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14106200000009

第9章 禅心解压:六道无定趣,安然脱苦海(1)

活于尘世,不做过分的奢求,那么内心就会平静。苦短的人生,不贪恋,不妄求,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一步一个脚印地生活,时刻为“得来全不费工夫”做准备。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寻找快乐,然而每个人的快乐又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成为又一个比尔·盖茨,获得巨额财富就是快乐,有人认为获得闭月羞的美貌是快乐,有人认为和相爱之人相濡以沫、白头到老是快乐,有人认为平平淡淡过每一天是快乐……究竟快乐是什么呢?《小窗幽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将门关起来阅读佛经,开门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出门享受怡人的山水,这是人生三大乐事,也是世间永恒的快乐。

永恒的快乐是一个无心而求的美好过程,而不是费尽心机算出的结果。在追逐快乐的人群中,有人醉生梦死,有人声色犬马,有人寄情托爱,有人耽于名利。在看似快乐的沉醉中欢欣,却不知这快乐仿若一枕黄粱美梦,越沉迷其中就越加重苏醒后的心灵疼痛。醉生梦死者逃避现实,却一梦黄粱终要醒,现实苦痛终要受。声色犬马者,迷恋俗世的过眼烟云,逢场作戏,何曾寻得半点真情?寄情托爱者,任是死去活来,海誓山盟,结果却恩恩怨怨,空耗一生。耽于名利者,蝇营狗苟,费尽心机,却终究挣不脱大限,空手而来,空手而归,一生营求,不知交付何人。只有不为欲望所苦,顺心自然生活的人才能时时刻刻享受永恒而无限的快乐。

闭门幽心读佛经是一种快乐,此时若能“有朋自远方来”,更当“不亦说乎”。当紧闭的门扉被轻轻叩响,幽静的心空似乎被拨动了,发出美妙的颤音。当你放下书本,起身拉开门扉,门外站着你的知心友人,你们相视一笑,你笑迎其入室。这种相知的美妙,正是杜甫在诗中描述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同处一室,你们可以探讨佛经中的道理,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共鸣之声不绝于耳,共鸣之乐不绝于心,快乐得难以言表。

快乐,不仅仅在于和自己生命的本源交流,也不是单单和知心友人享受琴瑟共鸣之乐,还要走出门外,走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与奇妙的自然界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大自然有着无限的美景和无尽的神态,流露着无尽的生机和神秘。在欣赏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仿佛回到了生命最初的本源,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了超然的快乐。

红尘禅语:临济禅师说:“人,要静心修行,只有心胸空灵,身处欲望之中,心离欲望之外,才能达到‘闭门阅佛书’的境界。”关上门,一个人享受着幽静,随手翻阅着佛经,体味着其中的佛理禅趣,心里常常生出丝丝的满足和愉悦,由此获得了生命中最大的欢乐。芸芸众生,多为欲望所困,难能养一颗幽静之心,也就难以享受这三大极致而永恒的快乐。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人越是独立,就越不会受外界的干扰,内心也就越平静祥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心不动,即便有三千烦恼丝缠身,亦能恬静自如。

这就好比,同样多的事情,有人为世事所烦扰,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却能泰然自若地悉数处理完毕。生活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存一颗娴静淡泊之心,寄寓灵魂。后者虽因忙碌而身体劳累,却因为时时有着一颗清净、洒脱而无求的心,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快乐。

在俗世操劳一生,却能心安身安,这着实是一件不容易实现的事。这需要我们转换对生活的态度,持一颗清净的心,带着激情去生活,将眼前的每一件事当做一种修行,把生活和修行结合起来,在忙碌中实践并体验生活。

释迦牟尼身为太子时聪慧过人,孔武有力,完成了语言、文学、哲学、数学、天文、技艺、军事等学科的学习,并且成绩优异。但他为了追求人生真理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的尊荣,冲出五欲享乐的牢笼,出家参学,甚至赴雪山历经六年苦行。

当他发现印度盛行的“苦行”并非解脱之道时,遂下山于菩提树下立下誓愿:若不悟道不起于座,七日后终于悟道成佛。成佛后他不是自图清宁,而是悲悯沉溺于生老病死苦海和贪嗔痴三毒炽盛、陷于邪知邪见迷雾之中的芸芸众生。他不辞艰辛游化五印,广泛接触、化导社会各阶层人士,其弟子不仅有王公、大臣、后妃,也有屠户、妓女、土匪与奴隶;不仅有博学之士,也有数月学不会一偈的文盲;不仅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顽皮的童子。他组建起一千多人的庞大僧团,虽深受弟子们的推尊敬礼,却从不以统摄者自居,说“我亦在僧数”、“我不摄受众”。他不仅给弟子们以言教,还予以身教,如服侍病比丘洗涤;给盲比丘穿针;为弟子裁衣;向小比丘忏摩(意思是说请你容恕我);或扫地或汲水或修房等。他完全将修行与人间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佛教大行于天下的前因后果。

释迦牟尼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不怕苦,也不计繁杂劳碌的各种修行苦役,虔诚地投入忙碌的生活中,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有清净的力量。他用这种力量去享受生活,放慢了自己心灵的脚步,把生活当成一门艺术来细细品味,因此就算生活的外在是忙碌,可心灵始终是丰盈的,内心也是平静而安详的。

人的心灵就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片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心中有青山,就算是忙,也永远是“气定神闲的忙”。

佛法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救世的良方,它指导有心的人从眼前做起,在小事中磨炼自己,培养做人处世的安然态度。转心不转境,哪怕是扫地,亦是修行,照样可以修成佛法。

红尘禅语:海涛法师说:“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静的心,这是每一个修佛者必须谨记在心的真理。修佛不必非要到深山老林,只要你有心,随时随地都可以。

学一分从容,得一分惬意

修佛之人,必须事事用心,不偏执,不妄作。过分的执著后果就是偏执,为了追求而变得苟且或不择手段。然而,由于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不到黄河心不死,因此忽视了生命中种种美好,失去了得大自在的可能。佛家所谓“大自在”,就是进退无碍,心无烦恼的意思。我们处在大自在中,正如处在空空的境地中,空灵寂静,常有微笑。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禅师。两个人一起问道:“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人欺负,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禅师闭着眼睛,说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这两个年轻人离开。

回到公司,一个人递交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却依然留在公司。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后来成为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相遇了,那个农业专家说:“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靠着这个公司?所以就辞职了。”

然后,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个经理笑道,“在公司里不管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然后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两个人这时都迷惑了,到底禅师当年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于是,两个人又去拜望禅师。这时,禅师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让他们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