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东软还是充满了信心,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公司的影响应该说是很小的。东软要在基本功上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产品不仅要便宜,更新速度还要快,永远引领市场。东软的发展一靠自身成长,二靠并购,成长是基础,并购是手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但并购不是说什么都买,什么都参与,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环境下,我们要认真考虑、谨慎决定。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
过冬关键词:创新业务层级、扩大外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
过冬方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刘积仁是强势的,人们没有理由相信他所领导的东软会在危机面前倒下。在东软人的概念里,丝毫没有“危机”这样的概念。实际上,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这家闻名世界软件业的企业以一向清醒的头脑从事着既定的工作,一切都没有被打乱,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时刻让我们变得更清醒”
在一次由著名财经杂志主办的经济论坛上,谈到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乃至中国带来的影响,东软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做了如下一番论述:
“中国在过去几年,我们所试图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使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包括我们试图努力推动金融体系市场化,所有这些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时刻,让我们真正有时间坐下来认真地思考,来琢磨,今天我认为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制度,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样的危机使得大家对于多元化,对于自己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采取合适的体系和措施,根据不同的时间采取行动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刘积仁认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效调整。这种调整包括更为深层次的制度层面。从整个未来产业的转移来说,刘积仁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是过去30年中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对于全球的经济格局和如今的金融危机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包括人力资源、创新趋势、跨国竞争、发展路线。
对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刘积仁似乎有着与别人迥异的看法,他强调的是一种“创新机会”的意识。一如他多次谈到的一样:“我认为中国拥有在危机过程中更好的机会。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有一点担心,是因为我们过惯了连续30年平均9%GDP的生活,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生活,今天的危机让我们回到正常,而不是不正常的。我们如果学会像美国百分之三四左右GDP的成长,日本很多年百分之一二的增长,或者是负增长,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能力,继续发展我们的实体经济,那将更强大。”
刘积仁说:“今天这个危机第一对我们是机会,第二是我们一个特别好的课,在这样的课程中我们如果认真地思考,我相信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谈到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好办法,刘积仁认为要“创新机会”。就东软而言,所谓“创新机会”主要是围绕基础建设、加强合作、人才保障这三方面展开的。
基础建设的重点是要加强软件平台的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扩大核心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在合作上,东软着力于医疗领域,通过加强与飞利浦公司的合作,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东软成为中国医疗IT产业的领先者。
在人才保障上,继续加强与东软信息学院的合作,建立人才库,建立和完善员工的培训机制,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软件外包不会因金融危机而衰退
谁也不能忽视金融海啸的威力,这个可怕的脾气暴躁的隐形怪物,直接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面对阵阵寒意,刘积仁是否能像他说的那样“谈笑风生”?占据东软主营业务的软件外包又是否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衰退?
这些问题不止一次地透过业内人士和媒体记者的发问而在刘积仁的耳畔响起。刘积仁对此的回应依然是“创新机会”。
就含义而言,外包就是把自己的工作交给别人来做,而这项工作并没有高端或者低端之分,高端或低端的区别是企业在此领域的能力问题。就东软的创新而言,过去这家企业更多的是把精力投放在新技术的创造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的概念和包含的意义愈加多样化,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创新姿态,而这种创新姿态是比技术上的创新更为重要的因素。东软正是凭借这一开放式的创新姿态,加强了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内部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外部开放创新,推动东软在这个严寒的季节中更健康、更高速地发展。
外包业务的发展和衰退需要从两个方面着眼,如果中国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来自欧美市场,那么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美国金融风暴已经实实在在地危及到了美国从事生产制造的实体企业。而刘积仁认为东软的外包业务并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衰退,原因在于东软的产业重点还是投向国内行业的解决方案,而且东软已经开始着手从原来的开发外包升级到设计外包的工作,目的是降低成本,提升内容。在中国这个被全球的商界精英和经济学家一致看好的市场上,刘积仁并不担心金融危机会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事实上,当一个软件进入生产环节并成为产品一部分的时候,生产厂商不会因为需求减少而停止生产或者因为金融风暴而改行。
稳固根基,海外扬帆
视线转到2000年,那个时候,互联网泡沫破灭,“烧钱”的最终“自焚”,没钱的“活活饿死”。在市场一片萧条之际,东软却逆势而上,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字圈地”。而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2008年,在大多数企业勒紧裤带过日子的艰难时刻,东软依然承袭着自己一贯的作风,这次不是在国内,而是日本和美国,其中日本是东软开拓海外市场的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东软在日本公司的固定员工有一百多人,这些员工已经成为拉动东软拓展日本业务的一股很重要力量,而这种力量在2009年还要持续加强,加强的不单单是人数规模,还有渠道拓宽的力度。在2008年,东软的海外扩张规模和速度表现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积极。
刘积仁对这个计划寄予了很高的厚望,这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以积极的心态去正确认识“危”和“机”的辩证关系。
刘积仁认为,东软17年的风雨历程表明,最好的时光还得说是现在,这得益于客户的信赖和员工规模的扩大,尤为重要的是公司的领导力在不断提升。领导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宏观把握市场,迅速地作出调整,而不会在调整中寻求创新机会的领导者是不称职的。
“当别人悲观的时候,我们会更疯狂。”或许我们可以用“股神”巴菲特的这句话来形容眼下的刘积仁和他的东软集团。无论是他一直秉持的“创新机会”理念还是对“危机”独到的看法,都充分表明对于2008年乃至2009年的经济形势,刘积仁有着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将引领东软走向另一个高峰。当然,对于高峰,谁都不能一蹴而就,正因如此,在这场以金融危机为舞台背景,以团结奋斗为台词的企业“翻身史”的话剧中,我们才能尽情领略以东软为代表的中国软件业是如何凭借自己创造的“上帝之手”来开创一个新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