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深度品鉴葡萄酒
14108300000001

第1章 喝葡萄酒的理由——流行的就一定正确吗?(1)

有人说葡萄酒是这样一个事物,先是作为“世界几大健康食品”,被崇尚“医食同源”的我们所推崇——因为崇尚医食同源,我们会将那些难以下咽的中草药放入美食中,更何况这种饮后使人飘然成仙的神奇魔水呢!

葡萄酒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葡萄酒?我们为什么要喝葡萄酒?

一 酒的角色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经常会令我们应接不暇、欲罢不能,即使有时想躲避,却找不到藏身之处。原来信息爆炸时代涌来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我们内心需要的。很多时候,是欲望使我们不能淡定,唯恐自己落伍,害怕被时代抛弃,对生活中高频度出现的信息因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不管是否真的需要,总是强迫自己去“充实”。

有人说葡萄酒就是这样的一种事物,先是作为“世界几大健康食品” ,被崇尚“医食同源”的我们所推崇——因为崇尚医食同源,我们会将那些难以下咽的中草药放入美食中,更何况这种饮后使人飘然成仙的神奇魔水呢!

无论是因为喜欢而发自内心的需要,还是出于“充实”的需求,系统、全面地了解葡萄酒,探秘葡萄酒的世界都是无比美妙的。

1. “猿酒”的故事

酒贯穿在人类文明的全过程中。依据进化理论,酒可能是这样产生的——人类的先祖由树上来到地上,开始直立行走时,“猿酒”就与其相伴了。

在“猿人”以前,猿猴主要生活在树上,每天吃的果实是抬头伸手采摘的新鲜果子。后来,从猿被称为“猿人”开始,我们的先祖经常会从地面捡拾一些落在地上的果实。这些果实或者由于过分成熟而自然脱落,或者由于遭受虫鸟啄食而受伤脱落,或者被风暴吹落。过分成熟或者受伤的果实天然地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那就是发酵(包装盒内受损并开始腐烂的水果散发的酒精气味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那时起,先祖们就开始有意无意地“食用”“酒”了。

在酒的发展历程中,这种“酒”被称为“猿酒”。

2. 酒的功能——灵感源泉?忘情之水还是交际之花?

酒可以调整饮用者的精神状态,所以酒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成为社会统治阶层、宗教阶层用来管理社会、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或者鼓励饮酒,或者限制饮酒,都是基于对酒可以调整饮用者的精神状态这种功能的利用。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与酒亲密地相伴终生。从生至死,生命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时刻都有酒相伴,出生、满月、百天、升学、毕业、就业、人际交往、嫁娶、生子、乔迁、辞世……不管你是否亲自参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酒是中国人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专题1 酒、酒精度及酒的分类

1. 什么是酒

含有酒精的饮料≠酒。

“酒”是含有酒精的饮料,由此可以推论“含有酒精的饮料就是酒”,尽管这种说法合乎语言逻辑,但是,依照这个界定,我们日常饮用的各种液态汁水几乎都可以被称为“酒”。比如果汁,可以肯定地说它含有天然发酵产生的酒精,如果你不相信,想想我们的猿人先祖食用的猿酒;再如碳酸饮料,在配制香精与色素时也可能使用了食用酒精作为溶剂。所以,界定是否是酒,除了是否含酒精,肯定还要限定一下酒精含量才可避免混乱。

通常,只有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料,才能被称为“酒”。

只要是被称为“某某酒”的饮料,肯定是含有酒精的,所以当你饮用了“无醇啤酒”(尚且存在这样称谓的合法商品)、或者“无醇葡萄酒”(根本就不存在这样名称的法定产品),而自以为真的没有酒精进肚,却被警察叔叔截住时,才明白:喝无醇酒酒后开车,这真是个掩耳盗铃的把戏。

2. 什么是酒精度

在20℃时,每100毫升酒中所含有的纯酒精体积(毫升),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单位为%,俗称度。比如:含酒精38%的二锅头,指在20℃时,100毫升该二锅头酒中含有38毫升的纯酒精。

3. 酒怎样分类

在酒的家族中,按照其生产时原辅料以及工艺的不同,习惯上又将酒分为发酵酒、蒸馏酒和配制酒。

1 发酵酒

发酵酒是指原料、辅料经酒精发酵后,将发酵原液经过澄清与稳定处理后获得的酒,如啤酒、葡萄酒、果酒、黄酒以及清酒,都属于发酵酒,这种类型的酒往往酒精度相对较低,含有相对较多的天然原料成分。

2 蒸馏酒

蒸馏酒是指将发酵后的原酒液经过蒸馏浓缩,再进行特定的风味处理所获得的酒,比如中国白酒、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龙舌兰酒、朗姆酒以及金酒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酒往往酒精度数较高。

3 配制酒

配制酒是指利用蒸馏酒或者食用酒精,添加可食用的植物或者动物原料制作而成的酒,比如各种补酒、药酒以及鸡尾酒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酒往往在色泽、风味或者功效方面独具特色。

二 葡萄酒到底是什么?食品!

寻找选择饮用葡萄酒的充分理由或许要从葡萄酒的本质属性开始。

葡萄酒是一种食物(饮品),一种具有丰富滋味的食物(饮品),从其产生和几千年来的传播来看,人们一直将葡萄酒当成一种食物,一种具备特定作用、功能的食物。

1. 净化水并为水增添滋味——罗马版的茉莉花茶

历史上,由于不具有今天的技术能力采挖地下水,人们主要饮用地表水。地表水往往会有水碱等异味,即使没有异味,白水饮用起来也是寡淡无味的。中国人用茶叶来解决这个难题,这样说老北京会很容易理解,“茉莉花茶”不就是具有这样的功能吗!欧洲人则找到了葡萄酒来解决这个问题——临出远门需要带水壶,先装上半壶水,再加上半壶葡萄酒,就成了旅途中既能解渴,又有滋味的饮品。

2. 提供部分热量和营养——葡萄酒也是膳食基本构成

直到20世纪,人们仍然没有忽视葡萄酒的这个属性。20世纪40年代法国报纸上有一则广告:图中一架天平,一侧是500毫升葡萄酒,另一侧是能够提供同样热量的其他食物,包括面包、牛奶等。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们,正是当前法国葡萄酒的主要消费群体,在他们看来,葡萄酒就是食物的一部分,进餐就是需要葡萄酒。

3. 有配餐功能——餐与酒的幸福婚姻

法国人曾认为葡萄酒能像食物一样提供热量

葡萄酒是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其贵族化、神圣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随着葡萄酒在社会生活中渗透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葡萄酒的期望也就越来越高,不同阶层的人对其期望还出现差异,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欧洲人厨艺的飞速提升,人们对葡萄酒的品质以及葡萄酒在餐桌上的功能期望也随之高涨,并逐步形成了“葡萄酒文化”。今天讲解葡萄酒文化时,很多认识和消费葡萄酒的理念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萌生的。

三 我们为什么选择葡萄酒?

葡萄酒历史悠久,在中国,葡萄酒至少2000多岁了。

《史记》中,《大宛列传》里关于葡萄酒的内容被认为是中国葡萄酒最早的文字记载,仔细算来,中国葡萄酒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研究一下张骞之后的中国文化历史,我们会发现葡萄酒在中国一直未能连续、系统地发展,这是不争的史实(其原因见本章后专题3)。

因此,在今天,当我们谈起葡萄酒时,多以其为“舶来品”。

这种带有明显“舶来品”特征的事物,有什么理由让我等向来以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文化而自豪的中国人选择和接受呢

1. 当下流行,却不经推敲的三个理由

1 理由一:健康

葡萄酒在中国的流行,刚好搭上了“饮用葡萄酒促进健康的科学证据”研究与发现这班车,喝葡萄酒促进健康成了大众共识,很多人把葡萄酒当做保健品看待,曾经一时间,购买葡萄酒送尊长成为时尚。

饮用葡萄酒真的能够促进健康?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文进行专题讨论,现在,我们暂且先根据法国人对待“葡萄酒与健康”这个问题的态度做个简单判断:

在本人使用的法语版《葡萄酒工艺学》教材中,一直没有葡萄酒与健康的内容,只是最近这几年修订的版本才有所增加,用两页的篇幅讨论葡萄酒与健康的内容。如仅从这个侧面来看,法国人研究“饮用葡萄酒与健康”也是“饮用葡萄酒促进健康的科学证据”研究浪潮所催生的产物。

在法国的学校、酒庄及葡萄酒行业的论坛里,本人曾就“饮用葡萄酒有益于消费者健康”的话题与别人进行讨论,大部分人的反应是“不屑一顾”,还有人提醒道:法国人比别的西方国家的人患肝病的风险更高,这也许是“归功”于法国人饮用相对多的葡萄酒。因此,在法国卫生部设有“饮酒与肝脏健康研究中心”。

如此说来,饮用葡萄酒是否有益于健康,还真不能简单地一言以蔽之。

2 理由二:时尚与品位

葡萄酒杯为透明玻璃(或者水晶)高脚杯,透过杯壁看葡萄酒液,那种晶莹剔透的色彩确实诱人,纤纤细指轻轻捏着亭亭玉立的杯脚,再加上参加葡萄酒会(或者晚宴)往往对着装有要求,置身于这种氛围,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国人而言,似乎端起高脚杯的那一霎那,突然就时尚了、有品位了,广告里常常做如此渲染。

殊不知,相对于几千年葡萄酒的发展历史,高脚玻璃杯的历史实在微不足道:17世纪末期,人们才开始制作透明的玻璃高脚杯。而今天对于葡萄酒杯选择使用的技术与理念,也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端起高脚杯就时尚了、有品位了?如果说“是”,也是在说高脚杯,这跟葡萄酒有多大关系呢?

3 理由三:养颜驻容

推介葡萄酒,应有多种理念,以适合不同人群。健康的话题,主要针对已经感觉到年龄存在的群体;以时尚与品位为话题,主要针对年轻活跃,或刚刚事业有成的群体;此外,葡萄酒潜在消费群体中还有一个带有显著特点的消费群体——女性,尤其是刚刚度过青涩的青春年华,经济上或独立或有一定的消费影响力的女性群体,为了美容驻颜而消费葡萄酒的理由很能打动她们,更何况现今不仅是女性关注美容驻颜,青春永驻是所有人的向往,不同性别说法不同,目的却是同样的。

葡萄酒真的具有美容驻颜的功效吗?回答是肯定的,葡萄酒中一些酚类物质确有抗衰老之功效,说葡萄酒美容驻颜没有问题,但重要的是喝葡萄酒,而不是涂抹葡萄酒以养颜。为美容驻颜的目的,完全可以涂抹跟葡萄相关的高端美颜产品,只是价格不菲。

2. 酒杯里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1 逃避“白酒文化”的“逼迫”

葡萄酒作为一种食物,其滋味丰富多变,满足人们口腹声色之悦,在进食的同时饮用葡萄酒,也是一种享受。作为一种酒精饮料,葡萄酒获得中国人的关注,也是在国人越来越难以承受“白酒文化”之重的现实状况“逼迫”下产生的。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是白酒文化,白酒文化宣扬的是“集体主义”、“服从”,由此而产生身体的不堪重负,肠胃、肝脏与大脑备受伤害,同时也催生了国人越来越矛盾的心情——既需要利用酒的社会功能,通过喝酒来调节商务或友情聚会的氛围,又无法承受“白酒文化”给身体带来的负担。怎样才好呢?

所以,还是选择葡萄酒吧!

2 体现个性与多样性

与白酒文化不同,葡萄酒文化宣扬的是个性与差异化(多样性)。

首先,葡萄酒的消费习惯中,如果需要消费大量的酒,往往自始至终会使用多款酒品,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同一款酒的瓶数,在这些不同款的酒中,总会有自己相对喜欢的一款酒,口味风格适合自己。这样,我们参与饮酒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升。

其次,在斟酒时,葡萄酒不似白酒强调“满而溢”,为了很好地品鉴、欣赏杯中之物,葡萄酒往往只斟1/3杯甚至更少,这与“酒满心实”的满杯白酒相比,在形式上减轻了饮用者的排斥与恐惧的心理。

最后,在消费、品尝葡萄酒时,尤其是在谈论葡萄酒时允许千人千面,本来嘛,人各有所好,吃、喝的感受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这样可能形成一些讨论甚至争论,增加了饭桌上的话题,并且是一个轻松的、相对高雅、不带“色彩”的话题,同时又在吃吃喝喝中营造了轻松、高雅的气氛,请客吃饭的人太划算了!

3 保持清醒,不失体面

饮用葡萄酒很少出现喝到酩酊大醉的情况,清醒与风度都得以保持。

饮用葡萄酒是中国人以酒精饮料进行情感表达的现代方式,葡萄酒消费强调个性与变化,符合现代人强调自我、追求自由的理念。

人的自然属性使得选择饮用葡萄酒成为彰显自我、广交朋友的重要方式。在白酒的追击、自我意识的提升双重作用下,很多中国人选择了葡萄酒。

3. 选酒时的多元化与趋同化

1 饮食个性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葡萄酒是物质的,是一种高度复合的食品,是丰富多变滋味的载体,作为一种食品,葡萄酒可以满足人们对享受各种滋味的需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更是如此。

中国的节日都跟“吃”有关,对“吃”的文字描述,有一个口的“吃”,也有三个口的“品”。这之中的差别,老祖宗在创造文字时,已经为我们想到了,只是他们的时代科技不发达,抵御灾害能力很弱,物质匮乏,无法提倡“三个口”品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