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喜悦之路:世界属灵与灵修大师的幸福箴言
14101900000020

第20章 爱是生命通用的语言(1)

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本性的流露,它从来不会要求任何形式的回报。正如太阳照耀地球不需要地球的回报,我们流露的爱也不需要他人的回报。当我们带着要求回报的心做出什么努力时,我们付出的一定不是爱。

我们本来都有爱,因为有了“你我”而失去

我们的心理结构建立在区分事物之上,不断地在选择、分别、抛弃、接受、拒绝,从来没有直接的了解,只有一直累积“区分”的能力,建立在记忆和知识上的能力。

——克里希那穆提

自我们出现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开始,我们就是一种爱的纯然的存在。我们用自己真诚的心爱着整个宇宙,爱着自己,爱着他人,爱着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刻都体验着生命的喜悦。当我们开始不断强化心智的存在,用解答数学题的方式对待生命和情感,我们便逐渐失去了与外界的连接,开始把这个宇宙割裂开,分成了“我”和外界、“我”和他人。我们本来的爱从此再也无从发现和体验,我们的爱因为有了“你我”的分别而失去。

心智本身是一个美妙的存在,就像如今的电脑一样能进行很多精密的工作。心智远远比电脑强大,它是我们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我们探索、追究、质问、发现问题的工具,但是在我们越来越长大后,我们就开始滥用心智,就像让电脑接管了我们的生活一样。电脑是无法感受到爱与喜悦的存在的,我们的心智也一样。我们开始有了“我”的概念,并不断地通过各种割裂自己与宇宙联系的方式来增强这种“我”的认同。我们不仅区分了“你我”,还把所有的存在都进行了区分和取舍。

我们区分红色、蓝色及其他各种不同的颜色,区分玫瑰、牡丹等每一种、每一朵花儿,区分出喜欢与不喜欢,区分出肤色、地域、民族、信仰……同时对每一种区分都进行取舍:我喜欢蓝色不喜欢红色,喜欢玫瑰不喜欢牡丹,我接受我喜欢的拒绝我不喜欢的,我觉得某个地区有某种信仰的人都是笨蛋……我们的心理结构就是这么形成的,不断地区分、选择、接受、拒绝。我们建立了一个看上去非常严密有序的系统,世间万物都要归纳到系统之中进行分门别类并打上各种标签。我们就像不知疲倦的搬运工一样,把每一个存在都打上标签放在特定的位置,却从来没有仔细看看我们到底搬运的是什么,从来没有去了解和感受。

在区分形成后,我们还在加强这种能力,通过记忆和知识巩固这种能力,并把自己也打上标签分门别类,比如“我”是聪明的、幽默的、亚洲的、渴望成名的、中年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失败的。我们在给自己打上标签后又对其中的一些标签有所取舍,“我想变得成功、受人尊敬和爱戴、富有”。我们给自己贴了标签又不接受标签,于是矛盾产生了,痛苦和愤怒出现了。我们不断地追求着成为可以贴上另一种标签的人,忘了去爱,忘了感受爱。

我们开始变得僵化、失去活力,不了解爱,给爱下各种定义,结果制造出爱的赝品。我们开始规定必须做到什么才算是爱,必须像某个人一样,必须完成哪些仪式、必须做出哪些事情说出哪些话,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携带着爱的赝品的机器。

在隔绝爱之后,我们用占有替代了爱的存在

我们的困难之一便在于,我们总是把爱和快乐、性相提并论,有的人甚至认为爱就是嫉妒、焦虑、占有和执著。这些便是我们所谓的爱。

——克里希那穆提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我们通常误会了爱的含义,把占有当成了爱。在占有中,我们觉得非常富有,因而依赖这种感觉,它对我们的内心非常重要。这种占有、拥有和依赖,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爱。可是一个人占有汽车、房子、金钱时不能称为爱,占有一个人怎么就能称为爱呢?一个人占有另一个人,这不是爱。我们的心智模式隔绝了爱,我们用占有替代了爱的存在。

在未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心智如何运作之前,我们是为心智所束缚的,根本不可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当我们渴望着某件关于爱的事情发生,想象着爱是什么样的时候,就一定没有爱。因为在这份渴望和想象里是有动机存在的,而爱不会这样。我们通过个人的行为和想象逐渐创造了一套僵化的模式,但这不是爱,而是一种被我们误解为爱的欲望。

我们的心智总是渴望建立一个模式,然后遵循模式行事。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陷入模式里,因此变得迟钝和僵化。我们意识不到在占有一个人的时候那种感觉到底是什么。事实上,在占有某些东西时,我们的感觉就是“我很快乐,因为我拥有”。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逻辑,却是心智最常用的逻辑。我们的心智里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模式,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封闭,逐渐完全隔绝了爱,用占有替代了爱。

心智总是喜欢比较,拿昨天和今天比,拿自己和别人比,拿理想与现实比,在比较中,逐渐变得愚钝,逐渐无法去感受真实,不再有敏锐的觉知,变得无法宽容,无法感受爱的存在。只要我们还在心智层面比较着,就没有爱。当父母真正地爱他们的孩子时,他们不会拿他与其他的孩子作比较——他就是他们所爱的孩子而已。当我们变得越来越爱比较、越来越爱占有、越来越爱依赖时,就创造出一个模式而深陷其中,因此无法从新鲜的角度看待任何事情,从而毁掉那件事情,毁掉了爱。

当我们被一条美丽的河吸引,被一个美丽的女人或英俊的男人吸引,被一个可爱的孩子吸引,被一条无可辩驳的真理吸引,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我们产生了想和它在一起、占有它的想法时,我们就在它周围画了一个圈,写上了“归我所有”,这里没有爱的存在。我们当中太多人逐渐用心智的僵化模式隔绝了爱,用占有替代了爱的存在。

爱不是一粒会发芽的种子,无法被培育出来

爱绝不能通过心智的活动被培育出来,爱是截然不同的一种东西。

——克里希那穆提

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乞丐坐在墙角,心里想:“这人真可怜啊!”于是扔给这个乞丐一枚硬币。这个乞丐接过硬币后毫无反应,不是说他像木头一样不动,而是他毫无感谢之意。我们感到有点生气,这个乞丐居然不知道感恩,下次不给他了!我们的心情变得有点糟,不过很快我们就安慰了自己:“毕竟我做了一件好事,我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想到这里,我们变得快乐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也许我们遇到的不是乞丐,付出的不是硬币,但是那种想法常常存在。我们似乎觉得,我们“无条件”地付出了一些什么,对方应该感恩才是。可是,“对方应该感恩”不就是一个条件吗?我们总是误会了爱,把爱当成产生某个结果的前提条件,但爱并非一粒会发芽的种子,无法被培育出来。无论我们种下什么,也绝对不会因此而生长出爱。

我们的心智喜欢把每一个存在物质化、概念化、公式化,使用逻辑来面对一切问题。当我们感觉自己缺乏外界与他人的爱时,就会根据自己的逻辑,想着到哪里去找到这种爱或者像养一株花儿一样把爱培育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种植是一种期待,培育是一种期待,带着期待做一件事情,其中便隐含着对失败的恐惧。爱无法萌芽,更不会萌芽于恐惧的土壤。爱一直都存在,无需种植和培育,只要我们放下那个虚幻的“我”,就能够感受到它如同空气一般围绕着我们,甚至可以说,同样存在空气不能到达的地方——真空,同样存在爱,爱是没有真空的。

期望本身就隐含着对失望的恐惧与实现期望后的快乐。恐惧造成我们与外界更深的分裂,快乐造成我们对虚妄的“我”的更强的认同,这些都会助长心智对真实的我们的束缚。我们必须真正地觉察什么是爱,而不是学习各种关于爱的说法和观念,爱绝不能由心智的期望培育出来,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只有真正地了解什么是爱,才不会以爱的名义造成伤害。

很多时候,当我们关怀一个人、爱一个人时,总是希望看到对方一个温暖的微笑或是一个感激的眼神,在心智看来,这不是索取,因为这不是物质的东西,我们认为这些算不上回报。可是,如果我们不在乎回报,为什么我们当中很多人会对那些接受了钱却毫无反应的乞丐感到不舒服呢?他们只不过没有给我们一句谢谢,没有投给我们一个感激的眼神,没对我们点头致意罢了。

我们投入他碗里的就是一个种子,他们的谢意就是我们期待培育出来的回报。可是,真正的爱只是爱,并不含期待,它不能像一粒种子一样被种下,它无法被培育出来。

爱是每时每刻的喜悦,是真实生命的赞美诗

真正懂得爱的人是那些为自己的存在而喜悦的人,他的生命完全地爱着宇宙万物。懂得爱的人永远都在爱之中,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生命。

——阿玛斯

我们总是担惊受怕,害怕上天、害怕神明、害怕与我们相对的彼此;我们自卑地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也没有能力去爱别人;我们总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我们以为醉生梦死、夜夜笙歌就是快乐,就是享受……这些心态是生命中的负面因素,是迫切需要修正的地方。爱就是消除这些负面因素的唯一方法。大多数人都很熟悉恐惧、自卑、悲伤、快乐这些情绪和感觉,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地了解爱、懂得爱。如果我们试着去了解真正的爱,去爱那些让我们担心害怕的人或境遇,心中的负面因素就会无法立足,消失无影。

如果有人问:“我现在一直感到恐惧和不安,是否意味着我根本不可能体验到爱呢?”当然不是,爱既不会挑选被爱的对象,也不会决定何时何地去爱。它能延伸到每一个生命、每一个角落,且毫无条件,毫无保留。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一个能够无条件爱别人的人,那么你一定是友善、喜悦的,还能跟别人分享你的一切,毫无保留、毫无防备。如果你见过一个懂得爱的人,就会发现,他好像随时随地都在和世界万物谈恋爱,永远处于爱之中,却又不会将他的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对象。这样的人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是个有大爱的人。

一个有大爱的人会用他心中那双敏锐的眼睛来观察眼前的事物。他和外人之间没有任何界限或阻隔;而与外人相处、交往时,他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没有任何保留和怀疑的境界。当一个人真正地懂得了爱,拥有了大爱,他便不再企图达到什么,或拥有什么,也不会再对万事万物做出什么反应,他只会为了世间万物的存在而欢庆,并在每一分每一秒之中享受最真实的人生。

像这样懂得爱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都是最真实的情感。天空在下雨,他会被飘飞的雨丝迷住;当晴空万里,他又会被白云的美妙形状而兴奋、惊喜。在外人看来,这个人也许疯了,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只不过是被爱迷醉了。虽然他处在对爱迷醉的状态之中,但他并没有丧失神智和觉察力,依然能够很清醒地察觉到当下发生的每一件事,并乐在其中。

我们无法付出爱,因为爱从来不是一种付出

爱意味着极大的自由,但不是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只有当心灵非常安静、无私、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爱才会来临。

——克里希那穆提

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本性的流露,它从来不会要求任何形式的回报。正如太阳照耀地球不需要地球的回报,我们流露的爱也不需要他人的回报。当我们带着要求回报的心做出什么努力时,我们付出的一定不是爱。

我们常常用心智定义爱而不觉其中的错误。我们以为爱是一种付出,而付出就一定要有回报。这两句话都是有问题的。

爱不是一种付出,而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属性。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我们所感受的一切,这是一种付出吗?我们表现出自己的爱就像一朵红色的花儿表现出红色一样,红色不是花儿的付出,而是它自然的属性。我们向这个宇宙表现出爱,这是一种发自本性的表达,而不是一种付出。爱与我们的存在有关,而与我们是否意识到无关。我们会意识到爱的存在,也会意识到我们本身就是爱的存在,但我们不会意识到爱是一种付出。只要是我们意识到在付出什么,那就一定不是爱。

付出的不一定有回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付出什么时,是因为我们同时带着得到回报的期望。喜欢的那个人离开了,我们会感到悲伤或愤怒,原因是我们的付出没得到回报。我们总以为,我们既然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报,就像播了种子就一定要看到它发芽一样。可是种子发不发芽有大自然的规律来决定,而不是由我们的付出来决定,我们的付出会不会有回报也是如此。

一位大师穿着乞丐的衣服走进理发店,理发师赶紧热情地迎上去给他理发,最后不仅没有收他的钱,反而给了他钱并亲自送他出门。大师很感动,决定把当天所得的救济全部送给理发师。碰巧一个富人给了他满满一袋金币。他跑到理发师的店里,把金币送给理发师。等理发师终于弄明白大师送给自己金币的原因后,他被激怒了,气愤道:“你是个什么样的大师啊,竟然回报我的爱!”

在这个故事里,大师只不过是一个心智层面的大师罢了,他并不真正地了解什么是爱,而理发师才拥有纯然的爱。在我们感受爱的时候,我们无需回报什么,只需要遵循自己的本性,去爱这个宇宙的一切,至于这爱是不是也让施与爱的人感受到,我们不会在意。我们无法付出爱,因为爱从来都不是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