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14065200000064

第64章 以拒领诺贝尔文学奖换取苏联国籍的人——帕斯捷尔纳克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是俄罗斯著名诗人、小说家、翻译家,1890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上层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他从小喜欢音乐。但他最终学习的是哲学。音乐艺术方面的禀赋、哲理性的思辨能力都为他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诗集《生活—我们的姐妹》(1922年)和《主题与演变》(1923年)使他在十月革命后的诗坛上名声显赫。他与马雅可夫斯基等共同组成了未来主义诗派“先锋派”。该诗派的创作强调诗人内心对生、死、美、爱情、艺术等观念的感受,充满主观臆想和唯美主义色彩,这与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极不相容,再加上他的非政治倾向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相对立,帕斯捷尔纳克在20年代末遭到了苏联文艺界的批判。接着他就成了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清洗运动的对象。获释后,他把精力放到了翻译上。他译过莎士比亚、雨果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莎士比亚14行诗成为最优秀的俄语译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帕斯捷尔纳克仍按个人的意愿进行创作。

自1948年起他用8年的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小说描写普通知识分子在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所经受的磨难。苏联国内的杂志拒绝发表该小说,帕斯捷尔纳克出于无奈,将手稿寄到国外,作品在国外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掀起一股“日瓦戈热”。1958年,瑞典文学院“为表彰他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将该年度文学奖授予他。此事激怒了苏联当局,于是苏联作协、翻译协会很快开除了帕斯捷尔纳克。为了不使政府采取进一步的极端政策,如取消国籍,作家只好决定以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办法来换取苏联公民权。1960年,帕斯捷尔纳克因精神忧郁而病逝于莫斯科。

26年后,全苏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为帕斯捷尔纳克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那份国际奖金由其儿子凡尔纳于1989年出去领取。1990年,为纪念帕斯捷尔纳克诞辰100周年,莫斯科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国际性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