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4066000000025

第25章 人生礼仪(2)

第二节 成年民俗

一、成人礼俗

出生之日,是每一个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现实世界的头一天,也是人生最重大的纪念日。从“三朝”到“满月”,到“周岁”,这是人生的头一岁里所要庆贺的3个日子,这是小生命成长的起步阶段,也便完成了生命的“时—日—月—年”的最先积累,所以这“周岁”的纪念又是特别受重视的。自此以后,便年年“过生日”了。

小孩过生日,大人一般是煮一个鸡蛋给小孩吃,其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土家族人认为鸡蛋有很强的生殖力,吃蛋后小孩能茁壮成长;第二,鸡蛋可以在地上滚动,小孩吃蛋,包含有以后“遇事一滚就过去了”的意思,表示吉祥。

成年礼是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古代,成年礼统称为“冠礼”。冠礼为礼之始,不可不恭敬行之。男子20岁时加冠,加冠后表示该男子由童子长大为成人。他要将梳着的辫子拢向头顶,结成发髻,戴上纶巾。女子15岁加笄,表明该女子进入青春期了,此后,它要解开头上的童式发辫,梳洗后盘在头顶上,束髻插簪。

成年礼的意义在于:第一,通过一定的礼仪程序,让人体验从儿童到成年的巨大变化。儿童时代,可以玩耍、可以撒娇,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而一旦成人,就开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第二,让人从家庭走向社会。就像依偎在母亲怀抱中的小鸟一样最终离开母亲飞向天空一样,成年后的土家族人走向社会,开始自己新的人生历程。

成人礼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表现。傣族、壮族、基诺族、佤族、黎族、彝族等族系都有文身习俗。

土家族的成人礼表现为:“冠礼”与“婚礼”一起举行,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婚期到后,男、女双方即举行非常隆重的冠礼和婚礼,新娘则要按出嫁礼仪进行哭嫁。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冠婚礼并行和礼仪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双陪”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都有这种习俗,并且至今遗风犹存。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成家立业了。

二、寿诞礼俗

按照传统,只有老者才有称“寿”的资格,老者,寿也。因此,进入老年期以前的诞生日一般称“过生日”,只有进入老年期以后,称为“做寿”,这才算名正言顺。

寿诞是为庆祝生日举行的人生礼仪,取其延年益寿之义。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族人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有的地方(如黔江)要60岁以上才称“做寿”。民间有提前一年做寿的习惯,叫“做九不做十”。

一般来说,土家族人对50岁以后的“庆寿”比较重视,因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平均寿命较短,俗称“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但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民间有“尊亲在不敢言老”的说法。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身份较高或富人家做寿要布置寿堂,正厅悬挂寿字或上寿画轴、寿屏,两边楹联一般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做寿之日,凡女婿、甥婿、侄婿等小辈都要备礼祝寿。礼品有寿桃(用米粉、面粉做成桃形)寿面、寿糕等。亲友同仁也常送礼祝寿。

祝寿礼仪谓之“拜寿”,其程序是点上寿烛、寿香,燃放鞭炮,并由后辈向“寿星”依次叩首。祝寿要唱《祝寿酒歌》:“(儿)劝上双亲一杯酒,寿延高上九十九;再等来年满百岁,去来吃上寿延酒。既是东海长流水,也是天上古老松。女)为儿上前双膝跪,手提银壶把酒斟;爹爹临杯巡,劝上双亲二杯酒;寿延高上九十九,再等来年满百岁,寿满乾坤福满门。媳)奴家上前双膝跪,拜上爹爹寿延长。跪在席前把酒斟,劝上双亲连杯巡。劝上双亲三杯酒,寿延高上九十九;要学唐朝程咬金,要学忠臣曹国舅。”中午吃寿面、生日酒。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祝寿的方式多样,小辈以送生日蛋糕、生日贺卡、鲜花或其他礼品祝贺,也有为其去电台、电视台点播歌曲。

送上祝词,或包卡拉OK厅、舞厅和电影等文艺活动来庆贺。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革,当下的成年生日活动虽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的习俗还是根植在土家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生命文化意识中,其中又以人的寿诞纪念日更为明显,其传统的文化色彩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