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哈佛哲学课
14098800000029

第29章 幸福有标准吗(3)

接着,亚历山大大帝感慨,世间的权力和荣耀不过是一场空。他刚闭眼,将士们就忙于争权夺利,瓜分他的帝国,没有人想着为他下葬。

他怨恨老师亚里士多德误导了自己。第欧根尼却问他:“难道你的老师没有告诉你命运的眷顾是不可靠的,世俗的荣耀是不可靠的?”

亚历山大愤怒地对第欧根尼说:“他是个骗子!一个金牌骗子!我的一切他都说好,我的行为和我的钱——他把钱也算成一种‘善’,这就意味着他不会为收钱而羞耻。是他的‘智慧’教导我执著于金钱、权力、征服,而让我遗忘了最重要的是‘自由’!”

在对话的结尾,第欧根尼建议亚历山大喝下忘川水,忘记尘世的经历,以减少对比徒增的烦恼。他还告诉亚历山大要小心,因为他生前得罪和伤害过许多人,他们也要来地狱了。

亚历山大在地狱中埋怨是因为受了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才误入地狱的,其实,他的这种抱怨是没有道理的。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所说,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在自己。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而对你身边的人来说,你也是他们的地狱。这个地狱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地狱,是个必经的地狱,冲破地狱,你就得到自由。安于地狱,你也可以生活一辈子。这只是个选择问题。

§§§第三章 幸福,在你一转身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在谈论幸福时这样说:“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总是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中的某一段。与其去问自己是否幸福,毋宁去探求一个更有帮助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更幸福?’”

在我们能够接收到一份礼物之前,无论这礼物是来自朋友还是大自然,我们都必须事先有接受它的意愿;一个盖着盖的水壶是无法装水的,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尝试,水只会从外面流下去,而不会灌满水壶。内在的价值感是一种去接受的态度,一种去接受幸福的态度。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幸

无数的人们都陷入了疯狂追求所谓的事业的痛苦中,法国电影《秋天的花园》以一种貌似中庸态度的视觉奇观调和了短暂的权力斗争与简单的娱乐生活之间的对立。

法国某部门名义上的政府大臣文森特是个有着一双悲伤眼睛的中年男人,他的女朋友米切乐特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漂亮女人。后来,文森特被迫辞职,并加入巴黎街头的抗议运动当中。

文森特的生活变得十分窘迫,米切乐特也因此跟着别的男人跑了。幸运的是,在母亲玛丽的开导下,文森特很乐观地对待这一切,反倒觉得没有政治压力的生活非常有情趣,他可以在窗边弹弹吉他,与老朋友们一起喝喝酒,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娱乐、轻松与友情成了他的避难所,远离政治的生活也可以如此丰富……

其实,是否能够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感到幸福,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取舍。真正的幸福就存在于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这一点。在大多数人看来,人生似乎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其为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

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不幸,正是因为我们一直把自己的生活同他人的生活进行比较。由于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彼此依存的世界,所以这种比较似乎是没有办法被制止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同他人比较的想法,那么不幸的感觉会折磨你一生。

人是有欲望的,在欲望的驱使下,想要停止与他人的比较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我们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基准,通过这个基准来使我们在比较之后不至于感到不幸。

有这样两个女人:幸福的女人和不幸的女人。幸福的女人住着豪宅,开着名车,有着百般疼爱自己的丈夫,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不幸的女人嫁给一个游手好闲的丈夫,而且时常会遭到丈夫的家庭暴力,还要整天为生活劳累奔波,过着过了今天明天就会没着落的生活。如果不幸的女人将自己的境况与幸福的女人作比较,那么,不幸的女人恐怕就要去跳楼了。这时,不幸的女人就要为自己设立一个基准,寻求一种平和、安宁的心态来宽慰自己。

哲学意义上的幸福可以分为两种:追求快乐的幸福和由禁欲带来的幸福。追求快乐的幸福的代表是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此学派的宗旨是寻求一种没有痛苦和恐惧的安宁的精神状态。另一种寻求以禁欲获得幸福的代表是同为古希腊时期的斯多葛学派,他们追求的是不被快乐所动摇的坚定信念,即禁欲的信念。

其实,不论是哪一个学派,他们所寻求的都是心灵上的平和与安宁。所以说,幸福就是心灵不会受到慌乱、不安、悲伤、急躁及愤怒等情绪影响的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这种祥和的心态一般来说会在我们感到快乐之时或是战胜自己的欲望之时能够体会到。

不过,以快乐或者是禁欲为基准的幸福,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只要稍微一点点的快乐就会感到十分幸福,而有的人即便在外人看来相当快乐,可还是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幸福。所以这种相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有幸福的相对性存在,我们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人们从一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有的人出身豪门,有的人出生于贫困潦倒的家庭;有的人天生丽质,有的人先天残疾;有的人天资聪颖,有的人先天呆滞……一切的一切都是偶然决定的,我们无法改变或者抗拒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

可是,人类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有的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接受这种偶然的决定,于是他们会将这种精神上的饥渴转变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从而获得财富以及声望。这表面看起来是好事,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欲望程度的把握。一旦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变得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最后沦为欲望的牺牲品。而当终有一天失去一切的时候,他们才会恍然大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既然人类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偶然”的产物,为了使我们能够接受这种偶然,幸福基准的相对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掌控好自己的欲望,量力而为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是普希金著名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么,你又该如何去面对生活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男主人公和德纳被“生活欺骗”后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加德纳原本有个美满的家庭,有一天,他得到一批骨密度扫描仪的代理权,以为已经寻找到幸福,没想到全部的投入变成了沉重的包袱。他不得不奔走在大街小巷,继续追寻他的幸福。他追丢了鞋子,追丢了老婆,但还是不放弃。

这个绝不放弃的男人搂着熟睡的儿子,坐在地铁站的厕所里,泪流满面。但他还是努力修好了最后那台仪器,“啪”的一声,仪器的灯光照亮了黑暗,光明就在眼前。

他曾穿着破旧的衣服面试,曾穿着一只鞋子办公,但他不放弃,一直牵着儿子的手不停地奔跑,奔跑——直到幸福来敲门!生活就像他手中的那个魔方,在他不停地旋转下终于圆满。在这一过程中支撑他的最大动力除了宝贝儿子外,就是他始终相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影片中,加德纳饱受挫折,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有一天,他停在一辆跑车前面,问车主:“你是怎么做到的?”车主答道:“你只要懂得数字和人际关系就可以了。”他看了看身后高耸的办公楼和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又找到了幸福的路标。加德纳成为投资人后,走在人群里,他说:“这短暂的一刻叫做幸福。”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直接牵连着灵魂,并且都体现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的,唯有幸福和苦难能够唤醒沉睡的灵魂。幸福可以令灵魂产生巨大的愉悦,而这愉悦恰恰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而苦难则令灵魂产生巨大的阵痛,而这阵痛源于生命的根基的撼动,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苦难的价值在于能够把灵魂唤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他的灵魂才会变得丰满起来,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的源泉。

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承受苦难的能力最能表明一个人内在的尊严高贵与否。对于一个遭受失恋的人来说,只要失恋者真心爱恋着那个弃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是,同为失恋者,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有的人将对方视为仇敌,甚至进行打击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这其间就体现了人格上的巨大差异。一个人对痛苦的态度本身铸造着自身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能够始终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那么,这个人的人格就会得到不断提升。

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剥夺与摧毁的。耶稣以尊严的方式承受着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因此,他受到人类世世代代的敬仰。

人生中,无法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我们就必须勇敢地朝前走去。一个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一个没有被苦难压倒的人是无上光荣的。我们需要的是把痛苦当做爱的必然结果而加以接受,使之化为生命的财富。

一个经历过巨大灾难的人就好像一座经历过地震的城市,虽然在废墟上可以建立起新的房屋开始新的生活,但内心深处有一些东西已经永远消失了。这时候,我们需要遗忘,甚至还需要装作已经遗忘。

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都会存在这样的一条暗流,无论你怎样逃避,它们都依然存在,无论你怎样面对,它们都无法浮现到生活的表面上来。当生活中的小挫折此起彼伏争夺意义时,大苦难永远潜藏在找不到意义的沉默深渊里。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生命中的这种无奈,那么,我们看自己、看别人的眼光就会变得宽容得多,也再不会被喧闹、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目标与幸福是一个不等式

相信看过英国电影《土拨鼠日》的人一定会对影片记忆犹新:

男主人公菲尔是一个对生活丧失激情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更不喜欢周围的人,甚至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感。这也导致周围的人对他产生了反感。

在美国传统的土拨鼠日(2月2日)这一天,菲尔去小镇报道土拨鼠的新闻。在此之后却发生了非常神奇的事情,就是每当他早晨醒来,都是相同的一天:永远都是土拨鼠日,而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就像是录像带的反复播放一样,不断发生在菲尔身边。

菲尔在刚开始有些混乱,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无法接受,不过,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菲尔便发现这样的生活大有好处,他可以为所欲为,无须担心明天会受到什么惩罚。第二天清晨还是舒舒服服地躺在自己床上,开始又一个阳光灿烂的土拨鼠日。但是,他发现唯一不能做到的竟然是取得他的同事丽塔的心,虽然他花了非常多的功夫去讨好她,不过最终都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