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14099800000006

第6章 敏锐的觉察(2)

然而,通过这种观察得到的印象往往给予了偏离真相甚至错误的提示,阻碍了我们和他人进行真实的接触。因此,我们心中必须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意象,才能接触到真实的生活。而我们一向都透过经验这样的一个中心点来观察和判断事情的,观察者和他的所观之物就分裂为二了。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通常都建立在思想塑造的印象之上,因此我们常常无法看到真正的对方,所以我们的人际关系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在沟通和交际等认识的过程中,只要存在观察者、经验者、思想者的加入,你心中的痛苦、你对自我的执着就会制造一个又一个的隔阂。

对自然界的观察也是如此。当我们看着天上的星星时,是我们这个观察者正在看星星,灿烂的星光在天上汇成星河,我们还把看到的星星联想起来想象成狮子、牧羊、天蝎等星座。我们从未抛开先入为主的印象去看人及事,所以我们也永远无法了解自己与星星之间、我们与丈夫或妻子之间,以及我们与朋友之间的隔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无法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爱的原因,也是我们产生悲伤的原因。

但是当我们明了到悲伤就是这个“我”,观察者本身就是悲伤,我们自己就是悲伤的始作俑者,那时悲伤就会终止。“我”制造了悲伤,感觉到悲伤的也是“我”,所以“我”其实就是悲伤。这就是说,如果我们非要把悲伤当成是被观察者,那么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当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时,就是整合的状态。要整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需要很警觉、很有智慧的意识,这是难以经验的事,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它分离。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归于寂静时,既无自然界,也无观察者,那是一种完全的、彻底的空寂,这空寂就是美。

看的艺术

人必须学会怎么观察,怎么去看,这种艺术只有通过你自己的眼睛才能够欣赏得到。

——《重新认识你自己》

我们的眼睛是不是从来没有停止过观看,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五颜六色的植物,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其间,它们让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可是我们真的把它们看清楚吗,我们真看到它们了吗?正如一位哲学家走进商店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哀声叹气地说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了!”

当我们观看一片树叶的时候,我们怎么看呢?我们显然是用肉眼观看,首先观看到它的颜色,然后也用头脑的经验去看。我们的头脑里面有关于植物学的知识,记录着那棵树以及那片树叶的植物学名称。由此可见,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往往有一套双重的程序在进行:我们用自己的肉眼观看,同时也借助我们的经验和知识,透过我们对那片树叶的意象去观看。

当我们观看我们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我们也是用意象在看对方,这意象是从多年来的交谈、性事、唠叨、误会、吵架等言词得来的记忆建立起来的;我们彼此都已经建立了对方的意象——这是个事实。现在,有关系的只是这两个意象,我们根本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其中有分别存在,因此完全缺乏爱,还充满了冲突和矛盾。只要我们没觉察到这个机制、结构、本质,就永远没办法挣脱它,永远会处在冲突中。关系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我们的反应、偏执、恐惧、沮丧、忧虑、孤独、遗憾、痛苦,还有悲伤。我们还可以看出自己是否有爱,到底什么是爱。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看”,不仅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而只看到事物的局部,甚至还扭曲了观察的心灵。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检查眼前所发生的种种,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建立在理念上的,而理念并不能涵盖整个生活的领域,眼前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罢了,不论我们如何灵巧地把它们凑合在一块儿,不论使用多么专业化和精准化的词汇去描述、解析,它们仍然是存在的一小部分,而我们必须面对的却是生活的整个领域。

之所以我们的视线会如此狭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学会看的艺术,因此不能够全然地观察事物。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心只要还受到扭曲,愤怒、恐惧、悲伤、野心、欲望等的干扰,我们就无法全然地观察事物,世界也就无法被认知。由此我们可得出一个结论:看的艺术也是一门关于自由的艺术。要想看到任何事物的全貌,我们就必须有自由的空间。只有处在自由的状态,才能看到整体。自由包括内心的自由和外界的自由,内心的思想通过外在的行动表现出来,而外在的反应又源于内心的刺激。如果我们懂得如何观察,所有的事都能一目了然,而观察并不需要哲学或老师的指导,只要看就对了。

用同样的方式观察世界的实相,观察外在的世界,包括所有的苦难、贫穷、堕落、粗野、残酷以及那些在科学界、技术界、宗教界里持续进行的骇人事情,还有诈欺、野心勃勃、金钱、权力——观察这一切,不带入我们个人的谴责,不接受,不拒绝,只是观察它,不用言词叙述,不妄想看到美,只是观察。然后在内部持续进行同样的观察,包括我们的思想、野心、贪婪、暴力、粗野、性欲——只要观察就行了,然后我们就会明白,如果我们这样观察,就可以看见我们的贪婪等一切意念的出现和终止。

全心全意地听

倾听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心灵首先应该具有的能力就是倾听的能力。心只有在寂静的时候,不带任何偏见和目的,才能够全心全意地去听。

——《与爱同在》

试着想象这样的场景:每天清晨,天才蒙蒙亮,窗台外面就聚集了一群小鸟,在安装空调的地方叽叽喳喳地唱歌。楼下的空地种着一大片的鸢尾花,绿绿的叶子,开花时节整片整片紫色的花格外美丽,还有一颗柳树,已经长高到能够把枝叶伸到了窗台,所以赢得了这些小鸟们的青睐。一年四季,除了下雨天未见小鸟,几乎每天相同的时间它们就出现,尤其是夏天,歌声更加清脆响亮,还有它们拍动翅膀时羽毛的梭梭声、爪子在空调机上挠动的吱吱声。这般天籁之声,萦绕在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

你想要生活在这样的美妙环境中吗?很难有人会摇头说“不”吧,但同时又觉得这种美妙是可遇而不可求。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地聆听,你就会发现天籁之声一直在你身边。

然而我们已经被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充斥了耳朵和内心,摇滚乐、大街上的汽车和人流的噪声、人与人交谈时的高谈阔论,我们很少有人拥有闲暇的时间静下心来全然地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倾听为什么是最难的?因为我们大都只关注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见解,我们通常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生怕他人不能理解我们的意思,唯恐没有发表看法的机会;而当别人和我们说话,向我们倾诉时,我们却表现得极其不耐烦,一点都不能静下来耐心地听,所以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抱歉,请问刚才你说了什么?”你为什么没能听清别人的意思?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别人话还没说完,你是不是已经在想着怎么接话,甚至刚开始交谈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经想着要怎么去反驳对方的观点?许多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这更说明人们的心灵缺乏倾听的自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