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
14109000000019

第19章 紫砂壶的鉴别辨伪(3)

290什么是斋堂号署款?

答在紫砂壶上的书斋堂号名,是定制者的款识,一般不署真实姓氏。在传世紫砂壶上所见斋堂号名款,以时大彬制壶为最早,有“天香阁”、“源远堂”、“三友居”、“丛桂山馆”、“正已堂”、“墨林堂”等。现在已无法知道这些斋堂的主人都是谁。到清代,斋堂号署款继续盛行。年代最晚的斋堂号名款,是清末吴大(1835-1902)的“斋”和端方的(1861-1911)的“斋”。民国时期,紫砂壶上就不再有斋堂号署款。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291什么是真壶假款?

答紫砂壶经考证后确认为某个年代某某人制作,但制作者因某种原因,忘了钤印款,后来的拥有者为了提高或便于显示壶的身份,而特意刻款,这就是真壶假款。但因为后添的刻款识与原壶的风格难以达到一致,所以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让人疑心这是伪作。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

292什么是假壶真款?

答刻款所署也并非制作者,如李仲芳所制之壶,其师时大彬看后觉得够水平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又如杨彭年之女名莲生,亦制壶,并署其父之款。故有杨彭年与杨莲生款并用时,应以杨莲生为准。民国时,程寿珍与其子程盘根也有此种情形,程盘根制品沿用其父之印章。再有当壶上有多个署款时,应以最晚的款字为准。这些都是署款的特殊情况,应该注意辨别。

293什么是假壶假款?

答这是制伪者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印章复制并不难,所以利用假印章作伪很普遍。民国时期古董商常用火漆在老壶上拓下印记,再用火漆印盖在仿制品壶坯上,烧成后,印记与原印完全相同,只是稍微小些。但一般人也不知道真印记有多大,故有很大的欺骗性。现代科技发达,利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很容易得到可乱真的印章款识。因此,在实际辨伪中既要重视印章款识的重要作用,又不能盲目依靠印章款识。

另外,民国年间的紫砂商人,还常常在新制的紫砂器上钤盖早期的年款,如钤上“乾隆年制”方印来蒙骗购买者,这种作伪在紫砂壶、花盆上常见。

294什么是新壶刻老款?

答新壶刻老款是指将一把新壶改刻成历史上制壶名家的款识,如明代名家徐士衡、元畅等;清代名家陈鸿寿、陈鸣远等。另外也有在新壶烧制前,就直接将名家款识直接加盖在壶坯上的情况。

295什么是老壶改款?

答老壶改款是指用没有款识或非名家款的旧壶,冒刻前代名人的款识。由于壶是老壶,因而需要将新款刻得与壶相协调。这种作伪方法需要较高的工艺手段,制出来的假货精美程度也较高,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296紫砂新壶是如何作旧的?

答新壶作旧是指将新紫砂壶以某种方法进行处理,使之看起来像有年头的旧壶一样,从而提高其市场价值,从中牟利。

在紫砂壶收藏界,有不少人喜欢收藏老壶、旧壶,因此也就有人用新仿的紫砂壶作旧,冒充旧壶老壶出售,将售价提高许多倍。新壶与旧壶最明显的区别标志,是新烧成的紫砂壶表面会有一层光泽。如果能除去这层光泽,就可以冒充旧壶出售。为了除去这层光泽,作假者发明了不少办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将新壶放入浓重的红茶汤中煮烧,经过一定时间后取出,待干燥后再煮,这样反复煮烧几次,就能除去新仿器上的光泽,使壶表面滞涩黯然,俨然具有老壶的风貌。这个方法是从玉器、瓷器作假的常用方法中学来的。

再一个方法是将新仿壶埋在地下,利用土壤中的微量水分和土质(酸性或碱性)的作用,自然退去新仿壶表面的光泽。这是借用青铜器作旧的一种方法。由于用这种作旧方法要长时间埋藏在地下才行,因作旧时间较长,占用资金较多,故使用此法的人较少。

297当前紫砂壶作旧有哪些新的方法?

答据说现在有两种更方便的紫砂壶作旧方法,一种是在新仿壶上擦拭同颜色的皮鞋油,鞋油吸附在紫砂壶的表面,掩盖紫砂新光,所以凭色泽不容易辨别,俨然是一把老壶的表相。但这种作旧方法因鞋油有异味,容易被识破。另一种是用浓茶汁、食用油(豆油或猪油)、食醋、酱油、糖,调和在一起,涂抹壶的表面;或者加温煮煎紫砂壶,使调和汁料吸入壶胎,退去新光,也能达到作旧的效果。采用这种方法作旧,壶体会附有一层油腻,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如知道这种作旧方法,也较容易识破。

298什么是“市”?

答“市”是紫砂行话,相当于“一次订单”的意思。对“市”的状况的考察,可以作为鉴别精品紫砂壶的重要根据。

紫砂收藏界的人都知道,一种精品紫砂壶往往有好几件,这很容易让人怀疑其中有伪器。其实,除去他人仿制的因素,同一个作者制作过几件相同的紫砂壶,是正常的;即使器形、纹饰有局部性的细小的差别,也是正常的。这与紫砂壶制作工艺有关,因为紫砂壶的制作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把一把地制作,而是同一种壶式同时制作五六把甚至是十来把。这种制坯方式,用宜兴艺人的话来说是一“市”一“市”地做。紫砂壶坯的制作是手工操作,从打泥片、裁切泥料,每做一道工序就要换一次相应的工具和模具,如果每种壶式每次只做一把,因为要频繁地更换工具和模具,生产效率就太低了;何况,在壶坯干燥、烧成过程中还可能会有残损出现。一“市”制作几把壶,就可以保证起码有一把壶的做工、火候都是好的。所以,紫砂艺人形成了每做一种壶式必定要同时做好几把的生产习惯。当然,每一“市”要做多少把,不仅与个人的习惯和出手的快慢有关,而且还与这种壶式销售量的好坏有关。由于同一壶式每“市”要制作多件,所用的泥料也基本相同,不会有太多差别;但也因为紫砂壶是用手工制作,同一“市”的紫砂壶尽管十分相像,仍会有微小的差别。

另外,一个紫砂名艺人创出一种新壶式,也不可能只做一“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求购,所以,精品紫砂壶一般不会只有一件,除非制壶者只做一件。

299什么是“文革壶”?

答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古玩商炒作古旧宜兴紫砂壶和当代名家紫砂壶,很快就炒出了天价,形成了紫砂收藏热。香港、台湾古玩商又到大陆收购“文革壶”。由于年代近,存世量大,价格低,易于收集,也引起了国内收藏者的重视。于是“文革壶”便成为紫砂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类。

由此可知,“文革壶”是古玩商和收藏爱好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宜兴紫砂工艺厂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的紫砂壶。特别是1966-1971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前期,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对工艺美术生产都产生了特殊的冲击,故形成了极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在紫砂壶发展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显然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300“文革壶”是否由当时的宜兴紫砂工艺厂独家生产?

答“文革壶”由宜兴紫砂工艺厂独家生产。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宜兴生产紫砂陶只有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家。所以,“文革壶”所具有的特点,都与宜兴紫砂工艺厂在这期间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有关。

301“文革壶”有哪两种不同的面貌特征?

答“文革壶”以1972年为界限,有前后两种不同的面貌特征。

由于“文革壶”是宜兴紫砂工艺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的普通商品壶,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风云变幻,历时十年的“文革壶”也呈现出多种风貌。一般以1972年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文化大革命前期是1966-1971年,时代的主旋律是破旧立新、否定传统。宜兴紫砂工艺厂只生产普通商品壶,铭文也只能是毛主席语录、诗词,刻画也只能是样板戏、红卫兵、工农兵形象、毛主席诗词意境画,由此构成了紫砂“文革壶”的早期特点。

1971年下半年,国家对工艺美术生产的政策有改变,周恩来总理指示只要“不是反动的、黄色的、丑恶的”都可以组织生产,并号召工艺美术行业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思想指导下,为国家多生产出口商品,换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所以,紫砂壶的面貌立刻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器形设计有了极大的发展,新的壶式不断出现;由于“极左”思想还很浓厚,还在威胁着正常的艺术创作,只是尽可能地采取回避的态度,所以纹饰在题材内容方面没有发展。但“文革壶”早期的装饰也迅速消失,只是在一些传统壶式上刻有与茗茶有关的铭文,但仍是“文革”前的内容。

302“文革壶”的产品质量如何?

答“文革壶”虽然档次低,但质量普遍较好,而且有的还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当时以生产一般商品壶为主,许多技艺很高的老师傅也都参加一般商品壶的制作。所以“文革壶”中不少是出自高手,甚至是大师级艺人之手。例如,已故的大师朱可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制作过近百把“矮竹苞”紫砂商品壶。

当时有一些名艺人如顾景舟、徐汉棠、高海庚等对传统壶式进行整理,并设计出模具,所以制坯虽由一般工人去完成,工艺质量也仍然很好。所以这一期间的壶式也很多,虽然都是低档货(即一般商品),但工艺质量并不差,没有粗制滥造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