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身心灵导师带来的36堂灵性觉醒课
14101000000008

第8章 克里希那穆提卷(2)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撒谎,那么你把“诚实”的理论摆在他面前又有什么用呢?找到他说谎的原因才是问题的关键。要帮助孩子,我们必须心怀了解和爱去关注他、了解他,没有爱和了解,我们就会强制性地把孩子纳入我们称之为理想的某种行为模式中。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力,如果我们的态度和行动都是机械化的,便会在那些无法以机械式的回答来解决的问题面前退缩,而这是我们教育中的一项主要问题。

老师也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按照理论例行公事的老师是无法了解学生的,所以也就无法正确地处理学生们的问题,对这样的老师来说,孩子应该怎样做比孩子本身更重要。

真正会教育的老师不会把孩子的教育仰赖于某种方法,而是对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加以研究,深入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的敏感、恐惧、欢乐、忧伤等感情。用爱的力量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才是所有为人师者应该做的事。

点亮自性之光

用宁静的内在享受喜悦

当鸟儿安静地落在地面或者树枝休憩的时候,如果有人走近它们,它们一定会飞走。如果你走近鸟儿,它们都不飞开,而是任由你抚摸它们,那该多好啊!

如果你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里,极其安静、温柔地坐着,很快你便会惊喜地发现有鸟儿来到你的身边,在你的附近飞舞,你可以观察到它们纤巧的爪子、极为强韧美丽的羽毛以及敏捷的动作。但是这样的喜悦需要你具备极大的耐心,你必须心中充满爱,不带有任何恐惧,因为我们的恐惧能够被动物所察觉,一旦它们察觉到,便会升起同样的恐惧而逃离。

你可以试着在树下非常安静地坐着,可是不要只坐几分钟,因为鸟儿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习惯你的存在。你应该每天到这棵树下安静地坐着,渐渐的,你会感觉到身边的每样东西都是活的。你会感受到树木的颜色是那么富有感染力,从它们身上你能体会到生命的强健和不屈服;你会觉得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耀眼的光,看到天空中那只美丽的风筝安然地享受微风的抚慰,看到鸟儿不停地雀跃着,它们会落到你的肩膀上,任由你温柔地抚摸。但是你若想享受这份喜悦,就必须拥有宁静的内在。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压力纷至沓来:考试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职场中的压力,来自恋人的压力,来自父母的压力,来自子女的压力,来自房子、车子与更高级的毕业证书的压力,来自身体的压力……压力众多的都市生活让现代人在忙碌中愈加茫然。

不懂得及时刹车,及时休息,整天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他们从来不曾注意过水面上的阳光,那光芒是多么温柔。太多忙碌的人被日常的例行公事占据,因此他们忘了,也许他们从来就没有认识过这个地球的丰美。

持一颗宁静的心,放慢我们匆忙的步伐,静静地欣赏落日的彩霞,斜挂树梢害羞的新月,以及漫天的星星,这时,我们的心一定不能被问题、烦恼及臆测所占据。只有在我们的心非常安静时,才能真正地观察,然后我们的心才能对美好的事物敏感。

哲学家马卡斯·奥里欧斯说:“人们为自己寻找退避之所——乡间、海边、山上的房子,你们也一定非常希望得到这些房子。殊不知这是一种平凡人的做法,因为无论何时你想退避独处时,其力量掌握在你自己手里。一个人想退到更安静、更能免于困扰的地方,莫过于退入自己的灵魂里面,特别是沉潜在平静无比的思绪里。我敢肯定地说,除了宁静是心里的最好状态外,别无他物。那么,不妨马上退避,重整你自己!”

从察觉到敏感

你看见一片嫩绿的草,每一株都闪闪发光;你看见阳光照在草上面,也照在鸟儿银灰色的翅膀上;你看见脚步轻盈的行者,也听见他们的笑声;你看见邻居家的小狗在嬉戏……所有这些都是你对身边事物的觉察。

觉察始于表面的层次,然后会愈来愈深入。如,你注意到你与身边的人、事之间的关系,注意到自己对别人说话的反应,以及自己的心是怎样一直在评估、判断、比较或责难,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也是察觉的一部分。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事物的觉察往往是达到某一个点就停止了。我们接受了各种声音、景象,但是却忘记觉察自己对它们的反应。我们会说“多么美妙的歌声”、“这景色真美呀”,之后就把它们放在了一边,不去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对事物的反应,那么就会对自己的每一个想法都愈来愈敏感,并且能够观察到自己的思想是如何被已有的经验所局限,而这些都是察觉的一部分。

当一个人深入地参透自己思想的过程时,他就会清楚地了解到任何想法都受到外在状况限制。当他了解了这一点,他的心自然会非常宁静,但这并不表示他的心进入了睡眠状态,相反,他的心会变得灵敏,不再被规范所局限、不再被经验麻痹。这种宁静的灵敏也是觉察的一部分,如果你再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在觉察者与被觉察的事物之间是没有界限的。这时,你如果能够对颜色及形式都有所认识,了解别人说的话以及自己对它的反应;能够对人体贴、有好的品位与礼节,不粗鲁,不在身体上或精神上伤害别人而不自知;看见美丽的事物能够加以欣赏,用心听别人说话而不厌倦,那么你的思想就会变得非常敏锐,这时的察觉就转变成了敏感。

如果一个人能够变得敏感,他就不仅仅只是服从和抵抗,还是对生命的所有活动的觉醒,他会有所了悟,发现不可思议的生命之美。

孤独与空寂

这个世界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形式,这是因为当人们有一点闲暇时间的时候,几乎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去娱乐。

闲暇时我们会阅读一本小说、一本杂志,或是听收音机、看电视,或是和周围的人谈话。

极少有人在闲暇时去野外或山林里漫步,既不唱歌也不说话,只是安静地走着,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以及自己内心的活动。我们很少或几乎不做这种事情,我们总是陷入焦头烂额的忙碌之中,当我们有一点闲暇的时间时,我们就想要一些娱乐,或轻松的,或严肃的,看电影、看书、听广播,这些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我们的分心方式,一种从无聊及例行公事中所采取的逃避方式。

如果我们试着独处,一点分心的事情也不做,那么不一会儿我们就会想逃开,想忘掉真正的自己。这就是我们拥有如此庞大的、职业化的娱乐机构的原因,这种自动化的分心工业,也是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最显著的部分。

你曾经想过“孤独”这个字眼吗?有些人可能对它不太熟悉,但是你对这种感觉其实是十分清楚的。当你外出散步时,什么也不做,不说话、不带书,不一会你就会觉得无聊,如果能稍微探究一下无聊,你就会知道那是因为内心的孤独。我们想逃避内心的孤独,才会和朋友聚在一起、才需要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因为我们内心是孤独的,所以就变成了人生的旁观者,我们只有了解了孤独并且超越它,才能成为参与者。

大部分的人结婚或寻求其他类型的社会关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单独去活。我的意思不是说人一定要单独生活,但是如果你寻找社会关系是因为你希望被爱,或是因为你很无聊,那么你会发现你的人生除了无止境地追求分心之外,再无他物,只有极少数的人超越了面对孤独的巨大恐惧。但是人必须要超越它,只有超越才能发现至宝——空寂。

孤独与空寂两个词,从字面看好像并无多大差异,但事实上孤独与空寂有极大的不同。一些年轻人可能不明白孤独的意思,但是老年人是明白的。孤独是一种完全与外界切断,没有明显理由而突然非常害怕的感觉。如果你的心中感觉什么都无法依赖,没有任何一种分心的方法能解除你这种自我封闭式的空虚,你就明白什么叫恐惧,这就是孤独。而空寂是完全不同的,空寂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只有当你经过孤独,并且明白孤独是什么以后,空寂才会来到。空寂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再依赖任何人的境界,只有在这个时刻,你的心才是完全独立的,也只有这种心智才具有创造力。

所以当孤独的痛苦笼罩我们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面对它、看着它,不要产生任何想逃走的意念,无惧地面对那种袭击过我们多次的空虚感。当它来到时,不去打开电视,或把自己沉溺于工作中,或是随手抓来一本杂志来读,而是无惧地看着它,看进它里面去,完全了解它。如果我们逃走了,就永远也不会了解它,于是它就永远躲在某个角落伺机而动。反之,如果能了解孤独并且超越它,我们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逃避它,于是也就不再有那种追求满足和娱乐的冲动了,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认识了一种不会腐败、也无法毁灭的圆满。

全身心地投入

一颗安静的心蕴涵着无比的能量,而每个人的心都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思想总是在回顾、记忆、累积知识中不断地改变,我们的心如何才能够安静下来呢?有没有能让心从无休止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时时刻刻进行着衡量和比较。这些都是度量的活动,意味着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与人较量。我们在购买的时候,比如选布料、选衣服、选汽车的时候,当然要进行比较;在其他的时候,我们也总是在心中和别人比来比去。如果停止这种较量,我们有没有可能完全独立自觉?不妨试着在日常生活中不去和任何人较量,你会发现其中的旨趣,会感觉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如此一来,能量就会降临到你身上。

你有没有全身心地注意过某样东西?对于眼前这些文字,你是否在认真地读,还是正抱着比较之心在读,把现在正在读的东西和你所掌握的知识相比较?抑或是你正在依据自己的认知、倾向和喜好诠释这些文字?如果是,那你就没有全身心地读,倘若你真的以你的全身、全部神经系统、你的眼、耳、心以及整个生命在阅读,那么你的自我中心感就会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那份注意力了。全身心地投入便是彻底的宁静。

全身心投入是一件最神奇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边界和局限,当然也没有任何特定的方向。此时没有你我之分、没有观者与被观之物之分,二元对立消失了。

如果心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的。从小到大我们受到了太多的制约,让我们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我们总是抱持着某种定义、信仰、知识或方程式,去臆测实相或至乐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目标、一份理想,然后朝这个方向大步迈进。当我们朝着某个特定方向迈进时,空寂感就消失了,我们的心也失去了空间。每当心中充塞着执著、恐惧、控制欲,或是在追求享乐和地位时,空寂感便消失了,这时心被填得满满的,没有任何空间。但是我们的心需要空间,而全身心地觉知或全观,就是没有任何方向感的一种空境。

寻找静谧之心

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难找到一种和平的、鲜活的、明朗的、充满能量、不依赖他人的生活方式,也很难找到一种不但没有恐惧、冲突、悲伤、混乱,而且还充满爱和体贴的生活方式,尽管人类曾经历过多次战争,经历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以及经济危机、金融风暴、政治动荡、种族冲突等种种不幸。这似乎很奇怪,因为很多人都读过许多宗教人士和神学家的书,那些书似乎充满了深邃奥妙的思想观念,让我们以为自己应该是成熟缜密的人,能够应对任何的危机动荡;我们大多数人还读过许多哲学家和著名学者的书,书中告诉我们社会在经济、社会、道德上应该如何组织,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又怎样在这个波澜四起的社会中安然无恙地生存下去。我们听从某些人的话,遵从某个权威,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们一把钥匙以开启生活之美,开启生活之外的某种伟大事物,然而到头来我们并未如愿以偿。为什么会这样?

生活的混乱源自我们的欲望和恐惧。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个、改变那个,拒绝这个、接受那个,模仿、遵循某一权威或观念,背负着书本沉甸甸的重量,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是否可以过一种毫无冲突的完整生活,心灵没有困扰,只有真正的和平。这是因为我们还不明白:平静的生活不是在观念上或思想上没有希望或追求,而是发自潜意识的宁静与和谐。

欲望导致了不宁静的生活。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物质、金钱、地位、声望、快感等各种各样的享受,所以不断地产生野心、追求、快乐、焦虑、恐惧、怨恨等种种情绪。比如,当我们的妻子离开我们,或是我们丢了钱、失业了,买不到房子或车子,受到他人的轻视或侮辱时,我们很难做到淡定从容地接受这一切。因为欲望督促着我们要不断地获得,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我们的心就在这个过程中纠结、抗争、挣扎,所以总是感到恐惧、紧张、焦灼。因此,只要欲望之火还在熊熊燃烧,我们的心智就会受到炽热的烈火由外至内地炙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