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14101400000023

第23章 元曲(8)

韩信善于用兵,他充分发挥自己杰出的军事才华,出谋划策,帮助刘邦获得了诸多战役的胜利,如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最终还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英勇过人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萧何在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并不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张良是一个仁、智、勇兼备的英雄人物,他曾经率军协助刘邦平定关中,并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之后又积极为刘邦出谋划策,为汉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尽管都是开国功臣,可这三位英雄人物的命运却并不尽如人意:韩信被妄自加谋反罪名,杀害于长乐钟室;萧何一度被捕入狱,几乎被杀掉;只有张良因为谢绝了刘邦对他万户侯的封赏,只选择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因而保全了性命。

75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年轻时就颇有才华,而且常以经世治国作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可他的仕途之路却非常坎坷。尽管他科举及第,却只能长期担任级别很低的芝麻小官,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很不得志。他虽然希望能建功立业,勤政为民,但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于是就写下了这一作品,借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①自刎乌江岸,战火②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③,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释:

①美人:这里指虞姬。

②战火:这里是指赤壁之战。

③涂炭:比喻遭受灾难。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一说名张可久,字伯远),元代庆元(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散曲集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版本传世。

赏析:

这首怀古之作,通过对秦汉时期历史的追怀,描写了战争给老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命运的关心和同情。

这首小令共六句,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三句为第一层,内容上侧重于咏史怀古,后三句为第二层,在内容上偏重于追古抚今,抒发感慨。作品的前三句接连运用了三个历史典故,概述了秦汉时期战乱不断的历史,暗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第一句说的是在楚汉之争中,项羽于垓下被围,与美人虞姬诀别,虞姬拔剑自刎,项羽则趁夜突出重围,谁知在乌江又被汉军追上,最终自刎而死的历史事件。根据史实,美人虞姬是在垓下自刎辞世的,项羽是在乌江边自刎而死的,可作者在这里却说“美人自刎乌江岸”,实际上是一种对于典故的灵活用法,由此不仅突显了英雄末路的悲壮和无奈,也说明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战火曾烧赤壁山”中说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史实,当时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运用火烧赤壁的方法在这里击败了曹操的百万大军。“将军空老玉门关”句中运用的是东汉大将班超的典故,当时班超为了保家卫国而久戍边疆,年老时非常想要回到故乡,于是就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活着回到关内,能和家人团聚。

作品的后三句在追怀历史的基础上,又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句子的意思是说:秦汉时期的历史真是令人伤心啊!战争让生灵涂炭,人民经受苦难,可读书人对于这样的现实却无能为力,只能长叹一声。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褒扬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位英雄的历史功绩,而是暗示了他们的功业是以“生灵涂炭”为代价,说明了作者认为英雄悲歌固然壮烈,但历史中最受难最深、最值得同情的是老百姓,由此表达了他对于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同情。

知识链接:

霸王别姬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荒淫腐败,民不聊生,一些有志之士纷纷起义,希望能推翻秦朝的黑暗统治。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在巨鹿一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导致秦国灭亡,之后项羽自称霸王,并将秦国管辖的领土封给了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统管巴、蜀、汉中一带,因为这些地方贫瘠而荒凉,刘邦因此十分不满。后来,刘邦在谋士的帮助下,趁机抢占了原本被项羽占领的关中并大举东进。在楚汉之争中,刘邦逐渐占据了优势,并将项羽围困于垓下这个地方。项羽率领士兵在垓下与汉军大战,几天之后,他的将士伤亡惨重,粮食也慢慢吃完了。汉军为了动摇项军的士气,于傍晚时分唱起了楚地的歌谣。项羽听后,以为汉军已经把自己统治的楚地占领了,内心沉重,久久不能安睡,于是在帐中饮酒解愁,虞姬见状后,默默地陪在项羽的身边。项羽有感于今非昔比,不禁慷慨悲歌,吟唱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唱完之后,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

74 白朴《仙吕·寄生草·饮》

白朴原本出生于官宦世家,有着治世报国的政治理想。他原本应过着悠闲而丰裕的生活,但生逢朝代交替之际,战乱不断,他只能跟随家人四处逃难。后来由于国家的灭亡,他便放弃了求仕的想法,而常以亡国遗民自称,专心从事元曲创作。这一作品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仙吕:寄生草·饮

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①,不醒时有甚思。糟腌②两个功名字,醅渰③千古兴亡事,曲埋④万丈虹霓志⑤。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注释:

①方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无碍。

②糟腌:用酒糟腌渍。腌,这里有玷污的意思。

③醅渰:用浊酒淹没。渰,同“淹”。

④曲埋:用酒曲埋掉。曲,酒糟。

⑤虹霓志:指气贯长虹的豪情壮志。

赏析:

这首作品共有七句,基本每句都围绕着酒来写,实际上却是作者在借酒写愁,借写饮酒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不平。

作品的前两句以“长醉”起笔,表达了作者对于醉酒的态度,意思是说,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又有什么可以想的呢?因为作者生逢朝代更替的历史时期,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和国家的灭亡之后,他的内心非常沉痛和哀伤,他看着祖国灭亡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自然愤恨。他曾经也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他绝不会在身负着国仇家恨时投效新的朝廷,有感于国家的命运和自身的前途,他的心中自然痛苦而不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宁愿长醉而不愿意醒来,因为醒来就会思考,内心就要承受痛苦,只有不醒,才可以精神麻木,什么都不想。

三至五句的字面意思说的是,用酒糟醃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曲埋掉万丈凌云壮志。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自己要用各种酒具将功名事业、国家兴亡的史事和自己的雄心壮志等全部掩埋掉,实际上也就是说作者想要忘却这些会令自己愤懑和痛苦的事情,将一切都付之于酒,一醉解千愁。在最后两句中,作者说,不识时务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看起来好像是在嘲讽屈原而赞赏陶潜,实际上却是反话。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又流露了其对世道的无情嘲讽。

知识链接:

陶渊明爱喝酒:

陶渊明年少时就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大济苍生”的愿望,但无奈仕途之路屡遭坎坷,一生中三次出仕三次归隐。

在历史上,陶渊明不仅以诗歌闻名,其爱喝酒也是很出名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饮酒、赏菊、写诗,即使是在为官期间,他也常常不忘饮酒。《晋书·陶潜传》就将他描述成为一个十足的酒鬼,说他经常沉醉于美酒之中,只要有美酒,即使是他平日所看不惯的人,转瞬也会变成好朋友。陶渊明的好朋友颜延之在给他写的诔词中也提到了他十分喜欢喝酒。的确,陶渊明爱喝酒,而且绝对可以够得上“酒鬼”的级别。尽管他的种田技术并不高,每年的粮食产量也非常有限,可是他仍然会留出一部分粮食来酿酒。如果朋友邀请他一起喝酒,他通常是有请必至,有酒就喝,每喝必醉,不醉不休,而且,他也常常会邀请朋友来自家饮酒做诗;他常常以酒浇愁,以醉忘忧,也因此写下了不少与饮酒相关的诗文,如《饮酒》组诗、《连雨独饮诗》、《影答形》等。

77 白朴《双调·庆东原·忘忧草》

白朴生逢朝代交替的历史时期,在南宋灭亡之后,原本渴望一展其才华、报效祖国的他放弃了对官场功名的追求,长期生活于民间,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文人。后来有朋友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就劝他出仕,然而,他不仅不愿出仕,还劝友人不要贪恋富贵和功名,尽早辞官归隐,这首《双调·庆东原》就是他在当时写下的。

双调:庆东原·忘忧草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①冠宜挂。那里也②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能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③,一夕渔樵话④。

注释:

①闻早:早闻的倒装,早些听从劝说之意。

②那里也:哪里去了,设问句。

③是非心:辨别是非、褒贬得失之心。

④渔樵话:意思是成了渔翁、樵夫这类闲人谈天说地的话题。

赏析:

这是作者在归隐后为表明心声,并规劝友人及早辞官归隐而写的作品。作品在对历史人物的追怀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潇洒的性格以及淡泊名利的情怀。

作品以“忘忧草”、“含笑花”两种植物名起笔,引出了劝友人辞官归隐的主题。句子的意思是说,看看忘忧草,想想含笑花,劝你忘却忧愁,趁早离开官场。作者在此以“忘忧草”和“含笑花”这两种植物表明了忘却忧愁,笑口常开的蕴意,深刻而有趣。作者认为要想实现忘忧和含笑的目的,只有辞官归隐,也就是“挂冠”才能达到,由此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名的厌弃和否定。

在接下来的三句中,作者接连运用了三个历史典故,力图以三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最终命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劝慰友人。“那里也能言陆贾”说的是秦末汉初陆贾的故事:当年陆贾先是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又招抚越南赵佗归汉,因功被封为太中大夫;“那里也良谋子牙”说的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先是辅佐周文王建立了功业,后辅佐周武王伐商灭纣,建立西周王朝,因此被尊为师尚父,受封于齐;“那里也能豪气张华”运用的是晋朝时张华的典故:张华博学多才,帮助晋武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因此而受到赏识和器重。这三个典故说的都是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故事,很容易就能让人想到对于功名的追求,而作者的用意却并非于此,他在每个典故之前都加了一个“那里也”来表示设问,意思是说在如今的朝代已经找不到这样的英雄人物了,由此就指出了元王朝并不重视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实。

最后两句说的是,千古万代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渔人、樵夫们一夜闲话的资料。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认为历史和英雄人物终究会成为过眼云烟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他淡泊名利的情怀。

知识链接:

陆贾的故事:

陆贾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外交家,早年时他跟随刘邦起兵抗秦,成为刘邦手下的一名年轻将领,经过多年的征战,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刘邦建立了汉朝,他也因此而受到了封赏。

陆贾智勇双全,尤其是口才极佳,能言善辩。他一生政绩卓越,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四件事情:一是在汉朝建立之初,他奉命出使南越,成功地劝说起兵作乱的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由此平息了一场干戈;二是成功地劝说了“在马上夺得天下”的汉高祖学习《诗》、《书》等经典著作,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从而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三是在吕后专权时,成功地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在汉文帝时期,南越王再度起了谋反叛乱之心,他再次奉命出使南越,最终又成功地劝服了南越王,使得南越王赵佗打消了称帝的想法,恢复与汉王朝的臣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