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深度品鉴葡萄酒
14108300000002

第2章 喝葡萄酒的理由——流行的就一定正确吗?(2)

近几年,物质生活富足,吃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基本生理需求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日益明显,仅从街面上经营吃喝的场所名称就可看出——昔日“食堂”、“饭馆”等没有任何个性色彩的名称,变成现在用“张妈妈小炒”、“李大爷肉饼”、“老陈私房菜”来突出特色。跟“吃”相濡以沫的“喝”也是一样。由此可见,我们已经步入了“品”的阶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一些名酒在给出涨价的理由时强调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彰显身份的需求。这足以说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足,带来了对食物多层面的需求,除了风味上的差异,当今中国人更有对饮食的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2 饮食中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然

餐桌上无非三件事:吃,喝,聊。如果把这三件事绝对地割裂开来(这是当前很多宴会上的场景)——吃,担心肥胖;喝,担心醉酒;聊,担心话不投机或者找不到话题。坐在餐桌旁毫无乐趣,甚至是种负担。

而选择葡萄酒,就可以把手边的酒信手拈来,吃、喝与聊天有机地结合起来,聊一聊“吃”与“喝”,还有它们搭配的效果,可以谈论的话题实在太多了——在与餐食搭配方面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上,没有哪种饮料可以与葡萄酒相比。

聊好了,“吃与喝”成了一种精神享受。“交流吃喝”作为餐桌上话题的一部分,吃、喝的行为带有了精神与文化的色彩,这是社会发展的表现。

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精神与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中国人选择葡萄酒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过去,人们靠天吃饭,时时处在饥饿的恐惧之中,由此形成的经济基调是匮乏。于是,节欲与克制,就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传统基调,“倡导节俭,反对奢华”就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美德。

但是,人生而有欲,有欲就必定要追求欲望的满足,追求“口腹声色”之乐,人所难免。节日的放纵和狂欢,是对平日匮乏与节制的一种补偿。看中国的节日习俗,无一不是与“吃”紧密相连: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过年自然也不例外,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年糕。有人会提出质疑: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早就进入物质过剩阶段,为什么他们也在热火朝天地享受狂欢,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一年节日不断?

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西方的节日大多是宗教节日,即使不是宗教节日,也有浓厚的精神旨趣。而中国的节日虽有故事,但更多的是物质性。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对匮乏的记忆也尤为深远。

今天,中国城市生活富足,物质过剩,口腹之欲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自然没有了能让我们牵肠挂肚、惦记一年才能品尝一次的食物,但,“日子正在失去期盼!”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凸显。所以,赋予庆祝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或许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办法之一。这样做,比那些苍白地抵制“洋节”的呼吁更具有意义。

专题2 葡萄护肤产品

葡萄护肤产品是由葡萄籽加工而成。葡萄系列护肤产品的代表是著名的“高达丽”(Caudalie)。

时尚群体中无人不知高达丽。这是20世纪末创建,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迅速走红的一个全新的健康品牌。高达丽出自诗密拉菲特酒庄(Chateau Smith Haut Lafitte,),在美洲、亚洲,人们知道这个酒庄是因为高达丽。诗密拉菲特酒庄位于法国波尔多的格拉芙(Graves)产区,位于酒庄内的高达丽度假酒店以预定困难而著称。

高达丽的创制者托马斯夫妇年轻时曾就读于波尔多大学医学院。1993年的一天,一位教授(Vercautheren)告诉他们,酿造葡萄酒的副产物——葡萄籽价值堪比黄金,葡萄籽富含多酚物质,纯化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消除自由基的天然物品,是护肤佳品,能使人的容颜青春长驻,高达丽的故事自此开始。

1995年,托马斯夫妇研发出3个产品,并申请了专利。这几项关键专利技术支撑了高达丽品牌——葡萄籽OPC(也被称作葡多安,这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其活性强过维生素E1000倍! )提取技术、葡萄组织中白藜芦醇(促进细胞更新以及具有抗癌活性物质)提取技术、Viniferine(具有消除黄褐斑之作用)提取技术。多酚物质由此时成为一种护肤品成分。

高达丽产品研发、使用都无比崇尚自然,产品成分完全来自于天然植物,无任何人工或动物的成分。甚至为了保证产品的效用,高达丽不使用广口瓶而使用管状包装。

2001年1月,在巴黎最知名的酒店之一——莫里斯酒店,托马斯夫妇开设了第一个葡萄产品SPA,200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中国台湾省,2003年在意大利皮埃蒙特开设分店,之后又发展至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地。如今,用葡萄精油护理肌肤成为至高的时尚享受。

四 喝葡萄酒真的有益健康吗?

葡萄酒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可以肯定地说与其被推广的“健康功效”有关。中国人崇尚食疗同源,总是期望在吃的同时,能吃得更健康,以至于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保健食品”产业。对于被当成“健康”、“保健”饮品的葡萄酒,其被接受度自然是良好的。

1. 你所不了解的“法兰西悖论”

谈到葡萄酒与健康,最具有鼓动力的话题是“法兰西悖论(French Paradox)”(有人称之为“法国矛盾”)。

20世纪70年代,美国民众备受冠心病困扰,当时民众已经接受的共识是:防控冠心病,应当远离烟草、酒精以及高脂、高热量食物。但“MONICA”健康调查表明,法国人高脂高热量食物摄入量高于美国人,而法国人的心脏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却比美国人低。

医学家因此做出了理论推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人饮用更多的葡萄酒。美国记者将这个发现制作成了一个“60分钟”谈话节目,在美国引起轰动,极大地促进了葡萄酒在北美的销售与消费。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数据)曾开展一个名为“MONICA (MONItoring of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法国人均日进食动物脂肪108克,而美国人仅72克;法国人进食多于美国人60%的奶酪,法国人食用几乎三倍于美国人食用的猪肉,四倍于美国人食用的黄油,但是据英国心脏病防控中心1999年调查数据显示:35~74岁男性冠心病致死率在美国为10万分之115,而在法国仅为10万分之83。

从那时起,科学家们也开始展开研究关于葡萄酒与健康的话题,并且以1997年美国科学家John Pezzuto在Sience杂志发表《葡萄的天然产物白藜芦醇的抗癌活性》(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a natural product derived from grapes. Science, 275: 218~220, 1997)作为标志,关于“饮用葡萄酒促进健康的证据”研究在世界范围广泛展开。

不早不晚,中国消费葡萄酒的热潮刚好踏着这个时间而到来,甚至于葡萄酒被“某某国际组织列为10大健康食品”(无从查其来源),凡此种种,“饮用葡萄酒有益于健康”的说法在中国广为流传。

“MONICA”健康调查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是为了发现一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不能证明某种现象是另外某种现象的原因。

2. 葡萄酒中有益健康的成分

确实,饮用葡萄酒促进健康是具有科学证据的。

1 酒精的影响

有调查表明:习惯性适度饮酒者比不饮酒者或者酗酒者心脏病发病率都低,葡萄酒中的酒精或许是法兰西悖论成因之一。

2 白藜芦醇的作用

葡萄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已经在各种实验中被证实具有拮抗肿瘤、减少脑细胞氧化应激、减少脑缺血自由基损伤、减少抑郁症、延迟老年痴呆症发生以及抗炎等作用。

3 多酚的作用

尽管关于白藜芦醇的医学研究更为详细,但是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似乎不足以解释法兰西悖论。也有研究人员发现,葡萄酒中的原花青素以及单宁等多酚物质,也具有抗氧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作用,并且,葡萄酒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很显著,仅两杯红葡萄酒(125毫升/杯)就含有足以产生效果的剂量。

毋庸置疑,饮食肯定会影响健康,但是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单一食物的影响是难以成立的。

非要说葡萄酒与健康有某种关系,如果能在法国生活一段时间,或许你会把这种简单推理修正为:与其说饮用葡萄酒促进了健康,倒不如说有葡萄酒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健康。这样说会更令人信服。

3. 你所不知的葡萄酒中危害健康的物质

喝葡萄酒有益于健康的证据是确凿的,但是,凡事总是有其两面性,葡萄酒也不例外。首先说酒精可以促进健康,但是,过度饮酒又会伤肝,更不用说饮酒还会影响人的行为——如酒驾。

葡萄酒酿造过程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而造成不良风味,酿造与保存的过程容易被氧化,所以工艺上要求使用二氧化硫这种添加剂(葡萄酒标签上往往注明: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伤害的物质,尽管葡萄酒中的添加量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正常饮用葡萄酒不足以造成身体伤害,但是,仍然不排除一些体质敏感的人群,会对这种物质有过敏反应。

所以,饮用葡萄酒与健康的关系,可能因人而异,需要辩证地看待。

我不想否认饮用葡萄酒有促进健康的作用,只是实在是无法忍受把葡萄酒当做药物来使用的说法和做法。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上,葡萄酒是一种食物,进而饮用葡萄酒成为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