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4066000000041

第41章 民间艺术(5)

第四节 民间戏曲

在重庆土家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戏曲样式。其中傩戏和茅古斯最具代表性。

一、傩戏

傩,原是我国古代许多民族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起源于巫术活动。在这种仪式上,要跳傩舞,舞者戴面具,手执平戈等兵器,表演驱逐疫鬼的内容。到后来,傩舞增加了娱人的成分,发展成为傩戏,在很多地方流传。重庆地区的土家族,也接受了这种艺术样式。南宋释道隆《大觉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首诗:“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就是讲的南宋时期四川涪陵一带流行戴假面表演的傩戏。说明现今重庆地区在很早就用这种戏曲样式来祭祀、还愿。所以,该地区一直就有“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之说。

傩戏在重庆土家族中常称做“傩坛戏”、“阳戏”。它是一种祭祀仪式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戏中有祭,祭中有戏,祭戏结合,互为补充。傩戏的核心人物是掌坛师,他既是傩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精通各种巫术的法师,还是傩戏的导演和主要演员,一身兼数职,多由年长、艺精、威信高者担任。

傩戏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主要是做法事,外坛主要是唱戏。

内坛有二十四戏,就是以祭祀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如撒帐、开坛。

发牒、正请、点棚、领牲、镇宅等仪式,仪式由掌坛师主持和操作。外坛主要是戏剧表演,演出剧目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比较常演的剧目有:赐福戏《赐福贺戏》、婚娶戏《龙凤配》、送子戏《天仙送子》。

贺寿戏《长声乐》等。另外还有历史演义戏:《李斯搬兵》、《送药酒》。

《关公斩貂婵》、《张飞闯辕门》;传说戏:《盘古开山》、《董永卖身》。

《柳毅传书》、《孟姜女》等。在这些剧目中,有的是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有的已具有生、旦、净、丑等角色的雏形。

在外坛戏中,又分为正朝戏和花朝戏,也称“正戏”和“花戏”。

“正戏”多为宗教活动,是原始祭祀仪式的再现,也是原始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花戏”虽然也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但其中的大量戏剧,已摆脱了祭祀的束缚,成为了既娱神又娱人的戏剧。在“正戏。”

和“花戏”的表演中,必须做到“正戏正演”和“花戏花演”。

“正戏正演”指其唱腔、对白、动作等,必须循规蹈矩,符合一定的程式,不允许表演者有更多的自由发挥。而与此相反,“花戏花演”则需要表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般来讲,花戏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并有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但绝无固定的剧本。只是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先给表演者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而演出效果完全要靠表演者的临场发挥。正是由于花戏的这种不受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常常能演得妙趣横生,让人乐在其中,备受观众欢迎。

傩戏中的许多仪式的主要职能是:请神、送神、治病、解厄。遇到愿主还傩愿,掌坛师等人便穿上戏装,戴上面具,登场表演。在重庆土家族的傩戏中,请神治病解厄的法事较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舡神”、“打太保”、“朝斗”。

“舡神”又叫“清宅”,是主人家遇到意外灾祸等异常情况时,请法师到家中驱鬼消灾纳吉、祈求平安的活动。“打太保”是专为小孩祈求神灵保佑的冲傩活动。“朝斗”是为庆祝家中长辈满十寿辰而请傩坛班表演的活动。这三种祭祀仪式,程式繁杂,内容广泛,但所需时间不固定。祭1日者称做“跳神”,祭3日者叫“打太保”,祭5日者称之“冲大傩”。

土家族傩戏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面具来表演。面具又叫“脸壳”,是根据傩戏传说的神祇或戏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雕刻的,主要用白杨或柳木制作,极为传神。面目造型是根据传说故事进行绘制雕制的。其色彩主要有淡彩和重彩两种。淡彩先在面具上涂上一层赭石或土黄做底色,然后刷几遍桐油。重彩则用各种颜料,也有用油漆或土漆绘制的。每个面具有固定的名称,代表所扮演的角色。如果面具多,能演出的剧目就多,请的人就多,傩坛的声望就高。

土家族傩戏表演的种类面目较多,主要有土地、关羽、周仓、金角将军、先锋小姐、甘生、秦童、歪嘴、判官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如判官,他是专门负责为人们勾还良愿,并惩治恶人的。面具是头戴冠帽,相貌凶恶,嘴吐獠牙,眉似烈焰,体现出其疾恶如仇、铁面无私的性格。在早期的傩戏表演中,表演者都要戴面具,但到了近现代,许多地方演化为涂面化装表演,但在重庆的酉阳等地,还保留着戴面具表演的习惯。

总体来看,傩戏在发展中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是吸收了各个时期戏曲文化的养料,从而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艺术品格。也正是因为傩戏具有这种古老而鲜明的戏剧特征和娱乐功能,从而被当代学者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二、茅古斯

“茅古斯”是土家族语的译音,意思是穿草衣的古人。它是土家族人纪念祖先开荒拓野的一种极其古老的原始戏剧舞蹈。它是在土家族摆手活动中,与摆手舞间隙进行的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表演活动。它既有舞蹈内容,又有戏剧表演性,是舞蹈与戏剧的结合。

所以有的研究者把其归为舞蹈,有的又把它归为戏剧,都有一定道理。

茅古斯这种艺术样式的源起,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土家族先民住在环境恶劣、猛兽猖獗的“梅山”。先民中有一个叫“梅”的女子,她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智慧超群,勇敢而富有冒险精神。她决心为族人找一个适宜生存的地方,于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为全族人找到一个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草鲜美的地方。她还在那里学会了种植农作物、使用和制造工具。3年后她回到“梅山”,带领全族人迁徙到这里。从此,土家族先民结束了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开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然而,突然一天,一只白虎从山上下来,祸害族人。梅带领人们将老虎赶到一个悬崖边,老虎狗急跳墙,扑向众人,此时,她奋不顾身冲向老虎,与老虎一同滚下悬崖同归于尽。当人们在悬崖下找到她的遗体时,发现她赤身裸体躺在草丛中,众人便用茅草放在她身上遮挡。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就用茅古斯等仪式来祭奠她。所以,茅古斯演员在表演时不穿衣服,用茅草、树叶、稻草、麻丝缠于身上,遮挡身体。

茅古斯在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较为流行。茅古斯的演员是一个老茅古斯和数个小茅古斯,老的代表土家族祖先,小的代表子孙。他们身穿茅草、稻草、树叶编织的草衣,头戴草帽并用5根草辫围拢,腹前捆有1条尺余长并用红布包头的草把,象征男根。

茅古斯一般与摆手舞活动间隙进行。表演者先画好妆在草树下候场,在摆手舞进行到一定时候,突然平地一声“吆喝”,老小茅古斯们轰然出场。此时摆手舞者立即停止表演,纷纷让路。而茅古斯扮演者们他们用醉步行进,并且全身不停抖动,摇头抖肩,意为抖跳蚤。

有快抖快摇,有边抖边摇,让所穿草衣发出“悉唆”、“悉唆”的响声。

茅古斯表演中有较完整的情节,也有较为固定的场次和对话。一般每夜表演一场,内容多以反映生产劳动为主,如“打猎”、“挖土”、“钓鱼”、“纺织”、“薅草”、“栽秧”、“种包谷”、“扫堂”等。

所以,从整体来看,茅古斯具有戏剧的雏形,又与舞蹈结合紧密,并且舞姿刚劲雄健、动作粗犷。它常被人们称为是一种原始的戏剧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