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
14105200000022

第22章 孝的运用(3)

——《孝经》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总是劝告弟子们为父母尽孝。作为子女,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父母,尽自己的孝心,不要等到想要孝敬时,父母都已经亡故而让自己空留遗憾。“孝”这个字,千万不要让它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人生在这个世界,成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优秀品德形成的前提。

快过年了,小李忙着给家里买过年的东西,因为春节过节买火车票难,所以他们决定一家三口在城市里过,不回老家,其实想想已经几年没有回家了。

正在他想的时候,“丁零零——”一阵电话铃声,小李拿起话筒,电话里有一个老人的声音:“快过年了,还好吧?”他一听这声,是妈妈打来的,就回了句:“现在都挺好,只是过年忙了一些,您老还好吗?”“我很好,你不用担心。”小李听着听着,又觉得不太像妈妈的声音,小李正疑惑,电话那头却开始说个不停,“你说年三十回来的,怎么又不回来啦?别人家老老少少都高高兴兴地庆团圆,而我和你爸却只有孤灯伴双影……”电话里的声音有些哽咽。

这时小李感觉不对,就看了一下显示屏,发现是一个陌生的电话号。他确定老人是打错电话了。可是,听着老人的无奈,小李仿佛看见一对风烛残年的老人期待子女回家团圆的希望破灭后,那种孤寂失落的冷清情景。

小李不忍心告诉她是打错了电话,对着话筒说:“妈妈,你别难过,儿子会回来看你们的。你们自己要多保重,你放心,你马上会看到我的。”

“哎,我们会照顾自己的,倒是你们常年在外,自己生活很不容易,处处要多小心。天气冷,要注意保暖。你的孩子今年长高了吧?现在小伙子是不是很可爱啊!我都好久都没看到他了。”听着电话那头老人的关心,小李的眼眶有些湿润。放下电话后,小李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小李的父母也都七十多岁了,退休后一直住在乡下老家。平时,小李在城里忙,每天工作、生活、照顾孩子,也难得回家一次,有时回去一次,老人高兴得就像过节似的。这时,小李决定,今年过年一定要回家去。他们买了回老家的票,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

两个月过去,有一天,小李突然想起那个打错电话的老人,于是回拨过去。接电话的是一位男子,他听明白小李的意思后,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抽泣起来。原来他就是那位母亲的儿子,他的母亲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了,他是赶回家办理丧事的。电话里,他难过地告诉小李:“我在城里经营着一家超市,原本打算回家过节的,可是那几天生意特别好,因为忙,所以未能回来。谁知道妈妈就这样走了……想起来,我好悔恨呀!”

我们千万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哪怕自己再忙也要常给父母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因为父母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当仓储不在了,我们后悔也无用了,不要像故事中失去母亲的儿子,为了事业而错过了亲情。

当你在外面玩得尽兴、忘记时间时,母亲一直站在门口等你回去;当你耍脾气不吃饭,母亲热了又热,只怕你饿坏了;当你过生日邀请同学来家里的时候,母亲忙前忙后,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只为了让你与同学玩得开心……你的平安、快乐,便是她最大的幸福。

人的一生中,许多事总也忙不完,但亲情的报答是有期限的,不要让孝顺变成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牢记着报答父母,不让自己留有遗憾。

千金散去还复来,亲情逝去永不返

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上之神也。

——《四十二章经》

父母对子女的珍爱如自己的生命,问寒问暖,无微不至。他们是我们的“活菩萨”,他们的爱是那么的深,那么的无私。儿女的生日,最先为他们祝福的是父母;儿女生病,最先为他们担心的是父母;儿女金榜题名,最先为他们高兴的也是父母,然而我们是否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对父母的关心又有多少呢?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是否在他们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是否在他们高兴时陪伴他们呢?

我们青春年少时,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记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渐渐地黄昏迟暮。也许有一天,我们正为赚钱而忙得天昏地暗的时候,却惊悉自己永远失去了至爱的亲人。

天下儿女们,找点时间,陪陪父母!认真地为他们做家务,告诉双亲:“以前是你们是我们的靠山,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当你们的靠山。”这点滴的行动将会使他们获得莫大的慰藉和满足。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世上最痛彻心扉的愧疚和遗憾。

是否曾给赋予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更能使他们热泪盈眶!

一位知名学者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当你一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地哭着;

当你三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四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

当你五岁的时候,她给你买既漂亮又贵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

当你七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

当你九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不去练习;

当你十一岁的时候,她陪你还有你的朋友们去看电影,而作为报答,你让她坐到另一排去;

当你十三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

当你十四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夏令营费用,而你却整整一个月没有打一个电话给她;

当你十五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作为报答,你转身进屋把门插上了;

当你十七岁的时候,她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而你抱着电话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

当你十八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跟朋友在外聚会到天亮;

当你十九岁的时候,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你要求她在远处下车,怕同学看见笑话你;

当你二十岁的时候,她问你“你整天去哪”,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样”;

当你二十三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家具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糟糕;

当你三十岁的时候,她对怎样照顾小孩提出劝告,而你对她说“妈,时代不同了”;

当你四十岁的时候,她给你打电话,说亲戚过生日,而你回答“妈,我很忙没时间”;

当你五十岁的时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而你却在家读一本关于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书;

终于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该做却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它们像榔头一样痛击着你的心……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对抗着、逆反着、叛逆着父母;长大了,又因为懒惰或是一心追求名利,慢慢忽略了亲情,忽略了一日比一日年迈的父母,忽略了双亲的牵挂。千金散去还复来,亲情逝去永不返。无论怎样,我们都要记住,父母是我们的“活菩萨”,他们给予我们的爱,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报答他们。

在行孝中体会幸福感与满足感

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

想一想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这样的场景:父母让你打扫一下房间,你很不耐烦地去干;父母让你去打洗脚水,你一拖再拖;父母让你去洗一下碗,你说自己很累了不想去……

在孝顺父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苦、有点累,但是真正的孝顺的人不会把这当做不孝顺父母的借口,如果能够在父母面前尽孝,即使苦点累点,也会把这当做是甜蜜的负担。

徐孝克生活在南朝时期,是当时陈东海郯(今山东郯县)人。家境贫寒,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徐孝克十分孝顺,整日衣不解带地伺候父亲,在父亲去世之后,徐孝克四处借债才使父亲得以安葬。

此后,徐孝克一心赡养老母亲陈氏,对其照顾得十分周到。由于当时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徐孝克虽有孝心,但有时候还是没有足够的米粮奉养母亲,对此,徐孝克感到十分苦恼。

后来,为了更好地奉养母亲,徐孝克出家当了和尚,去讨食物让母亲食用。徐孝克的孝名传到皇帝陈宣帝耳朵里,皇帝就任命他为国子祭酒,让他能够更好地奉养母亲。

但是,每当皇帝宴请群臣的时候,他都不吃任何食物,而是把自己的那份留下来,等到酒席散的时候,再拿已经准备好的器皿装好,带回家中。时间久了,陈宣帝觉得很奇怪,就让管斌去问一下是怎么回事,管斌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徐孝克是把食物带回去供养老母亲了。听管斌说完事情的真相之后,陈宣帝非常感动,他特意下令,以后再宴请群臣的时候,准许徐孝克先把他母亲爱吃的食物挑出来,大家一起鼓励他为母亲尽孝。

孝敬父母是作为子女应该做的事,是一种甜蜜的负担,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父母。父母在晚年比较容易觉得孤寂、孤独,身体也慢慢虚弱下来,所以我们要能够常常了解父母的身体状况,为父母的健康尽一份孝心。每当季节交替之际,温度变化特别大的时候,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家里,就应该打电话问问父母有没有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通过这样的方式,父母在远方也能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关心,能感觉到你的孝心。

东汉时期人江革,字次翁,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只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正值战乱,江革每天背着腿脚不灵便的母亲四处逃难,在路上,时常遇见一些盗贼想把他掳走。每次江革都泪流满面地告诉盗贼自己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不能跟他们走,那些盗贼也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都不忍心掳走他。后来,他背着母亲到了江苏下邳(pī),把母亲安顿下来,他自己就去做了雇工。凡是母亲需要的东西,他都一样不落地全买给母亲,而自己吃穿却非常节俭。

父母一天天老去,他们想得更多的是让终日忙碌的我们陪在他们身边,多说一会儿话,哪怕只有几分钟。这种小小的心愿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小事,但能做到的有几人?随着儿女们的成长,父母们心中这件平淡朴素的小事渐渐变成奢求。所以,从现在开始,让孝顺父母成为甜蜜的负担,增加我们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第2章 独立自重——成为让父母放心的孩子

现代有些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依赖与挑剔的毛病。当然,对他们来说孝敬也就无从谈起。自立是最大的孝顺,古代有“乌鸦反哺”是很感人的,试想,如果小乌鸦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何谈反哺?

孝敬你们的父母吧

孝子面带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

——《百孝经》

有位老人,他的妻子已经过世,他一人独居。老人曾是个裁缝,一生辛辛苦苦,但没有积攒下一分钱,而今上了年岁无法再做活计。他的双手颤抖不止,捏不住一根针,老眼昏花,缝不直一个针脚。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每天都靠着父亲做点针线活而生存,现在父亲干不动了,他们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工作。

老人越来越老了,他的儿子们却不愿赡养他。他彻夜无眠,担忧自己如何生活,终于他想出了个计划。

第二天,他去见做木匠的老朋友,请朋友帮他做个盒子。然后他又去见做锁匠的朋友,跟锁匠要了把旧锁。最后他又去见一个吹玻璃的朋友,要来了这个朋友所有的碎玻璃片。

老人拿回盒子,装满碎玻璃,用锁锁紧,放在了饭桌底下。他的儿子们回来吃晚饭时,脚碰到了盒子上。

“这盒子里装的什么呀?”他们看着桌子下边发问。

“噢,什么也不是,”老人回答,“只是我攒下的东西。”

他的儿子碰了碰那盒子,看看有多沉。他们踢了一脚,听见里面发出哗啦啦的声响。“里面肯定装满了老头子这些年积攒的金子。”他们嘀咕着。

他们私下讨论起来,意识到他们得保住这笔财产,因为他们现在的生活不好,自己又找不到很好的工作,以往他们都是依赖父亲,自从老人失去挣钱的体力后,他们再也没有吃过一顿好饭,这下老人的财产会让他们不再辛苦。所以他们决定轮番同老人住在一起,照顾他。第一周,最小的儿子搬了进来,照料父亲,为他做饭。第二周二儿子值班,第三周大儿子值班,他们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

后来,老人生病死了。儿子们给他办了一个很体面的葬礼,因为他们知道桌子底下有一笔财产,现在他们可以不用做苦力去工作而生活了。

丧事过后,他们满屋子搜寻,找到了盒子的钥匙,打开了盒子,却发现里面全是碎玻璃。

“多讨厌的把戏!”大儿子喊道,“对你儿子做这样卑劣的事!”

“他不这么做又能怎么样呢?”二儿子伤心地说,“我们必须承认,要不是因为这个盒子,我们可能直到他死也不会关心他。”

“我真感到羞愧,”小儿子哭泣着,“我们逼着自己的父亲欺骗我们,因为我们完全忘了小时候他对我们的教育。”

但大儿子还是把盒子翻了个遍,检查了一下,确实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他倒出了所有的碎玻璃,此时三个儿子望着盒子里面惊呆了,盒子底下刻着一行字:孝敬你们的父母吧。

盒子底下的字值得那三个儿子回味,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故事中的儿子忘记了父母曾经如何教养他们,只知道父亲留下的所谓财产可以帮助摆脱自己的困境,这是怎样的悲哀。这种自私的人早已把孝道抛之脑后了,若没有父母的保护伞,他们将变成柔弱的小草,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到最后他们才会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父母才是最爱自己的人,离开了父母,他们将无法立足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