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
14109000000010

第10章 紫砂壶的制作原料和工艺(2)

104什么是“目数”?

答紫砂泥料在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子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这一过程也叫“过目”。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糙。在最初,紫砂泥的目数多为26~35目;清朝早期为35目;清朝中期为55~60目;1958年开始出现机械过目,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的雷蒙粉碎机,以风力控制目数,目数可高达140~180目。如今制作的紫砂壶,采用不同的泥料练制方法,基本目数控制在60目左右。

105手工制泥与机制泥料有什么区别?

答用手工熟泥制壶,因胎体中泥团粗细悬殊,壶烧成时体积收缩不匀,壶表面会有粗颗粒鼓出,若梨皮状,滋润光泽,壶内壁中有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用机制泥料制壶,有些肌理效果不易做成,如“梨皮肌理效果”,吸水率由通常的3%~5%下降到1%左右,直接影响到紫砂壶的实用性能。

106当前宜兴紫砂壶是否还有手工制泥?

答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机械练泥被逐渐推广使用,专用设备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等。生泥在自然风化后,经初碎、粉碎、过60目筛、湿水后进入真空练泥机里,直接练成熟泥料,不必再经陈腐养土,效率高,而且泥的颗粒更加均匀细腻,质量较好。不足之处在于韧性不如手工练制的泥料。

目前的宜兴紫砂壶,大多数原料是由机械练泥的,只有少数紫砂壶艺术大师在制作时,还保留着手工制泥的传统。比如紫砂大师徐秀棠的长乐陶庄,就保留着一套包括手工练泥在内的传统手工陶艺加工方法。

由于纯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日渐稀少,因此纯手工制作壶更值得珍藏。

107紫砂壶的成形工艺有哪几种?

答紫砂壶的成形采用泥片镶接法,即先将湿紫泥拍打成一定厚薄均匀的泥片,分别做出壶的各个部件,再粘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壶的雏形;再加以修整、完善,才算制成壶坯。由于紫砂有圆器和方器两类,故又形成“拍身筒成形”及“镶身筒成形”两种基本成形工艺。另外还有一种石膏模型成形法。

108“拍身筒成形法”的步骤是怎样的?

答“拍身筒成形法”用于制作圆形紫砂壶,紫砂壶的制作,借助模具进行,模具用木制或石制。制作时大多分上下两部分进行,也有少数分上、下、口三部分成形,即将裁切好的泥片,借着模具围成上下两个圆筒,粘接好两头,再分别接上底和满,然后卸下模具,将两部分粘连起来,接缝大多在腹部。所谓“腹半尚现节腠”,即是这种成形方法的反映。其成形步骤大致如下:

1.先将练好的紫砂泥切成长25~30厘米,宽1~1.5厘米,厚4厘米的泥条,艺人称为“泥路丝”。

2.将“泥路丝”放在工作台上,拍打成厚薄均匀符合器壁厚度的泥片,接着用“墙车”划出泥片的宽度,即制器的高度;再用“规车”旋出制器的口、底泥片,还要旋出一块比口、底的直径大两倍的围片,围片的直径与器皿的腹径相同。

3.成形,将围片粘附在陶轮中央,将已裁切好的泥片,沿着围片圈接成一个泥筒,接好两头,接口不能留露痕迹,并调理端正。

4.拍打身筒,使制器匀称,胎壁坚实;先打下部,再打上部;再装上底和口。

5.依照设计的造型要求整理身筒,包括做出各种曲线,使之敦实周正,骨肉亭匀,同时做好颈、嘴(也称流)、(也称把)、盖、纽(也称的)、足,待身筒干湿度合适时,即安装上这些附件。

6.对坯件表面作精加工,这样一件器皿坯体即告制成。

109“镶身筒成形法”的步骤是怎样的?

镶身筒成形法

答镶身筒成形法用于制方形器,如四方、六方、长方、扁方等。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先将“泥路丝”切成一个个泥方块。

2.再将泥方块拍打成薄泥片。

3.按壶式设计的要求,预先制好泥片成形的模板。用模板把泥片裁切好。例如制方壶,要准备身筒四片,底和满各用一片,还要裁好略大于满的准片和假底各一片。

4.按制壶式的形制先镶接身筒,即将裁好的泥片用泥浆逐片粘贴镶接起来。泥片的两侧边沿均割切成斜口,镶接时以斜口对准。

5.身筒镶好后要进行拍打。

6.在身筒上口嵌入满片,下口嵌入底片,又在满片上盖上准片,底片上盖上假底。

7.修整壶身。

8.修整完毕就可以从假底开出圈足,从准片中部挖出一块泥片做盖,并粘接上纽和子口。再在壶身上镶接嘴和把。

9.最后在满片上开出壶口,同时修饰壶内壁,紫砂壶坯体即制成。

10.坯体表面的精加工与打身筒成形法相同。

110什么是“推墙刮底”?

答在紫砂壶的成型过程中,当壶内壁出现凹凸不平时,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紫砂艺人们用相关工具去进行整理,这就是“推墙刮底”。模具壶在成型时最常使用这种方法。

111什么是石膏模型成形法?

答石膏模型成形是一种将打好的泥片或身筒,放入石膏模具内,通过挤压而成形。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制造出复杂多变的器形,利于批量生产。从1972年起,石膏模型成形工艺已经推广使用。

壶坯成形后还要精加工,即用竹片、明针、刀具等专用工具,对已经接上颈、嘴、把、脚的壶身、壶口、盖、纽表面,进行精细刮平、修整,在坯体表面形成一层细洁的表层,烧成后呈现珠圆玉润的外表,使紫砂壶更具艺术风采。

112紫砂壶工艺的师承传统对了解壶的工艺特点有什么意义?

答紫砂壶制作技术的学习有着与其他工艺行业类似的情况,就是以师徒传承为主,学徒拜师,然后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打泥片、拍身筒、琢壶嘴和把,学习传统壶类中最基本的几种造型,这样练习几年下来,徒弟学到扎实的基本功,传统的壶样也学习了不少。每一个样式有相配套的工具,也是由师傅教徒弟制作的。渐渐地工艺制技日益长进,各类壶形的制作都能学会,并且能灵活运用于制作工具,徒弟的学习期基本就结束了。一般来说,专学一类光素圆器或学花货方货等,以后也专做这一类,还有一些学徒在后来的创作中渐渐学习了其他门类。徒弟在学习期间,还经常临摹师傅及前辈名家的作品,如时大彬、陈鸣远等人的名壶,临摹后所感悟到的就是对形神气态高下优劣的分野,领会工艺技艺的周到利落等最上乘之功,可以渐渐在临摹中学到上乘的境界,同时渐渐融入自己的个性和认识,仿古中有创新,创新又不脱离传统。

历史上有邵大亨掇球、程寿珍掇球,有着不同的个性风格,同样壶形有不同的处理,今天许多临摹的作品如仿寿珍掇球,工艺制技的精细远过于古代,但在气质上做到与古代大师相抗衡则不太容易。有的临摹壶上有仿古者的名款和印章,即使是为博物馆制作的复制品也公开表明,这些与刻意以假乱真是要区别开的。

因此,从作者的师承与学艺的经历可以使人了解壶的工艺特点,从源流上对壶的工艺有所认识。如顾景舟的弟子,会有非常明显的“顾派”工艺风格。有些壶的制作连工具也区别明显,行内人一眼可以看出作者的师承,即使是创新的作品,这种工艺的流传痕迹也会非常清晰。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紫砂工艺自身具有严格的工艺体系。

113紫砂壶的工艺有什么整体要求?

答紫砂壶的工艺,具体到每一个流派、每一个艺人,虽各有风格,但还是有一个整体要求的。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壶的口盖要平整严密,盖内子口挺直,壶身没有褶皱,壶的重量不能过重或过轻,壶内也要光滑干净,流和把与壶体的衔接自然牢固,端拿舒服,印款清晰。

紫砂壶的工艺与造型是一体的,工艺上有一定的功力,对造型上面的处理就能比较自然,壶体上的线条要挺而直,总体工艺上让人感觉到干净利落,制作处理自信,才能显示出一定的工艺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