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14097200000038

第38章 发展经济学(10)

第11章中接着考察了新生产要素需求者的作用和行为。提出,在供给者提供了新的生产要素以后,传统农民接受新要素的条件是看其是否有利。如果某种维持生活的农作物在使用了新技术后产量有所增加,这种新技术就是有利的。决定有利性的因素是价格和产量。但是由于成本原因,人们很少去寻求新的农业要素。

假使农民获得了新要素,还要学会如何使用。这种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反复的。作者认为,应该把获得有用的知识与技能看作是一种投资。所以他在第12章中分析了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向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和方法。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源泉。因此,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投资不仅应该包括物质资本,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即进行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保健工作等,其中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有效的形式。

此外,作者还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1)历史上不依靠农民的质量而获得的经济增长,大都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如自然禀赋)上实现的,一旦这些物质基础用之殆尽,就需要依靠人力资本的技术来进一步完善物质基础。(2)西欧早期工业化是依靠简单劳动力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所拥有的资本是有限的,而且当时的科技水平还不发达。但在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人民的素质只有跟上物质资本的要求,才能实现现代化。因此,知识和技能必须适合该国的经济条件,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资本也要考虑到该国人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所以,要把更多的资本用在对人力资本进行的投资上。(3)在技术上优越的生产要素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源泉,这就要求必须考虑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新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农民,使农民具有现代的意识、知识、技能和能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初等教育是最有利的,这种教育成本低廉,收益较高。它的收益率大大超过了对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既包括农民及其家庭收入的增加,也包括农民所在的农场收入的增加,更包括社会收益的提高。

四、简要述评

作者在这本书中向传统的轻视农业的理论发起强有力的挑战,对这些理论作了详细而周密的批驳。他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强调了农业本身的改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不仅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而且对发展中国家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传统农业所提出的若干建议,例如,认为传统农业的落后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主张发展中国家要引进新生产要素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等,都比较中肯。总体来说,这本书对发展经济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非常有助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

扩展性阅读文献

[1]杨海.对西奥多·舒尔茨的回顾及其理论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

[2]白永秀,任保平.20位西方经济学家思想述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杨永华.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中国三农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3(9).

[4]陈凡.经济学与改造传统农业[J].中国农垦经济,1999(4).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曾毅)

D.盖尔·约翰逊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①

①[美]D.盖尔·约翰逊(D.Gale Johnson)著林毅夫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一、作者简介

D.盖尔·约翰逊(D.Gale Johnson,1916—2003)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已故国际著名农业经济学家。D.盖尔·约翰逊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政策、农产品的国内和国际贸易、人口和经济发展理论等。他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现在已经为农经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观点。1947年他出版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是期货理论的奠基之作。他于1950年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的“分成地租和资源配置”一文,提出存在土地市场并且可以自由选择佃农时,“分成地租”是一种和固定地租或雇佣劳动同等有效的制度安排。他是国际经济学界研究苏联和中国农业经济问题的权威,总共出版和编辑了22本专著和论文集,并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

二、本书精要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书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从约翰逊发表过的英文论文中挑选出23篇文章翻译而成的。这23篇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经济学,特别是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探讨;二是中国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人口增长、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分析;三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轨问题,其中包括一篇论述苏联解体以来艰难的转轨过程,中国农业改革的成功与苏联解体后形成的绝大多数国家农业改革的失败,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尽管作为一本论文集,本书有一些观点和内容重复的地方,但在关于农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农业引导政策等一般性农业经济问题,以及中国农业中的规模经济、价格政策、劳动力市场、城乡收入差距、养老保障、人口政策等问题的讨论中,应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参照中国农村农业改革的历史进程,提出不少不应忽视的观点。

三、论著内容

1.农业经济学一般问题

这部分包括约翰逊教授的四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农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生活中应该起什么作用,以及在发达国家过去两个世纪中、发展中国家过去半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里,农业对实现人类福利的巨大改进所起的重要作用。

约翰逊教授通过介绍中国改革的成果说明,“通过体制改革、提高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以及取消对个体经济活动的种种束缚,农业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就”。同时,农业改革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旧的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约翰逊教授将中国的改革归结于允许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样农户家庭和乡村基层政府经济活动就摆脱了大部分限制,获得了较多的自由。对于中国农村改革的缺陷,约翰逊教授认为表现为农户家庭没有获得土地的所有权以及政府职能没能很好地转移和分离。土地的所有权问题直接导致了近些年来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一些冲突矛盾的出现。经济发展要有持续高效的农业为基础,农业的高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劳动者收入大致相当;农业资源的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在能够保证劳动力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转移的同时,农业产品的实际价格保持不变或趋于下降;在农村地区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关于社会经济转轨,约翰逊教授提出了产权问题的解决是转轨成功的关键。尽管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取得巨大发展,经济也发展快速,但是由于在转轨过程中留下来的人为的产权模糊化,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绩效相对不明确,人们缺乏积极性。在谈到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约翰逊教授指出:“(1)释放劳动力给非农部门;(2)以不变或者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多的粮食和纤维产品;(3)将农产品剩余出口,作为外汇的重要来源换取国内无法生产的商品和技术服务;(4)将农业产生的积累投资在农村或者城市的非农活动中。”

约翰逊教授强调政府的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东欧转轨经济国家、中国、北欧以及西欧的政府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提出政府在对农业生产和市场决策方面的干预应该减弱,而在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制的制定方面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北欧和西欧的这种变化时,指出推动这种变化的原因,从单边的情况(各国内部)看,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化国家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补贴政策给纳税人带来的负担过于沉重,无法继续持续下去,因此需要改革;从多边的情况(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为了取得工业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那么就必须减少农业保护。

约翰逊教授分析了农业在国民财富中的作用。工业化国家的巨大财富以及人民福利的显著改善中,农民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发生时,指出农业的两大重要进步:一是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劳动力可以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另一个是同时发生的粮食产量的增长,可以养活增长的人口。他描述了农业的发展以及相应条件,指出当前的不少经济增长理论都忽视了政策在影响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三个重要评论:第一,世界上经济增长迅速的时期也是人口增长迅速的时期;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加上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食物开支的比例都大幅度下降;第三,自然资源在工业化国家中已经成为一个不重要的因素。

2.中国农业经济问题

这一部分由16篇论文组成,主要是对中国的“三农”经济问题的分析。

在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分析讨论时,约翰逊教授对农村经济改革进行了着重分析,特别是提到了农村改革的不足:政府在放弃公社的政治和管理职能的同时,几乎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机构来代行这些职能,以致在医疗保健、教育以及其他许多应当由当地政府承担的职能方面,情况都有所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