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喜悦之路:世界属灵与灵修大师的幸福箴言
14101900000028

第28章 死亡是我执消失的幻象(1)

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迈过去的沟壑。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徒劳地使用各种方法去阻止它的临近。我们似乎更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消极的抵抗上,而不是从容地面对。虽然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出现过奇迹,但我们总幻想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不接纳当下,否定当下,坚定“我执”,从来都不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喜悦地面对死亡?

宇宙邀请我们寻找答案,于是给了我们生命

当你觉察到永不终止的生命会给你继续扩展和生长的伟大机会时,你就会将自己由依恋中释放出来。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宇宙为什么要给我们生命?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把生命视为宇宙给我们的一封邀请函,宇宙邀请我们自己来人世间走一遭,是为了让我们在人世间不断地学习、领悟、提高,从而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寻找到生命的答案。

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几乎全部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我们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身体感受、皮肤接触、大脑思考,对所有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这些都是学习。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这个宇宙,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学校,所有的人和物都是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大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给他人不同的感受,学习并被学习。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个舞台,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戏份和角色。有些人扮演我的爸爸、妈妈,有些人是我的兄弟姐妹,有些人则是扮演我的师长、同学,等等。

曾经有这么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是这么说的:一位年轻有为的国王在处理国家大政之余忽然想到,他每天都忙得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去想想他自己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尽管他衣食无缺、欢乐不断,但内心总有所隐忧,无法释然开怀地享受这美好的一切。国王召集全国所有智者来帮他找出答案,这些智者耗费了20年的功夫,把结论和心得写成了一本本厚厚的书,堆满了整个图书馆。国王叹息道,这么多的书他一辈子也看不完啊。国王请智者把这些书浓缩在一本书以内,智者又辛苦工作了20年把这本又厚又重的书呈现到国王面前,国王从堆积如山的公文堆中探出头来感叹没有时间来阅读这本人生精华的书。于是国王又想到把这本书浓缩成一句话。智者们再度花费了20年求出了共同的结论。经过三个20年的等待,这位国王的人生即将结束了。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智者附在国王的耳边轻轻地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习和领悟。”国王听了似乎有所领悟,他默然无语,一会儿就去世了。

这位国王虽然在最后听到了答案,但他再也没有机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求证了。我们将要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命呢?无论是权力、金钱还是爱情、荣誉,我们是否拥有它们本身又有多大的意义呢,这一切不过是学习的过程罢了。最重要的是要有所感悟,我在这一出人生的戏剧中学习到了什么?我有否扭曲了金钱的意义?我是否滥用了爱情?我是否沉迷于权力的游戏?我是否学习到爱与宽容,感恩与分享?或者我仍然一样贪婪、自私、占有欲强、独占性高?

宇宙永远都是善意的,宇宙邀请我们寻找答案,于是给了我们生命。

生命只是经历过程,而不是寻求结果

生命是无常的、恒变的,它是那么迅速、深奥,充满了无与伦比的活力和美丽。

——克里希那穆提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经历和感悟的过程,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和意义去创造一些什么。换言之,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为寻求一个结果。心怀目的地度过生命的人,很难看清真实的世界,他们野心勃勃地寻找着,就像一个旅行的人坐在火车上却只看窗外的美景里有没有金矿一样,最终金矿依然不属于他,而他直到终点站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生命路途中的美景。

作为哲学家的尼采对人生、对生活都具有比别人更为理智的见解。那么,尼采对生活的看法又是什么呢?他说道:“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在我们潜意识的深处是一幅美好的田园景象:我们看到自己坐着火车,行进在一条横跨大陆的漫长旅程中,吸吮着饮料,透过车窗,能看到近处高速公路上流动着的车辆;十字路口上向我们挥手致意的孩子;小山旁吃草的牛群;从发电站喷吐而出的烟雾;一排排连绵不断的玉米、麦子;山川和溪谷;城市建筑的空中轮廓和乡村的小山坡。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烦躁不安,对车窗外的美景视而不见——在我们心目中,目的地才是最最重要的,在特定的一天,特定的时辰,我们的火车将要进站……

“如果到了车站,事情就妥了。”我们这样安慰自己,但或迟或早,我们全明白,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车站,也没有什么可以到达的地方。生活的真正乐趣就是旅行。活着,就尽情地享受人生!有人说:“幸福与否不在于目的是否达到,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及其过程。”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景就是这样的。珍惜现在,尽可能地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吧!

明末崇祯年间,有人画了一幅画,巍然耸立的一棵松树,树下有一方大石,大石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意境深远,若有所指。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在画上写了一首诗,将画中之意描述得淋漓尽致:“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此诗以一个世外之人的超然心境,将所有人生哲学、历史哲学尽包含其中。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世世相传,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之间都会有所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生命如莲,次第开放,人生不过一次旅行,漫步在时空的长廊,富贵名利,不过过眼云烟。

20世纪,一位美国的旅行者去拜访著名的波兰籍经师赫菲茨。他惊讶地发现,经师住的只是一个放满了书的简单房间,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大师,你的家具在哪里?”旅行者问。“你的呢?”赫菲茨回问。“我的?我只是在这里做客,我只是路过呀!”这个美国旅行者说。“我也一样!”经师轻轻地说。

天地万物,都在永不止息的动态中循环旋转,在动态中生生不息,并无真正的静止。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没有了结之时的。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吧!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那么旅程的起点是诞生,终点就是死亡。在这段旅程中,每个人都会欣赏到沿途的无限风光,但景色再美,我们都要到达生命的终点站。生命的历程有长有短,因此路途中总会有人不断到站。当亲人离去时,我们要学会淡忘忧伤,当我们到站时,我们更要学会豁达面对。只要我们好好地生活,珍惜生命旅途,在临近终点时我们便能坦然地说:“感谢生命,我已经真正地经历过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需要我们亲身体会

对于你的生命,你的目标就是带着内在和平的感受,影响外在世界的每一件事,以内在和平的能量接触它。

——萨娜娅·罗曼

大部分人都相信,命运是一段密码,且有着特定的目的。密码是不到终点就没有最终答案的,而获取目标和目的却是通往解码的必经之路且可以自我发现的。于是,他们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未来,却往往寻求多年依然不能称心如意。

这些为达到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做好所有的准备,牺牲时间,付出心血,想尽办法到达终点的人们的生活模式是幼稚的,他们在明白自己的命运,确定自己的目标之前,早已虚度了光阴,留下了遗憾。当然,我们不可能没有任何方向而混沌地生活。然而,如果我们只是盯紧了未来的美好景色而忽略了脚下坎坷的道路,那么双脚在看到目标的同时已经没有了向前迈步的时间,难以前行追求了。

一个人想要享受眼前的旅行,拥有美好生活和未来,就必须放弃对未来目标的过分投入。贪图寻找未来的景色,并不能让人实现目标和未来,而只能让人错过获取一次奔向未来的崭新经验。

我们习惯了展望未来,却忘了我们是需要用脚下的现实才能铺就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的路。人生便是一场旅行,只有边走边看才能不顾此失彼。

有些人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太阳刚刚升起,四下一片光明。他们准备搭车到一个成功的地方,他们期待成功很久了。这些人候在站台上,注视着所有驶过的列车,跟其他等车的人一起玩乐消遣。他们一开始会细细打量每一辆经过的列车,看看是不是他们该搭的车,但是因为车上从没有清楚标示出目的地,所以一列列火车驶过去,都没人上车。渐渐的,这些人觉得局促不安和不满了,想着什么时候会有人来指点他们该搭乘哪一辆火车。在这个通往他们梦想的车站上,他们开始横挑竖拣,满腹狐疑着,却没有谁愿冒一点风险登车而去。他们担心搭错了车而浪费时间,他们害怕到错了站而不得不回到原点。就这样,列车一辆辆不停地驶过,他们什么也不做,只是在车站浪费时光。这些人没有想过,所有火车目的地都一样是死亡。他们忘了只有参与,才能有收获。

放弃我们所以为的美好未来并不是失去目标和愿望,反而会更接近。若我们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会虚度了人生,到头发白了方才明白这让人后悔的事。然而,一切都已经迟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这场旅程由不断的行走和搭车构成,这些火车的时刻表可能不同,沿途的停靠站可能不一样,最后的终点站却都一样。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不如就登上列车,把握机会参与车上的活动,亲身体会这次旅行。如果这样,我们就会注意到同行的旅伴,变化无穷的沿途景色,以及列车行进时的愉悦感。

所谓“我执”,不过是我们自织的一个蚕茧

我执为了确保它的存续,为了从未来寻求解脱和实现,便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即使我执好像在关切当下时,也不是它所看到的当下:由于它通过过去的眼睛看当下,所以它曲解了当下的意义。

——艾克哈特·托利

什么是“我执”?这是佛教里的一个名词,又名我见。小乘佛教里认为“我执”是痛苦的根源。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著,指人类执著于心智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等,或者对心智的认同过于强烈,导致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者太关注自身而忽略别人,等等。我执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我”的执著,放下了“我执”,死亡便不会存在了。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我”的存在,每个人都在为着这个“我”追求着荣誉、地位、金钱,我们的一切行为一切想法都是为了那个“我”,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个“我”,于是所有人都拼尽一生去赚取这个“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终衍生出无穷尽的痛苦。

宋代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他们习惯拿对方开玩笑。有一天,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微笑,默不做声。苏东坡发现佛印无以为答,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他与佛印的对话。苏小妹天资聪颖,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说道:“你输了!禅师心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苏东坡方知自己不及佛印。

苏东坡之所以输给佛印,在于他心中还有一个执著于我的羞耻心,说自己是佛就高兴,说别人是牛粪就沾沾自喜,如果别人说自己是牛粪呢,可能就会眼中冒火了,这正是一个人执著于自我的表现,认为表扬自己就好,说别人不好自己也高兴。究其根底,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

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我们常常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己,供养自己,信赖自己的感觉,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抓得紧紧的。就像蚕蛹一样,忙碌地为自己编织一个精致难破的茧,最后作茧自缚,这是世间不断上演的悲剧。

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那么他的心境就会柔和清净,万事万物在他的眼里都是愉悦的,美好的,这样的人便能怀抱幸福,笑对世界。

既然死亡无法避免,为什么我们不喜悦面对

我们是害怕事物本来的样子,还是害怕我们认为的样子?比如死亡,我们是害怕死亡本身,还是害怕死亡的观念?事实和有关事实的观念完全是两码事。

——克里希那穆提

死亡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迈过去的沟壑。即便它本身无法迈过,也无需迈过,我们还是会徒劳地使用各种方法去阻止它的临近。我们似乎更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消极的抵抗上,而不是从容地面对。虽然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出现过奇迹,但我们总幻想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不接纳当下,否定当下,坚定“我执”,从来都不愿意去反问一下自己,既然无法避免,为什么我们不去喜悦地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