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14097200000007

第7章 总论(6)

本书坚持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析传统,使用剩余产品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经济制度进行阶级分析。作者认为,“高度关注剩余产品对于政治经济学具有根本的重要性。这种高度关注是政治经济学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剩余产品这个透镜考察社会,使得政治经济学家能够看到经济制度所具有的历史特殊性,并根据生产和控制剩余产品的方式将一个经济制度与另一个经济制度区别开来。我们是如何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本书做出的回答是,它是以一种特殊方式产生和处置剩余产品的经济制度。”借助剩余产品的概念,作者定义了什么是阶级和阶级社会:没有剩余产品控制权的生产者是一个阶级,剩余产品的控制者是另一个阶级。资本主义是一个阶级社会,这个社会中的各种阶级冲突因而成为本书的分析主题。作者概括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三项特征。第一,大多数生产部门生产的是商品;第二,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本品为私人占有;第三,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是从劳动市场上购买的。资本家对剩余产品的控制,是以占有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品即生产资料为主要基础的。

在第二篇即微观经济学中,作者以大量篇幅讨论了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围绕着控制和榨取劳动而展开的阶级冲突。“所有的经济关系都包括竞争和统制这两个要素……当竞争存在于雇主之间或工人之间时,所涉及的关系是‘阶级内部’的关系;相反,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它关系到经济中所谓的统制维度……许多经济学家并没有考虑过雇主——工人的关系与其他经济关系的不同之处。”作者把资本控制劳动的主要形式分为简单控制、技术控制和科层控制。在每一个工作场所和企业里都存在着这些控制形式的不同组合,其目的是要帮助雇主实现降低单位劳动成本的目标。“每一个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必然把一种社会组织和一种生产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因素塑造了雇主和雇员围绕着工资、劳动强度及劳动条件的冲突,同时又为这些冲突所塑造。”

在第三篇宏观经济学里,作者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各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和失业,另一方面群众的大量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作者把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归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阶级性。这一阶级性指的是,在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品是为资本家私人所有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为资本家所拥有,工人完全不拥有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决定资本主义经济未来发展进程的最重要因素——投资——也几乎全部掌控在私人手里。这种阶级性通过影响投资、积累和总供求而造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作者“把通货膨胀问题视为雇主、工人、原料供应商、政府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进行收入分配时出现了无法解决的冲突并由此导致的后果”。指出“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收入水平差异,既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又反映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过程会带来分配不均的后果。增长与分配反过来又取决于调节生产过程的制度和国际交换及投资的模式。”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展望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分析了新的经济制度萌生的可能性,指出:“在即将到来的几十年中,技术的变革,尤其是信息革命,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加速的影响,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将使我们面临人类历史上完全未曾有过的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用新的方式组织经济的新制度可能会出现,它使我们能够利用现代技术以改善人类的福利。”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种种矛盾意味着这一制度是发展生产力的历史的、暂时的形式。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将或迟或早地改变既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作者阐述的这些思想与冷战结束后西方流行的历史终结论是截然对立的。当然,资本主义能否被超越,还和生活在这个制度里的各阶级的政治意愿息息相关。书中写道:“今天全世界有很多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得很好。他们似乎不情愿冒着失去特权地位的风险去实验新的制度结构,这些新制度可能更适于应对信息经济的挑战,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侵犯,以及缩小一国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如果既有的精英集团抵制这样的制度变革,那么,我们历史旅程的下一站或许就是一个被经济的非理性折磨的、被环境危机打击的,以及分裂成日益敌对的‘所有者’和‘一无所有者’的阵营的世界。”

3.提倡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观

本书倡导经济学研究要为变革世界服务。作者鲜明地指出,经济学不仅讨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讨论“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体系,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不能回答的。为此,作者专门讨论了政治经济学里的价值体系,指出“经济学不仅关注事实(是什么),而且关注价值体系(应该是什么)。经济学可以用来阐明价值体系及其在特定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本书所遵循的价值观是很简单的,即一个经济制度应该为社会的所有成员提供过上富裕生活的公平机会,而如果一个经济制度是有效率的、公平的、民主的,这个目标就越容易实现。针对主流经济学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教条,即公平和效率根本上是互相冲突的,因而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要以收入的严重不平等为代价,作者对此表示明确的反对意见,指出并非公平妨碍了效率,经济不平等才是妨碍效率的原因:“经济不平等是阻碍而非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率增长的。不平等经常会滋生一些像罢工这样的冲突……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干脆放弃双赢的机会,因为一片儿蛋糕都得不到比得到不公平的一小片感觉起来要好一些。种族和其他形式的歧视,以及其他方面的机会不平等,使许多人缺乏足够的教育,结果是对整个经济而言浪费了人才。当严重的财富不平等意味着大多数人缺乏独立创业所需的资金时,经济就丧失了管理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因劳动有所获的激励而带来的好处。在这些情况下,不平等阻碍了进步。”

四、简要评述

资本主义被新古典经济学简化为水平的市场竞争关系。本书则对新古典经济学核心假设的批评,增加了垂直的企业内统制维度和时间的变革维度,由此构建试图替代主流经济学的三维经济学框架,为理解资本主义提供了现代视角。

该书一方面强调了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区别,态度鲜明地把自己划归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传统,试图保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另一方面,虽然有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深刻批评,但为了保持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对话能力,兼收并蓄了诸多当代经济学的新进展。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作者声称从竞争、统制与变革三个维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分析,优于正统西方经济学只从一个竞争维度进行的分析。但在实质上很难超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并存在与西方经济学同样的问题。理解资本主义或其他社会形态,其关键仍然在于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扩展性阅读文献

[1]贾根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重大改革的一种尝试——由《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引发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0(09).

[2]孟捷.一本后冷战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教材[J].读书,2010(01).

[3]余斌.拿什么理解资本主义——评《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J].当代财经研究,2011(04).

[4]张衔,庄志晖.另一种经济学:理解资本主义的现代视角——评《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J].教学与研究,2010(09).

[5]Samuel Bowles,Herbert Gintis.Walrasian Economics in Retrospec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