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
14105200000021

第21章 孝的运用(2)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不幸的。过多的呵护使许多孩子习惯了来自父母的爱,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这些孩子很少为他人着想,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去回报父母,他们逐渐丧失了一颗感受亲情的感恩之心。

人必须懂得对亲情感恩,打开心扉,于平淡生活中品味亲情之真,体验亲情之美,吟唱亲情之善。于是,亲情更加温暖我们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父母要求太多。你是否想过,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小旭正在上初中,他平常很勤快,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一天,他突发奇想,想开一张账单给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家务的报酬。几天后,妈妈发现在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她儿子小旭如下款项:

为母亲洗碗20元;

为父母打扫屋子10元;

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活20元;

为大家洗了马桶10元。

共计:60元。

小旭的母亲仔细地看了一遍这份账单并收下了,她什么话也没有说。晚上,小旭在他的餐盘旁边发现了他索取的60元报酬。正当小旭感到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放进自己口袋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小旭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元;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元;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元;

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元。

共计:0元。

小旭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羞愧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元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

人们习惯于被照顾,在亲人无私的爱护下,我们渐渐觉得父母所做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接受时逐渐变得心安理得。青少年朋友们,请不要无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辛劳,更别忽略了父母那颗默默奉献的心。

不要总想向父母索取什么,而要懂得孝顺他们。俗话说,千跪万拜一炉香,不如生前一碗汤。所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及时孝顺他们吧!

表达与行动同样重要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孝父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孝经》

在我们的作文里,常常写着爱父母的优美句子,但我们做的是否与写的一样呢?当我们说孝的时候是否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呢?在这个方面,大书法家黄庭坚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

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是当时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苏东坡齐名,世人尊称他们二人为“苏黄”。黄庭坚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还曾经担任过国子监、太史等官职。作为达官显贵的他,虽忙于政事,但对于自己的老母亲总是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地照顾。

在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总是衣不解带,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为母亲料理卫生,陪母亲聊天解闷。即使在平时,他也每天都为母亲把便桶洗得干干净净。有时候,他家里的仆人总是劝他休息一下,这些事情由他们来干就行了,但是黄庭坚持自己为母亲洗便器,他说,在我小的时候,母亲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为我擦屎擦尿;现在母亲老了,正是该我回报母亲的时候了。

黄庭坚认为为母亲做这件事情让他感觉到很开心,因为这是在尽儿子应该尽的职责。孝顺绝不是喊口号,讲空话,而是像黄庭坚那样,用实际的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孝顺之意。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弟子三千,其中贤弟子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在所有弟子当中以勇猛耿直闻名,而其自幼的孝行也常为孔子所称赞。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家人时常在外面采摘野菜充饥。有一次,子路年迈的父母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盼望着能吃上一顿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

子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可怎么办啊。子路突然想起舅舅家里还比较富裕,要是翻过那几座山到他家借点米来,那父母的心愿不就可以满足了吗?于是,子路打定主意出发了。

他不顾山高路远,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舅舅家借到一小袋米,又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夜里,子路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虽然有点害怕,可想到父母还在家里等着自己,便又鼓起勇气,大步流星地朝前赶去。

回到家里,子路生火、洗锅、打水,蒸熟了米饭,自己一口也舍不得吃,连忙捧给了父母。看到父母终于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一路的疲劳,开心地笑了。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官职,并赠送百辆车马,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石之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后,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样地生活,吃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给父母吃,可惜现在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皋鱼在父母死后发出的叹息,正与子路的心态不谋而合。尽孝并不只是用物质来衡量的,更重要的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孝心并付诸行动。

我们能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的时间一日一日地减少,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也许就要徒留终生的遗憾。孝敬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长辈的美德,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么能算一个好孩子?他怎么能算一个好学生?长大后,他怎么能尊重老人、赡养老人?怎么能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重任?学习那么多关于孝顺的文章又有什么用呢?知道孝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孝。

做让父母高兴的事

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穷莫怨天。

——《百孝经》

孝子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成为的,同时也是一种荣誉。一个人倘若得到这样的荣誉,即便没有像古代那样加官晋爵,他的付出也值得的,是世间最有价值的。

某地的财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愚笨,很不讨人喜欢,小儿子聪明伶俐,在家中备受宠爱。财主特别尽心抚养小儿子。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了,大儿子一直在家里陪着父母,小儿子因为颇有才华,被父亲送到县城读书。

小儿子果然不负众望,考取了功名,一家人欢天喜地,两位老人也准备收拾行李,和小儿子一起到新地方开始生活。本来小儿子不想带着父母,但是想到兄长愚钝,就勉为其难地带上了两个老人家。

到了就职的地方之后,小儿子给父母选了一间房子,安排了一个仆人,从此就消失了。两位老人看不见他的人影,生病后也只能使唤下人去找大夫,并由仆人照料、护理。虽然在这里不愁吃穿,但是二老心里很难过。

一年以后,大儿子带着家乡的特产过来看弟弟,一见到老人,就难过地哭了,一年不见,父母老了许多,以前健壮的父亲也瘦成一把骨头了。虽然大儿子很笨拙,但是十分心疼父母,他决定带着父母回家生活。

父母想到自己以前和大儿子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他当回事,端茶倒水像下人一样使唤,但是他从来没有生气,反倒乐呵呵地照顾父母,不禁也流下眼泪。就这样,笨哥哥又带着老人回乡下去了。小儿子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不跟着有头有脸的自己,却要和愚笨的哥哥一起生活。

其实,感动老人的正是大儿子的一片孝心。不管我们能给父母提供怎样的生活条件,父母都可以过日子,最重要的,是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孝心,使他们快乐。

就像得到一个功名一样,得到“孝子”的称谓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超过其他的荣誉。因为孝子是一个终生的“事业”,也是一个需要自我牺牲的“事业”。而人的天性中有自私的成分,除了父母对子女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爱之外,就算是子女对父母,当需要自己付出的时候都难免会有一些抱怨。

但是,我们的良知和道德都不允许我们放弃成为一个孝子。无论怎样,都只应当善待父母,不仅从物质上,更从精神上让父母过得舒服,让他们与自己都乐在其中。这没有任何理由,只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

从前,一个珠宝商很有名,他出名的原因不是由于他收藏的珠宝多,而是因为他的优秀品质。

一天,几个老人找他买一些宝石,老人来到珠宝商的家,说出他们需要的宝石,同时给出了一个合理的价格。可是珠宝商说现在不能看那些宝石,请老人过一会儿再来。老人认为珠宝商有意拖延,好以这个借口提高价格,他们不愿多耽搁,于是给出了双倍的价钱,珠宝商还是不愿意出示珠宝,老人只好出三倍的价钱,可珠宝商还是不接受,老人们只好怒气冲冲地走了。

几小时之后,珠宝商找到几位老人,把他们需要的宝石摆在桌子上。老人给出他们所报最高价的钱,珠宝商却说:“我只收你们早晨给出的合理价格。”

老人们奇怪地问:“既然如此,你那时候干吗不做这一笔生意呢?”

珠宝商说:“你们早晨来的时候,我父亲正在睡觉,宝石柜的钥匙在他身上,要拿宝石只能叫醒他。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而且现在身体也不是很好,安稳的午休对于他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一般在他老人家午睡的时候,我从来不打扰他。即使你们给我全世界的金钱,我也不能打扰父亲的休息。”

珠宝商的话深深地打动了这些老人,他们动情地拍着珠宝商的肩膀说:“你这样孝敬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这样孝敬你。”再名贵的珠宝,即使价值连城,也还可以明码标价。而一颗孝顺父母的心灵,却是无价之宝,没有人能为它标上确切的价格。

青少年朋友们,我们一天天在成长,父母却在一天天衰老,拿什么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做儿女的,要多做让父母高兴、舒服的事儿,让他们乐在其中。

给父母一个“孝心承诺”

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贵实行不在言。

——《百孝经》

很多时候年少的我们并不觉得父母是最重要的人,在有些事情上就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伤了他们的心,要知道,父母真正需要是孩子的懂事与关心。

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人把能养父母便算作孝了。可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爱之心,养老和养牛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仅仅有孝的举动,却没有孝心,是远远算不上真正的孝的。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真心的爱,同样,父母也希望得到儿女真正的关心。只有心中这样想,让自己的孝行都发自内心,父母才能欣慰地接受你的孝心。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周朝,在中国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住着一个叫剡子的少年。

剡子个子虽然不高,却很机智勇敢,又特别孝敬父母,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特别喜欢他。剡子常常对村里人说:“父亲母亲生养了我,把我养大不容易,我要像父母爱我那样爱他们。”剡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随着时光飞逝,剡子一天天长大了,他变得越发懂事,知道自己应该为父母分忧。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帮助父母担水、做饭、打扫院落,侍候父母起床;一家人吃完早饭,他就背着绳索,拎着斧头上山去打柴以供家用。

这年赶上闹灾荒,田里收成不济,日子越发艰难,父母忧急交加,一时心火上攻,双双眼睛失明。这可急坏了小小年纪的剡子,为了给父母治病,剡子每天半糠半菜地侍奉双亲充饥后,就到处求人,四处寻医问药。

一天,剡子到深山采药,路过一座庙宇,便进去讨口水喝。他见到童颜仙骨的方丈,就向方丈请求治疗眼疾的药方。老方丈问明缘由,沉吟一下说:“药方倒有一个,恐怕你采不来。”

“请说,我舍命去采!”

“鹿奶,鹿奶可以治眼疾。”

剡子听了,立即叩头谢过老方丈,飞步赶往鹿群出没的树林中。这里的鹿确实不少,可它们蹄轻身灵,一见有人靠近,就一阵风似的飞快逃去。怎样才能弄来鹿奶呢?剡子绞尽脑汁,昼思夜想。

一天,他见村东头猎户家的墙头上晒着一张鹿皮,忽地眼前一亮:把鹿皮借来,披在身上,扮成小鹿的模样,不就能悄悄接近鹿群了吗?

于是,剡子迫不及待地走进猎户家,说明来意。好心的猎户欣然把鹿皮借给了他,还指点剡子如何模仿小鹿四肢跑跳的动作。经过多次演练,披上鹿皮的剡子乍看之下就是活脱脱就是一只小鹿子。

第二天,剡子用嘴叼着一只木碗,悄悄地蹲在树林里。待鹿群走近时,披着鹿皮的剡子像一只小鹿似的不紧不慢地凑到一只母鹿身边,轻手轻脚地挤了满满一木碗鹿奶。直到鹿群走开了,他才站起身来,捧着鹿奶直奔家中。

此后,剡子多次用扮成小鹿的办法,去挤母鹿的奶汁。有一天,他又上山去挤取鹿乳,没想到一个猎人却把他当成真鹿,在要射杀他的时候,剡子急忙走出来,告诉猎人真相,猎人大受感动。剡子的孝名也因此被传播开来,乡亲们都夸奖剡子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剡子的父母由于常常喝到鲜美的鹿奶,营养不良的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后来,他们失明的眼睛果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光明。

有些儿女可能会说,我让父母吃喝无忧,在物质方面给予父母极大的满足,我很孝顺了!但这些真的能让父母欣慰吗?其实不然,孝顺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对为子女辛劳一辈子的父母来说,他们缺的不是吃一口饭、看一次病的钱,而是子女的一声问候、一次交流、一份孝心。子女真心行孝才是父母最需要的。这对于我们来说,需要的不是力,而是心,要的是真心给老人们的孝心承诺。

不要让孝顺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