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4066000000005

第5章 物质生产民俗(4)

第四节 渔业民俗

一、渔业习俗

渝东南酉、秀、石、黔、彭土家族居住的武陵山区,由于山峦密布,孕育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狩猎民俗,又由于溪河纵横,史上有名的五溪中的酉水河和郁江及其支流也孕育了土家族的渔业文化。

由于武陵山区山高谷峡,河流湍急,因此土家族人的捕鱼业不是很发达,但在其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土家族主要的捕鱼工具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叉鱼。叉鱼是一种由远古时期遗传下来的古老的捕鱼方法,比起最早的用手抓鱼,用石头木棍将鱼砸死后再抓有所进步。

渔叉最先是木质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则用铁钩做成。叉二至三股,尖端有倒刺,鱼被刺中后则难以逃脱。渔叉适用于鱼的数量较多且又肥大的情况,与渔叉类似的还有以弓箭射鱼。这些习俗,在现今部分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中仍可时常看见,但人们已经不把它当成得到鱼类的重要方式了,更多的带有一种休闲和玩乐的性质。

二是钓鱼。钓鱼是一种相当普遍而又古老的捕鱼方法。在众多考古发掘中,发现有人类早期用骨制成的渔钩,也有竹制的“竹钩”。在当代,武陵山区土家族既用钓得的鱼作为必要的食品补充,有时还用钓得的鱼进行交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钓鱼也更多地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休闲活动。

三是“放闹”。也称为笼鱼,就是利用竹子编成的渔笼来捕鱼。

渔笼的形式和使用方法不一,土家族常以竹篾编成长方形竹笼,笼口呈漏斗形,在笼口内扎上一些柔软的竹片(倒须)竹笼头大尾小,安放在流水落差较大的地方,笼口朝向水的上游,当鱼和水一起进入笼中时,鱼就不能逃脱。用渔笼捕鱼,还可与拦江结合,把小河拦起来,开一道小口,在开口下安放竹笼,鱼流入笼中,就可被活捉。

四是放排。放排与拦江置笼非常相近,不同的是在所开漏斗形流水口处安放用竹子扎成的竹排,鱼顺流而下,水从竹排缝隙中流走,而鱼则留在了排上。放排多用于夏季,因河水上涨,鱼顺浑水而上,消水时又随流水而下,这个时候放排,收获往往很丰厚。

五是扎壕。即利用篾壕(用竹篾编成,类似于鱼笼)围住水中岩穴,然后放进药水(一般由茶枯、苦葛根或水麻柳叶捣成汁水和石灰等)这是逼鱼进壕的一种办法。也有放敞壕让鱼自然游进的。

有时扎壕捕鱼,也与“拖白”相结合,所谓拖白,就是在绳索上满扎白色浮标,驱赶鱼群进入壕内,以增加捕鱼量。

生活于酉水河上的以捕鱼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渔民,则有专门的捕鱼工具,除常见的渔网外,尚辅以鱼鹰、水獭之类动物。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也注重了鱼的人工养殖,但纯粹以捕鱼为生的人早已消失(李星星先生《曲折的回归——

四川酉水土家文化考察记》有专节介绍酉阳县酉酬区一位李姓渔民的落寞)

土家族人除在河中捕鱼外,还有捞虾的习俗。捞虾一般由妇女进行。捞虾的主要工具是捞斗,也有用竹篾编织的虾壕。虾喜欢生活在水草间,生活在溪河边的土家族人则在水边放上草把,引诱虾群聚集而捞取。由于柏树叶能散发一种特殊香味,虾子喜欢在其中生活,因此草把多用柏树枝扎成。淡水干涸时,虾喜欢向水源游动,只要有一线水源,就可引来很多米虾,这时则在水头上安装虾壕,让虾子自己爬进壕里。

二、渔业文化

由于土家族人居住地多溪河,渔业活动不可避免地成为沿河而居的土家族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长期的渔业活动中,又形成了自己的渔业文化。

1.崇敬“水伏将军。”

集中体现在酉水流域。“伏波庙”最初是为了祭祀蜀汉伏波将军马援的神庙,但是随着历史的辗转变迁和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现状,“伏波庙”变成了“水伏庙”,祭祀对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沿酉水流域多见“水伏庙”,供“水伏将军神”,有些地方又称“水伏三官”,相传水伏将军为司水之神,祭祀它可免水患、覆舟、失火、丰渔。

过去祭祀水伏三官时,要杀猪宰羊,举行隆重典礼。酉阳石坝水伏庙甚至还成了当地六大姓祭祀的宗祠。这种信仰,无疑与土家族人曾习惯在水上生活有关。

2.擂鼓取鱼

生活在武陵山区溪河中鱼类众多,而有一种鱼听见敲梆击鼓声,则会飞出水面。当地渔民依据这一习惯,往往将船停在河中,用力敲击梆鼓,鱼跃起后或落入渔船或被渔人用捞斗渔网捕捞,这即是被当地人称为“人敲鼓,鱼跳舞”的现象。因此酉水河上常闻击鼓之声。对此,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做过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