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4066000000021

第21章 社会群落民俗(4)

第四节 行帮民俗

行帮,是一种民间组织。就狭义而言,民间组织是指人们由于信仰、特长、兴趣、爱好和某种需要而结成的有组织的群体。它是跟与官方的政治组织、行政组织相对而言的。其最初形态为家庭组织和村落组织。它在家庭和村落发展中自然形成,是民间固有的、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形式。由于它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自发的产物,所以其最大的特点是所有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划分的人,都可以是家庭或村落组织的成员。民间组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组织,一是职业组织。职业组织用通俗的说法就叫“行帮”。

行帮的形成和人类社会最初的职业分工有关。不同职业的人们,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为了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使自己的行业立足于社会,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技术得到传承而自愿结合起来。它具有自发性、临时性、地域性、民族性、专业性等特点。

行帮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强的民间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讲,行帮多数都是由同行业的人组成,它对本行业技术的交流与传承起着保证作用,同时极力保护本行业的经济利益、使其得以发展,对繁荣和发展农村、城镇经济有着促进作用;从消极方面讲,行帮有很大的保守性。有的甚至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我们从民俗学的角度去研究行帮,根本目的在于了解人们在以往和现在的各种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他们有什么矛盾,又是怎样通过行帮加以协调的。同时,也是为更全面了解人以往和现在的社会内部结构,同时也有助于保存和继承传统文化。

行帮产生于隋、唐时期,按行业崇奉的始祖命名,其目的是为谋求同行业发达昌盛和不受外人欺侮。帮中置“帮首”,行有“行头”。

每个行帮都有行规帮约。每年由帮首定期办会焚献、议事、聚餐。会内纠纷由行会自行解决。行会有行规、行话。清末民初,集资祭祀活动比较隆重,具有一定的互助性质。1949年后,这些行会自行解体。

重庆作为清代四川最大的商业城市,随着四川商业贸易的繁荣,各行各业的行会组织日渐兴旺,并形成了各自的行业特色。重庆地区的行会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手工业者组织的手工业行会;二是商人组织的商人行会;三是自产自销,介于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混合型行会,我们统称之为行帮。重庆土家族地区的行帮。

如重庆土家族地区的船帮。清末明初,在打鱼船、放木排的基础上,从一船一户发展成几户一船或几船一队,形成“船帮(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后,相继在秀山西门、妙泉、石堤、宋农。

洪安、峨溶等地建有6个码头。其中西门、妙泉、石堤、宋农、洪安5个码头,建有秀山船业同业公湖二,共有船员160多人,由帮主主持该会或码头的全部事务。西门码头的黄中元、田子霖,宋农码头的熊震烈,先后任过理事并被派驻常德码头,总揽秀山船运业务。这些人大多与政府和各地大财团有联系,实权为封建势力把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