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4066000000038

第38章 民间艺术(2)

第一节 民间舞蹈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物质生活较为贫乏的时期,在生活处境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土家族人用一系列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自娱,追求精神的享受和满足。其中,他们的民间舞蹈,就是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体现其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

重庆地区的土家族人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有摆手舞、铜铃舞。

跳丧舞、耍耍舞、鼓舞、打闹歌舞等。

一、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代表性舞蹈。摆手舞土家语为跳“金巴”。

“舍巴日”或“社巴日”,汉语叫“摆手”。在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庆祝喜庆、欢度佳节等活动中,都要跳摆手舞。

摆手舞起源于土家族先民的战争需要。土家族的先民居于古代巴国和楚国的交界地区,每遇战争,常以歌舞鼓舞士气、迷惑敌人。据《华阳国志·巴志》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此时的摆手舞为军前舞,完全出于军事所需——鼓舞本方士气,迷惑敌人。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供军事所需的摆手舞演变成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而随着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建立以后,这种舞蹈逐渐成为群众性的歌舞,主要供土司王和各级土官娱乐。清初“改土归流”以后,摆手舞有供土官作乐转为民间娱乐。

在重庆地区的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土家族人聚居的村寨,都修建有摆手堂,是跳摆手舞的场所。如酉阳后溪长潭的“爵主宫”,秀山宋农的土王庙,就是十分有名的摆手堂。而且,几乎每个村寨都组织有摆手队伍。摆手舞有“大摆手”与“小摆手。”

之分。大摆手舞多至千人万人,用于隆重的祭祀仪式,大约3至5年举行一次;小摆手舞数百数十人,一般在喜庆节日举行,多在正月初三至十五。大摆手比小摆手套数多、内容全、规模大、时间长。届时,摆手堂前遍插龙凤彩旗,土家族男女成群结队,身着民族盛装,举着龙凤大旗,扛起鸟枪和梭镖,吹着牛角、土号、唢呐,点响三眼铳,聚集于摆手堂前。在土老司的指挥下敬神,敬神完毕,随即进行歌舞活动。顿时锣鼓震天,歌声动地,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真是“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歌声鼓杂喃喃语,嗬喂一声嗬也嗬”,好不热闹。

摆手舞的动作,各地不完全一样,但其最基本的共同动作是手与脚顺摆,摆左手出左脚,摆右手出右脚,俗称“同边手”。动作以手的摆动最多,脚随手的变化踏节拍,双膝自然闪动,手一般摆得较低,不超过肩。摆手动作有单摆、双摆、顺摆、反摆、上摆、下摆、回旋摆等。

土家族摆手舞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有表现战争的“马前舞”;有反映土司王生活的“饮宴舞”;有反映生产劳动的各种舞蹈——“打猎舞”、“生产舞”等。在“打猎舞”中,模拟打猎动作:围山赶兔、撵野猪、网山羊等。在“生产舞”中,模仿农业生产中的插秧、踩田、打谷。

晒谷、车谷、薅草、挖土、烧灰积肥、织布等动作。

虽然,摆手舞起源于战争的需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摆手舞已是出于各种需要而存在了。首先,最主要的是出于土家族人祭祀的需要。土家族人过去普遍信仰土王,各村寨都设有“土王庙”,这也是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的场所。在节日期间,各村寨的土家族人都要在此跳摆手舞来祭祀土司。“土司祠,阖县皆有,以祀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岁正旦后,元宵前,土司后裔或土民鸣锣击鼓,舞长歌,名曰摆手。”除此之外,土家族人还奉白虎为祖先,崇尚“白虎神”,在许多地方修建庙宇,来祭祀白虎。据《后汉书》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记述了祭祀白虎的源起。后来,这些用来祭祀白虎的庙宇,逐渐演变为摆手堂,土家族人把白虎与土司王当做祖先一起祭祀。其次,摆手舞还能满足土家族人交际的需要。因为土家族人居住的地方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十分封闭,村寨之间的交往极不方便,而摆手舞作为一种祭祀仪式,特别是“大摆手舞”,不仅能将各村寨的土家族人聚集在一起,而且还将汉族人、苗族人等吸引进来,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满足了人们的交际需要。再次,摆手舞作为一种舞蹈形式,是会具有其基本功能的——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因为土家族人居住环境的闭塞和劳动的繁重,他们很少有其他的集体娱乐方式。摆手舞,能使他们摆脱繁重劳动的苦闷,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同时,摆手舞还以其特有的动作的协调、节奏的明快、歌声的美妙,给人带来无尽的美感和享受。土家族人在劳动过后,欢欣鼓舞地用舞蹈来庆贺自己的劳动成果,很自然地用舞蹈来再现劳动过程。这种以舞为乐的自娱方式,使劳动者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得到放松和快乐。同时,摆手舞动作粗犷、节奏感强,姿势流畅自如,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与动作相伴的歌唱和锣鼓伴奏,自然流畅,变化多端,给人听觉上的审美享受。所以,摆手舞在让土家族人自娱时,又达到了娱人的效果。

重庆地区的土家族人生活在复杂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在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长年艰苦的岁月磨炼了他们的意志,铸就了他们许多优秀的品质:粗犷、豪放、乐观、淳朴、刚毅、大方。而集体跳摆手舞,既是重庆土家族人情感宣泄的方式,又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更体现了他们热情乐观、想象力丰富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铜铃舞

铜铃舞又叫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人祭祀的一种舞蹈。据《永顺县志·风俗志》记载:“土人喜渔猎,信鬼巫,病则无医,唯椎牛羊,巫师击鼓摇铃、卜竹以祀鬼。”其中的“击鼓摇铃”,就是八宝铜铃舞。

关于铜铃舞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很早以前,土家族先民有4兄弟,4人有8个孩子,一天孩子们上山割麦遇难,后世人为祭祀他们,做了8个铜铃,念咒起舞以示纪念。另一说是,八宝铜铃象征土老司的一匹宝马,故在八宝铜铃上要雕1个马头,马头颈部系着五色彩带,象征马的鬃毛,而土老司摇铃起舞时,常出现一些喂马、逗马、跨马和下马的动作。土家族人跳铜铃舞,是在土老司的指挥下进行的。土老司手持八宝铜铃,边唱边舞,其他人跟着起舞。舞蹈动作有坐堂(坐舞)和立堂(立舞)两种。立舞一般是摇铃1次,进3步,退3步,然后转体,循环反复,腰膝头随步伐摇动。铜铃舞的舞姿有的轻松自如,有的雄健有力,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而其舞姿中很多动作与马有关,如饲马、洗马、逗马、跨马、遛马、奔马、勒马、下马等,所以土家族人又把这种舞叫做“马舞”。

三、跳丧舞

跳丧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上的舞蹈,土家族先民在隋唐时就有跳此舞的习俗。据《夔府图经》记载:“巴人尚武,击鼓跳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土家族山寨里,凡是老人正常死亡一定跳丧,死者年岁越高,跳丧者越多,不仅其亲属前往吊唁,而且邻里乡人也踊跃参加。正如民谚所说:“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无论谁家老人死去,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鼓声大作,鞭炮阵阵,相邻村寨齐来奔丧。真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跳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鼓。

锣、大钹、小钹、唢呐等,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轻歌曼舞。形式有“坐丧歌”,即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3人边跳边唱;有“靠丧鼓”,即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另两人边跳边唱;有“转丧鼓”,即4人围棺转圈,边跳边唱。曲调有“撒儿嗬”、“叫歌”、“摇丧”。

“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曲牌。歌词以纪念死者,安慰生者为主。据道光年间《长阳县志》卷三载,土家族人的先人逝世,“临葬夜,众客群挤丧次,一人擂大鼓,更互相唱,各曰打丧鼓,歌词大都是吊亡灵,慰死者。”

跳丧舞的动作有“四大步”、“滚身子”、“倒杈子”、“跑场子”等类,互相穿插,反复变化。“脚下踩着升子底,手上挽着链子扣”,是跳丧舞的基本特点。跳丧舞的基本动作姿态是哈腰、屈膝、八字步。

摆胯、绕手,以膝部松弛、含胸、下沉、出胯、多颤为主要特点。舞姿或古朴、或刚健、或诙谐、或粗犷、或柔美。动作流畅,队形变化丰富。

跳丧舞是土家族人办丧事时的娱乐活动,他们“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体现了土家族人乐观豁达的生死观。

四、耍耍舞

耍耍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秦朝时,一对土家族兄妹名叫“耍哥”、“耍妹”,他们的父亲覃先被抓去修长城,长久未回。兄妹俩非常思念父亲,决心去找他。途中,他们投宿一破庙,夜晚梦见一仙翁教授他们歌舞。他们记住了这种歌舞,沿途卖此艺求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长城,但是,父亲已不在人世,他们只见到父亲的尸骸。他们回到家乡,将学到的舞蹈教与乡人。他们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们,就将此种舞蹈叫“耍耍舞”。

耍耍舞是边歌边舞,一般不用更多的道具布景,跳舞时多是一男一女两人出场,每人手拿小扇或手帕,踩大小步伐,两手在身边摆动。与此同时,身体随着手脚向两边摆动。从动作特点来看,男的动作幅度大,显得粗犷豪放,女的动作幅度小,显得柔和舒展。

五、鼓舞

鼓舞是因为以一面大鼓为乐器,以鼓声来指挥舞蹈动作而得名。在土家族人节假日聚会的时候,院坝或舞台正中摆一木架,上面放置一牛皮大鼓。一人或男女二人击鼓,而其余众人随着鼓声起舞。男子击鼓较重,鼓声响亮,节奏明快激烈,表现威武雄壮的气势和激昂的精神;女子击鼓较轻,鼓声轻柔,节奏舒缓平和,表现细腻淳朴的感情。在这快慢、缓急、轻重、长短变化多端的鼓声中,舞者合着鼓声的节奏跳舞。

鼓舞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的地方不是很广,主要在以前的川鄂边境一带。在现今的重庆酉阳、彭水等地,还有跳鼓舞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