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14097200000006

第6章 总论(5)

塞缪尔·鲍尔斯

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

Understanding Capitalism:Competition,Command,and Change①

①(美)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等著孟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一、作者简介

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1939— )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因为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对新古典经济学核心假设所作的批评,被公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icroeconomics:Behavior,Institutions,and Evolution,2004)、《微观经济理论的疑点和问题》(Notes and Problems in Microeconomic Theory,合著,1980)和《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合著,1976)等。

二、本书精要

《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一书英文初版于1985年。因为坚持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析传统,“迅速成为供入门级政治经济学课程使用的、具有左翼倾向的主要教科书”。本书试图解释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有时其运转不如我们所愿,以及在长期内它如何改变了自身的运行方式,也彻底变革了我们周遭的世界”。但是,虽然在涉及方法论原则时,作者保留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但为了解释市场和竞争在协调经济中的作用,又在一些地方融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理路和概念。

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替代主流经济学的竞争、统制与变革的三维经济学框架,并集中讨论市场中的竞争,企业、政府和国际关系中的统制,以及由技术创新和围绕收入分配的冲突所驱动的、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之永恒特征的变革。本书包括供给与需求、市场竞争、不完全竞争、总需求、通胀、失业等主要经济学论题。着重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非凡活力与物质生产率,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逻辑与局限性,技术变革和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国家内部与国家间的不平等等议题。本书还对新古典经济学教条进行批判性评价,对契约理论加以透彻介绍,并吸收了来自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新近研究。

三、论著内容

1.试图建立三维的经济学理论框架

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特征,作者指出,在最近的500年里,事实上所有传统的生活和谋生方式都遭到破坏并且被改造了。世界和人民受到震动并且被重新塑造了。资本主义带来了许多永久的变化,它不仅影响经济,而且影响政治、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很多其他方面。在分析方法上,作者强调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并把自己划归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传统。“与‘经济学’这一术语相比,我们更喜欢用先前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去描述我们的研究方法,因为除非把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综合到一起来研究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否则一个人无法很好地了解当代社会。另外一种描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就是将之视为跨学科的。”

书中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三维经济学”,即从横向的(竞争)、纵向的(统制)和时间的(变革)这三个维度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复杂关系。与此相区别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只重视分析经济生活里的一维,即竞争和交换,从而“把资本主义简单地看成一个市场体系”。虽然“政治经济学和正统经济学在以下观点上是一致的,即对竞争的分析对于理解整个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竞争是且只是三维经济学的一个维度,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关系:大量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基于自愿的选择和交换关系而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认为竞争所涉及的是一种权利的相对平等,这种平等存在于那些提供选择、从事交换以及与他人竞争的人们之间。”统制是指权利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统制被认为是纵向的因素,因为它们显然涉及人和团体的不平等”,“很多经济关系既包括选择也包括统制,而两者都不是独立运行的。”变革指的是人及其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化。“对变革的强调是使政治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区别的特征之一。”

为了进一步澄清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书中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假设,首当其冲的是自利经济人假设,“虽然行为动机对于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那样的行为至关重要,但经济人却是一个虚构的假定。真实的人是多样而且是多面的,并且他们的价值观、品味、习惯和信仰在相当程度上是他们的出身、所受教育、工作经历以及民族、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产物。”本书第三版中为此新添了一整章内容加以讨论,特别是利用了作者在人类行为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与自利经济人不同,人是合作的物种。“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本性共同作用,使得智人成为我们这样的独具合作性的物种。我们具有合作性这个事实,意味着好人并不总是落在最后。说明好人为什么并不总是落在最后的推导过程表明,新古典经济学家有时候过高地评价了竞争作为进步的源泉的作用。合作也是必要的。”

在经济人假设之外,新古典经济学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假设,即完全契约假设和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契约是两个或多个当事人承诺采取某种行动的约定,不管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契约被认为包含了市场交易中所有必要的因素”。一个契约若是完全契约,那么它的每一条款都严格依照法律,其当事人的交易行为则是契约的自然结果。但是,“当雇主雇佣工人时,这个契约关系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它不会规定受雇者需要承担的具体工作。正因为雇佣契约具有不完全性,才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之一。”规模报酬递增指的是随着追加的单位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具有增加每单位报酬的结果。由于“假定‘规模报酬递增不存在’消除了领先地位的作用,并抹去了一切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个体的以往历史也就不能影响到他们当前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得出的结论就是:经济被看作是一架平滑运行的机器,而非下述情况:人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和谐的,而更多时候是矛盾,甚至杂乱无章的,正如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实际发生的那样。”

2.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传统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本书则以类似的方式把围绕着生产活动的组织而形成的经济制度作为分析对象。经济制度是根据特定的生产关系来定义的:“经济制度是存在于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它把所有社会都赖以为生的劳动过程组织起来,从而使整个社会得以存续。……各种经济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奴隶主和奴隶、封建主和农奴、雇主与雇员、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则确定了经济制度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