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喜悦之路:世界属灵与灵修大师的幸福箴言
14101900000019

第19章 用分享创造正向能量(3)

关于不分享是一个造成痛苦的反应链的说法,这么一个故事就可以说明了,这个故事叫做《生活的旅程》:

一只老鼠发现农夫的房间里突然有了一个捕鼠器。他赶紧告诉鸡,让鸡小心一些,可是鸡抬起头说道:“老鼠先生,我认为这对你来说是个坟墓,但是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不会因此而感到困扰。”老鼠又转向猪,猪同情地说:“老鼠先生,我感到非常遗憾。如果你死了我会为你哀悼的,不过我绝不会帮助你干别的。”奶牛也说:“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但这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老鼠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房子里。那个晚上捕鼠器夹到了一条毒蛇,农夫的妻子匆忙跑过去看,结果被毒蛇咬伤,治疗后情况还是很不妙,身体虚弱。为了给妻子补充营养,农夫杀了鸡炖了鸡汤。后来朋友和邻居来看望他们,农夫又杀了猪招待了他们。农夫的妻子最后不幸去世了,很多人来参加葬礼,农夫为了给客人准备足够的肉杀了奶牛。

我们并不是要从这个故事里学到因果报应,不是要学到“分享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与人分享、帮助别人”。如果是这样,这个故事就只是通过恐吓改变了我们的行为,而我们不愿意分享的观念没有任何改变,对心灵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只是要看清这个事实,我们的痛苦都是自己的不分享造成的。在这个故事里,每个角色的痛苦都来自于不分享,而不分享来自于心智的束缚导致的不觉悟以及爱的缺乏。当我们觉悟到这一切时,无论我们之前有多少的不分享,有多少的爱的缺乏,我们都会立即从这个痛苦的反应链中解脱出来。

不分享的因果链中,一个人的痛苦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痛苦,一件事情的痛苦造成了另一件事情的痛苦,源源不断、因果循环。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彻底地了解到这一点,不仅仅是认识了这个观念,不仅仅是知道该怎么做,而是真正地了解它,觉察到它,我们才能够跳出这个不断地滋生痛苦的反应链,成为一个懂得分享的人。

为心智所束缚的分享不过是变相的索取

放下所有的非爱,爱就会出现。我不需要去问“爱是什么”,我不需要在后面追赶它。如果我在后面追赶它,它就不再是爱,而是回报。

——克里希那穆提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无论怎么评价都算不上一个坏人,如果说他们那些与别人分享的行为这都是一种变相的索取,他们一定不同意。他们非常肯定自己在做这些分享的时候确实没有索取什么,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期待。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假想宇宙中存在这么一个星球: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是懂得爱与分享的,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几乎每个人都被计算机控制了,他们迷失了真实的自己。他们的每一项行为都是根据计算机的指令完成的,可是因为被计算机操纵,他们根本无法了解自己行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指令和操纵。有时计算机的控制不是那么强烈,他们就会隐约觉得什么事情不对劲,但依然无法察觉到事情的真相。当他们回忆起根据计算机指令完成的事情时,还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出自爱,都是分享。可是,我们明白,如果这些人无法理解自己被计算机控制的事实,他们就无法理解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是出自爱,都不是分享。

这个星球并不只存在于假想中,它其实就是地球。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被计算机控制的人,这个计算机就是我们的心智。我们的心智接管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做些什么。金钱、地位、名声、认同感,等等,是我们都在追求的,只是侧重点不同。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索取,只是索取的东西不同而已。有了好与坏的观念时,当我们有了善与恶的观念时,我们就有了分裂。这种分裂产生于比较并造成心智的取舍,因此我们产生了索取的期待。当我们在努力做一个好人的时候,在努力消灭自己内心不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想法时,努力让自己变得符合这个社会的期待时,我们在期待着这个社会的认同和赞扬,这就是我们想索取的东西。即便做出了分享的姿态,因为我们心中有了一个标准,这就产生了期待,我们就是在索取。

真的分享不会产生痛苦,因为它出自无分别的爱。而我们为心智所束缚的分享是一种索取,当索取的东西得不到时,痛苦就必然产生了。真的分享不会期待社会的认同,即使社会不认同,痛苦也不会产生。假的分享也许会问心无愧,而真的分享则根本不需要问心。问本身就是一种质疑或困惑,而出自爱的分享是没有质疑和困惑的。

无论在做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坏人,我们都无法分享,好坏都是心智的比较产生的,而只要我们还为心智所束缚,分享便只是一种变相的索取。

分享永远不是单向的,它是爱的自然流露

如果我爱你,我不再附加额外的执著,就不会有矛盾产生。

——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我们期待回报,分享便不会发生,但这并不说明在我们分享之后,什么都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分享永远不会是单向的,当我们真正地学会了分享时,自然能从中得到感悟。分享是爱的自然流露,不求回报,但不是没有回馈。

据说智德禅师曾经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儿,花儿开放后,整个院子都充满美丽和芳香,村里人发现后都跟他要,智德禅师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不久花儿就送完了,院子里变得荒芜。智德禅师似乎并没有在意,而弟子觉得很可惜。禅师察觉到弟子的惋惜,他微笑着说:“花开在这里只能满院香,出门就没了。明年此时,你们就能闻到满村花香啊!”弟子的惋惜立刻消失了。

这就是一个有关分享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村人拿走了花儿,并没有回报什么,但他们是不是在分享并不能由此说明——拿走花儿只是一个行为,我们无法从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智德禅师与人分享了花儿,并没有期待任何回报,他所知道的满村花香只是一个会发生的现象而已;智德禅师的弟子则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惋惜,他想留住花儿只是因为付出花儿不会得到回报。换句话说,如果村人拿走了花儿又送来弟子更喜欢的花儿,弟子就不会惋惜了。惋惜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的一种抗拒。即便最后弟子的惋惜消失,也是因为他从禅师的话里听到了回报——得到满村花香对付出满院花香的回报。

我们从很多名人的话里听到过有关分享的好处,比如分享能换来爱,分享能让自己感觉幸福,分享能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朋友。他们其实都在讲同一句话:付出是有回报的。他们的话本身没有错,付出确实有回报,但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回报。当我们看到一头黑猩猩手拿着一串香蕉时,扔给他苹果想要交换,可是它给我们一块鹅卵石或者什么都不给而高兴地走了,我们会坦然接受这样的回报吗?它确实回报了,它用鹅卵石或者自己的开心回报了,而我们也许不会接受它的回报。我们充满愤怒或痛苦地谴责忘恩负义、以怨报德,是因为我们期待他人报恩、以德报德。如果我们在付出恩、义、德时,不做任何期待,不怀任何想法,我们还会有这些痛苦吗?

分享永远都不是单向的,它和付出一样,都会得到回报。只是在我们付出时,我们有所期待,当回报与期待不一致,我们就会痛苦;而在分享时,我们不带任何期待,因此对于有没有回报、回报是什么并不在意,只是感受分享的喜悦、爱的喜悦。真正的分享并不因为什么而发生,也不因为什么而消失,它只是我们的爱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