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4066000000014

第14章 物质消费民俗(1)

第一节 服饰民俗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伴随着生产水平、经济基础、物质文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而同步发展。”

土家族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反映了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

一、服饰发展历史

土家族的服饰发展历史,也反映了土家族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状况。从土家族古老的歌舞《毛古斯》及《摆手舞》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远古时代,土家族先民是穿树叶、草根、兽皮等东西,没有纺纱织布等方面的技术。在那个时候,土家族的服饰尚处于原始的萌芽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取得了进步,他们开始有了纺织技术。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布”。

《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即巴子国)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纻……皆纳贡之。”《后汉书·南蛮传》载:“至秦惠王并巴中,以巴人氏为蛮夷君长……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许慎《说文》称:“幏,南郡蛮夷布也。”“南蛮赋也。”可见,“幏”即布,为蛮布,即蛮夷所输官以代税之布之称。《后汉书·南蛮传》还记载有土家族地区最早的一支先民“五溪蛮”的服饰形态“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服”。

五代开平年间,江西汉人头领彭王咸归楚,被封为溪州刺史。

他率领的所部及工匠千余人进入土家族聚居地区,从而开始出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的气象。尽管《华阳国志·巴志》说涪陵“少蚕桑”,但唐代黔州的贡赋中就有了苎布、竹布等。到了宋代,黔州的土产就有了蓖麻布、竹布、苎布、土布等。后由于受汉族先进技术的影响,土家族织锦工艺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被列为向朝廷纳贡之物,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土锦”、“宝布”。

明清以来,土家族人的服饰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在秀山、酉阳。

黔江等地,由于不种植棉花,土家族人的纺织以麻为主要原料。“石柱,邑梅,人织斑布为衣,平茶野麻辑布。”明代土司志《宣尉司志》有相关记载:“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服色,重农桑,男女合作。”也就是说,土家族服饰没有男女的区别,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土锦”,将短用布改为围裙,将披风改为衣裙。男女均穿斑花衣(琵琶襟)和八幅罗裙。八幅罗裙由8幅不同颜色的布料缝制而成,长达1米,甚至可以垂到地上。“从饰物上看,喜垂耳圈,多至十,亦有项圈、手圈、足圈,有的用猪鬣以簪花,纷披垂两脊间。”当时的服饰,不仅仅是为了穿在身上遮蔽身体,也具有审美的功能,体现出来的是土家族人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地区的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土家族人利用自己种植的棉花、苎麻来纺纱织布,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也有产品出售,“家织斑布,散卖诸落,以为恒业”。受中原传统文化伦理观念的影响,官方以服饰宜分男女为由,下令禁止男性穿花衣服,要求男女服饰分开。“改土归流”后的最大革新是裙子改为裤子,男女之间的服饰悬殊越来越大,从而使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形式得以改变。男人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包成人字路,穿对襟短上衣;女性头包青丝帕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穿右襟短上衣,以裤子取代裙子。女性服装多嵌阑干、绣花边,男性服装没有花边,并逐渐演变为满襟长衫。男女都喜欢包青布或者白布帕,穿青色布面、白色底子的圆口鞋,只是女鞋绣有花卉。

民国时期,土家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变化。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川东南边区酉秀黔彭石五县垦殖报告书》载:“人民衣服,色重青蓝布料,其形式与内地无异,女衫长不过膝,男衫则夏短冬长。”

另,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石柱督察外记》载:“农妇装束,迥异城市,耳挂大环,头束白帕,髻重而加锡饰,长袖短裤,缠足之习似去未去。”除少数外出求学、思想激进的年轻人之外,人们基本保持以前的服饰习惯,男女服饰均为满襟款式,加以土家族花边,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族人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的服饰逐渐与汉人一致。只有少数老年人或者偏远地区的人,还保留了古老的服饰。人们只有在节日或者一些重要的活动中,才穿对襟、短襟、长衫等土家族传统服装。在20世纪50-70年代,人们多穿列宁服、青年服、学生服等,布料多为青布、蓝布、花布等;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土家族地区人们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各种新潮服饰开始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中国服饰与西洋服饰多元并存的格局。

二、服饰款式

土家族服饰多以自织土布为衣料,青蓝两种颜色较常见。“改土归流”前,“男女普遍垂髻,头裹青或白色刺花头帕,耳饰金银大耳环。上穿圆领对襟大袖短衣,袖口襟边用色布或绸缎镶边。男子胸前还钉有两条飘带,下着八幅罗裙。男裙稍短不过膝,女裙宽大、较长,外面还多百围裙。”男女都喜包青色或白色头帕,四季不离。

“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的服饰在款式上出现了变化。

1.头饰

农村无论男女,老、中、青年都喜欢头上包布帕或者丝帕,俗称“帕子”。布帕或丝帕长度为1米、1.67米、2.3米、3米不等,颜色因人而异。由于白色易脏,普通人多包蓝布或者青布帕,有钱人家或者条件好一点的包丝帕。平时不封顶,包成人字形状。男子比女性包的“帕子”要长。成年男子一般头包青布或白布长帕,长2.3-3米,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不包人字路。

丝帕薄如蝉翼,一般长3-4米,最长的达七八米。“帕子”是土家族妇女的终生陪伴之物,死后一定要用帕缠头入葬。

小孩的帽子则四季不同,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或“蛤蟆帽”,冬季戴“狗头帽”、“斑鸠帽”或“风帽”。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

“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

“十八罗汉”等图案,两侧或尾部吊有银质响铃。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蓄发并且不再戴帽子了。

2.发型

男孩小时候多在脑门上留一块长方形的“命鞑儿”,又叫“锅巴铲”;有的地方,男子多为光头。女孩多留满发,扎小辫子;大姑娘则扎长辫子,有单有双;结婚时将头发挽成发髻,置于脑后,插上金、银簪子,外面用青色发网网住,名为“牛屎疤儿”。姑娘和已婚妇女在头饰打扮上有区别,姑娘留长辫子,用彩色头绳捆扎。已婚妇女挽发髻,多别银簪子,簪子的形状有芭蕉扇、莲蓬等。

3.上衣

(1)男子。男子不再穿八幅罗裙,并且不再允许编发、椎鬓、椎髻。

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和对襟衣。

衣服因老年、壮年和青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老人多穿满襟衣,短领,捆腰带;青壮年多穿对襟衣,缀布排扣,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青年人多穿对襟衣,正中安5至7对布扣。

春秋两季穿蓝色对襟短衣,夏天多穿白色对襟短衣(有的夏天也穿白布背心或短褂)冬天则穿蓝布长衫、内穿短棉袄或者长棉袍。富贵人家夏天穿绸衫,冬天穿皮袄。

因受外来思想的影响,土家族也有少数穿长衫的。长衫一般用青布或者蓝布制作,也有用丝绸制作的,颜色一般为青色或蓝色。

(2)女性。妇女的服饰比较讲究,也有老、壮、青的年龄之别。衣服右边开襟,布扣、短袖,衣服的袖口、领口较大,前襟、下摆、袖口饰彩色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

女性上衣分为外托肩、银钩和三股筋三种样式。外托肩圆领。

滚边,向右边开襟,袖口和下摆各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

银钩为矮领,在袖口和下摆外有一道宽青边,沿边镶有色彩鲜明的3条五色梅花花边,胸襟前用彩色线钩上花纹、图案。三股筋则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3条细边。后来,富贵人家的女性多穿长旗袍,但旗袍的下摆、袖口均要缀以有土家族特色的花边,名叫“阑干儿”。也有的女衣特别长,像长袍一样,无领或浅领,名为“二马裾”。

新娘喜穿“露水裙”。这种衣长而大,背后绣有一面钵,胸前绣有一面明镜,下摆绣着大小相间的珍珠。民间传说,土家族姑娘出嫁那天穿上露水裙,可以镇邪驱鬼,日后吉祥如意。

一般女性都围绣花围腰(围裙)用银圈穿彩色带子拴挂。围腰上绣有各种图案,如“喜鹊闹梅”、“野鹿含花”、“活鹰闪翅”、“鱼跃龙门”等,既实用又好看。传说土家族妇女围上围腰后,就会专注于家务,勤劳朴实,对丈夫忠贞不二。这实际反映了过去土家族人的夫权思想。

4.佩戴

土家族男子普遍随身佩戴刀、斧或者箭弩。这种特殊的佩戴大致有几个原因:一是土家族地处山区,野兽出没各地,随身佩戴刀。

斧或者箭弩,可以起到防身的作用。二是土家族地区当时的开化程度不高,打架斗殴时有发生,随身佩戴刀、斧或者箭弩可用做打斗的利器。三是土家族地区灌木、草丛较多,随身佩戴的刀、斧或者箭弩也是他们劳动或者打猎的工具。

土家族闺女普遍用红头绳扎一根长辫子,自幼穿耳戴圆圈式的大耳坠。土家族妇女习惯于头梳“盘龙髻”,在头上戴大小不同的银质花枝,在耳上吊的金、银耳环有“瓜子”、“灯笼”和“单环”、“双环。”

等形状。手戴银质或玉石手镯和“一颗印”、“三镶戒”、“单股子”等金、银戒指,胸前向右开襟处挂的“扣花”上系有银链、银牌、银铃、银牙签、银珠子、银剑、银刀、银锁等一大串,行走时发出叮当声,别具风格。银牙签男女都可佩带,按富有程度的不同分为一排、两排、三排等,上面刻有各种人物、花卉图案,做工非常精美。

小孩手腕上不论男女都要戴银圈,银圈上吊有空心的银锤和银铃。小孩颈部一般戴项圈,胸前吊百家锁。

5.下装

(1)男子。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裤子不分老青壮,皆大脚大腰,一般为青布、蓝布做裤腿,缝上白布裤腰,穿时在前面打褶子,称之为“筒筒裤”。穿长衫时,腰上另外扎腰带。未婚青年男子多将白裤腰露出来,以便把情人所送的腰带的耍穗及荷包吊在外面向人们展示。

(2)女性。由于南方气候比较温和,穿裙子比较方便美观,因此南方民族多穿裙而北方民族多穿袍。筒裙,像水桶一样,长到脚背,多用天蓝色,每条裙子8幅,合缝处镶黄色小花条。前后为2片,各4幅,烫成褶皱,裙脚镶黄、蓝色小花条。而百褶裙则大而长,多用红绸缎,裙脚镶带黄花的青布宽边。“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人将裙子改成裤子,裤短而大,用青、蓝布,加白裤腰,裤脚蓝底加青边或青底加蓝边,贴二三条宽度不同的花梅条。

6.鞋

土家族人的鞋子多为青面白底圆口鞋,冬天缠青、蓝布裹脚或穿白布袜子,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家机布”。

男性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劳动者不穿袜子,冬天只缠一副青。

蓝布裹脚,老人在冬天喜穿一双白布袜子。做鞋前,要按穿者脚型的长短、大小、肥瘦、脚背的高低、趾形排列的特点等取“鞋样”。鞋底为旧布(碱水煮后冲洗发白)加笋壳叠成,再用麻绳密密扎紧。在前脚掌和后脚跟部扎密针,中部扎稀针,有斗套、木瓜心、回纹、菱形、万字纹、五梅花等各种图案,十分讲究。这种鞋子穿起来不仅舒适合脚,而且鞋面和鞋边不起皱纹,十分美观。还有鞋垫,也用彩线绣成各种花纹图案,为精美的艺术品。

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这种鞋垫的制作,先用面粉糊布壳晾干,再用纸剪出鞋垫式样,画上格子后,以青、蓝、白、红、绿、黄。

紫等多色线,手工纳出花纹或字的图案。

小孩的鞋子多绣有花草,做工也非常精美。有“猪嘴巴鞋”、“虎头鞋”等。民间认为,小孩穿上以后,一是好喂养,二是可以避邪。

三、审美价值

1.实用

过去土家族男女不穿袜,时兴打绑腿,尤其是男子将裤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族兵的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则是农事需要。所以,外人说土家族人穿了一身的“讲究”。

2.吉祥

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一针针一线线都凝结着她们的思念之情。这种鞋垫的制作,先以面粉糊布壳晾干,再剪出鞋垫式样,画上格子,以青、蓝、红、黄等线,手工纳出花纹等图案。绣上鸳鸯、蝴蝶等,表示幸福吉祥;绣上鱼虫花草等,表示永结同心。

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衲衣,即从100户人家讨100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

3.美感

土家族人喜欢在衣服边、头巾上镶五彩刺绣,质朴与华美搭配,十分别致。男穿对襟衣,双排7至11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鞋,鞋口滚书边挑“狗牙齿”,鞋面多用青、兰。

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老虎。其花纹图案全为手工刺绣。绣工精细,色彩鲜明,有浓厚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