材的纹样为主,不必太过于强调壶式。因为壶式相同而泥绘、陶刻装饰不同,“文革壶”的陶刻、铭文和画面并不匹配的居多,这也是“文革壶”的一个特点。

4.带有网球孔的“文革壶”

带有“网球孔”的壶嘴,是1972年才出现的,主要是防止茶叶堵住壶嘴,使出水流畅。这是紫砂壶嘴的一个小改革,也是“文革壶”的重要标志之一。

311"文革壶”的泥绘纹样有什么特点?

答1966-1971年生产的紫砂壶,泥绘纹样主要是工农兵形象、样板戏和毛主席诗词意境画,对形象的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是重大政治问题,所以无论是厂方,

还是绘制者都极为重视,并很快试制出泥绘模板印刷的新工艺,全面推广。泥绘模板印刷,就是将纹样刻成模板,用白泥浆为颜料,印刷在壶坯上。由于纹样是由线条构成,印刷在壶坯上非常精美。泥绘改用模板印刷,既保证了每一件泥绘作品的质量,又能做到相同作品的纹样是一模一样的,还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泥绘改用模板印刷,也不是没有缺点。由于纹样的线条很细,印刷所用的白泥浆水很薄,时间一长就容易磨损或褪色,造成纹样模糊不清,这是“文革壶”的一大缺陷,但也可以作为鉴别“文革壶”特征之一。

312“文革壶”的陶刻内容有什么特点?

答“文革壶”的陶刻,是由专门的陶刻艺人刻制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在内容上,1972年前后是有很大区别的。1972年以前,主要是刻毛主席诗词、语录,字体“行中带草”,有的还有“毛体”的韵味。

1972年以后,一些新壶式就不刻铭文了,只是在一些传统的壶式上还保留刻铭的传统,铭文大多是与饮茶有关的诗句。如“雨前活火试新茶”、“色浓方近苦,味回舌余甘”、“色到浓时方近苦”。铭文的内容并没有什么新意,艺术成就不高。

313怎样辨别“文革壶”的真假?

答大多数仿“名艺人文壶”是凭想象做出来的,一般存在泥料不纯、做工粗糙、包浆失真等问题;特别是有些仿“名艺人文革壶”,用的不是“文革”时生产的壶式,却在盖内钤有当代名家的款印,在壶底盖“中国宜兴”四字方章,故收藏者容易鉴别。后来,“名艺人文革壶”出现了精仿品,器形做得很准确,做工也不错,较难识别。

1990年前后,“文革网球壶”走俏。有一个做古玩生意的人,就从旧货市场低价买进一些没有装饰的普通“文革壶”,又到宜兴向农村家庭作坊订制“网球孔”,然后用胶水粘在普通“文革壶”的出水孔上,冒充“文革网球壶”高价出手。有人买回去之后,用热水涮壶时,“网球孔”就掉下来了,这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如果有意收藏“文革网球壶”,就应该打开壶盖,借助亮光从壶嘴往壶内看看“网球”,如果发现隔离茶叶孔是两层时,就应当警惕起来,这多半是假冒的“网球壶”。

总之,对“文革壶”的辨伪,要从泥料、壶式、做工、款识、包浆等几个方面去把握,只要一个方面存有疑问,就不能收藏。事实上,在仿制“文革壶”时,总是会受到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准备得那么充分,所以,无论仿制者是怎样的一个高手,受条件限制都难免留下马脚,即便仿制者就是当年“文革壶”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