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14099800000007

第7章 敏锐的觉察(3)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后,你是不是该克制一下自己“说”的欲望,更多地倾听他人的想法?而如何倾听也是一门艺术。聆听有两种,一种是用耳朵听,另一种是用心听。如果我们能全心全意的调动起所有的感官整体地去听,就不必管耳朵听或不听的问题了。然而我们的聆听之中通常掺杂着动机。那个动机有时候表现得很明显,有时候又很隐秘。我们听别人说话,常常先入为主地认为不可能有太多收获。我们高兴的时候就认真地听,不高兴的时候就敷衍了事;他说的话对我们有利,于是我们就欣然接受接收,他说的话是在贬低我们,那么我们就一概拒绝。在这样心灵受限的情况下去倾听,我们往往难以全面地认识他人,更难以全面地认识世界。只有当我们完全不带着任何目的去倾听,不被任何事物限制,我们的心才会变得无比自由,它会非常敏锐、活泼、轻盈。所以思考一下你究竟为什么听别人说话,以及你究竟在听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事。

聆听大自然亦是如此,我们不能带着选择和评判去听。无论是鸟叫声、蟋蟀声、风声、流水声,还是小草发芽、花儿开放的声音,都各有各的美。我们只要安静地坐着,保持一颗静谧之心,不必刻意集中注意力,我们就能够听到所有的声音。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内心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轻松、愉悦、纯粹的力量涌上心田,使自己进入到一种安静祥和的冥想状态。

如果我们能全心全意地听,那听的本身便是一件最神奇的事,它终究能使我们的心产生惊人的转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

没有选择地觉知

觉知是我们不带任何喜怒哀乐、是非好坏的观察,只有如实地去观照所有的一切。如果我们真的能觉知和注意,就算是一瞬间的觉知也足够发现美了。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无数的人,和他们交谈、讨论、合作、争吵,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在和对方接触?我们是不是常常喜欢或讨厌某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到很赞同或很反感?我们的头脑从不间断地闪过无数个千变万化的念头,还有那些没被我们意识到的思想,一旦我们发现它是可耻的、下流的、龌龊的想法时,我们就会谴责并努力地去压制,使自己摆脱那样的意念。我们是不是这样地去认识身边的一切?认识和觉知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些带有自我选择和判断的认识并不是觉知,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就是没有选择的觉知。

要查看事实就是要有觉知。在这个觉知中,没有选择、没有谴责、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地去观察,让头脑去接受一切,处于宽广的觉知中,只是如实地面对事物的状态。觉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不是分裂和对比的。在接触的过程中不带背景地去观照,不用植物学的眼光去看一朵花时,就会看到花的整体。但是,如果我们的头脑完全采用有关花的植物学的知识,那么我们并不是整体地在看这朵花。如果那种关于花的知识占满了我们头脑的全部领地,那么我们就不是在如实地、整体地看这朵花。在这种敏感的觉知中,没有选择,没有批评,也没有评判。我们对一朵花敏感,我们对它什么也不能做。

觉知意味着毫无选择的敏感性,对我们周围的河流、山川和树木的敏感,对坐在我们身边的人,对我们朋友或爱人的不安敏感。无论我们看到天空划过小鸟的痕迹,还是闻到路边野花的芬芳,都能去感受自然的美丽和自由的心情,从中我们能忘掉所有的烦恼和不快。同时,我们不仅要有外在的觉知,而且也要对心理过程、内在的紧张和冲突有觉知。一旦我们想到自己内在的冲突,我们就会谴责或者辩护。如果觉知之中带着选择性,那么我们就是在阻碍自己的观察和认识。但如果觉知之中没有选择性,那么一切事物都会被揭露出来,包括最深的恐惧、冲动及秘密需求。不认同也不反对地觉知我们的思想和感觉,这样就不会单调乏味和痛苦不堪。

觉知的过程是完整的、狂喜的、喜悦的。我们觉知到每天的生活,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觉知到他人,我们饶有兴趣地静静观察所有的一切,从中我们产生了对所有一切的深深的爱。当我们想了解自己、我们的全部,了解整个存在,每一个感觉和情绪,无论是快乐的还是忧郁的,我们都能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因此,我们就进入了越来越广阔的领域,那里没有压抑和隐藏,而有无限的自由和单纯。

怎样才能够没有选择地觉知?时间和练习都不能帮助我们做到这点。如果我们允许思想和练习,那么我们就不是敏感的。敏感不需要去培养,而仅仅是通过突然的灵感和冲动就能够捕捉得到。它是一瞬间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像春天般的花儿自由地怒放,里面有狂喜、愉悦和单纯。

放下我们自己的身份,抛开我们在社会中各种各样职务上的头衔和姿态,不要去想过去,也不要去保留关于他人的印象。如果我们带着既定的印象去看他者,就无法觉知任何东西了。我们的妻子、朋友、同事,都是长年累积下来的经验累积的记忆,是一片片被选择之后剩下的残缺片段和僵死印象,而并不是活生生的那个人。念头、象征或见解都会阻碍我们观察。要想认识自己,就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知识、象征或印象;这样我们就能在每个当下没有选择地、真实地觉知了。

潜意识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所谓的有意识的头脑里,而从来不注意更深层的无意识的头脑,因而自我常常是受限的。对我来说,并不存在显意识和潜意识两种状态,而只有认识自我的觉知一种行为。

——《重新认识你自己》

当你觉察到自己的限制时,你自然就会明白自己所有层面的意识。

曾经有一个人,找一个著名的算命大师看手相,算命大师预示这个人将穷困一生:他不但事业无成,且将英年早逝。这成了他潜意识中一片无法抹去的阴影。他就在这个阴影之中生活了三十年年,情绪低迷、意志消沉,整天都在恐惧和担忧之中度过,像等待死亡一样。有一天,他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到医院将手掌心的纹路做了一番手术,改成所谓的上上等的手相。从那以后,他的心中想的不再是以前那个令他恐惧的手相,而是这个能让他富裕、长寿的掌纹。他的心终于被打开了,开始变得乐观积极。虽然生活中还是遇到很多挫折,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奋斗,终于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开始获得一点一滴的成功,最终成为当地的一名富人,终老后半生。

类似这种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就是潜意识。它是人固有的一种本能,是人追求满足、享受和幸福的一种动力,更多的时候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许多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用他们大量的实验和著作来探讨潜意识的问题,尤其是在西方世界。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并不认为潜意识是多么复杂高深的事物,它其实和意识一样,都是肤浅的。如果你观察过它,你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潜意识,也不过是种族、文化、宗族以及自己的企图和欲望的残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本是整体的意识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呢?

意念的活动和各种情绪的互动关系,都包含在意识的完整领域里,其中包括所有的目的、欲望、享乐、恐惧、灵感、渴望、期待、哀伤和快乐,但是我们却把它划分为活跃的和潜伏的上、下两种层面。也就是说,白天的思想、感觉和活动是属于表层的,而所谓的潜意识,那个我们不熟悉的部分,则通过某些暗示、直觉和梦境来表述自己。我们大部分的人生只占据着意识的一个小角落,其余的统统被我们称为潜意识,里面充满了恐惧、暴力、残忍、孤独和忧郁,随时都可能爆发。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彻底地觉察意识的完整领域,而只是一部分、一个片段地去看,所以才区分出来二者。

如果我们能觉察整体,能完全清醒地专注于整个意识层面,那么内心就不再有矛盾了。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思想、感觉及行动的整体意识分为两种不同的层面,内心就开始产生冲突了。我们整天只去观察显意识,是否关注过潜意识?恐惧也是如此,我们能看到表面的恐惧,但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内心细微而隐秘的恐惧?我们不能按照弗洛伊德或者荣格的理论去认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本来就只有一个,无论我们害怕什么,什么时候担心,在哪个地方焦虑,恐惧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而已。我们一旦认识恐惧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蒙蔽了心理分析家的潜意识问题,便立刻可以抛诸脑后——因为根本无所谓潜意识的问题。

而一旦我们抛开了潜意识的问题,我们就能够全面地看待意识:意识只有一种存在状态就是知觉,即认识你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