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14065200000125

第125章 普京为什么能赢得俄罗斯人的支持?

1999年12月31日,68岁的叶利钦作出了震惊俄罗斯乃至整个世界的举动,宣布辞职并把总统职位传给总理普京。仅仅4个月前,叶利钦把普京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情报机构官员提拔为总理。当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总统大权时,只有47岁。他1975年列宁格勒大学毕业后在克格勃任职。1994年普京担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1997年调往莫斯科,第二年升任联邦安全局局长。1999年,他3月份当上国家安全会议秘书,8月份就出任总理。

普京接任俄总统之后,立即引起世界注目,国际舆论纷纷分析评述他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治国方略,并把他同叶利钦进行比较。普京注意叶利钦时代政策的延续性,但在很多方面也作了重大的调整。显然,普京的思想体系、政治策略与精神气质都与叶利钦不相同,而实际政绩远远超过他的前任。

首先,普京不是叶利钦那样的激进的自由主义者。西方记者称他为“精明务实的渐进主义者”。他始终不赞成任何激进的极端做法。对于俄罗斯国内的几种主要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都不绝对排斥,而是吸收其各自的有益成分,融会于国内外政策之中。务实和兼容的态度使他取得了成功,2001年3月底民众支持率达75.3%。

普京不是自由主义者,但在经济方面却赞成自由派的主张,搞开明的市场经济。他组成了以自由派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为主的内阁,但他强调搞自由经济的同时要加强国家的调控。一年多来经济形势大有好转。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外国投资额约为8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20%,居民实际收入增加9%,职工工资增加24%,退休金增加30%,外汇储备10年来第一次超过270亿美元。这一切在叶利钦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从政治上看,普京对自由民主的态度就和叶利钦不一样。他是个现实主义者,比叶利钦更注重俄罗斯的实际情况。他不反对自由民主,但是认为个人的自由民主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同时国家应当创造条件,使人民更好地享有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回答记者关于“民主与极权”的问题时他说:“极权是无视法制,而民主是执法。法律是代表人民的意愿。”当年,叶利钦为争取地方当局的支持,不顾法制,竟然许诺:不管地方愿意享有多大的自治权,联邦政府都会应允。结果地方权力过大,有的边远地区几乎成了独立王国,一些民族离心倾向严重,甚至引发战争。普京上台不久,针对俄罗斯的现实,拨乱反正,大刀阔斧改革政权体制,下令建立7个联邦区,派出总统代表,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再加上对车臣采取军事行动取得胜利的影响,俄猖獗一时的地方分立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得到有效遏制。普京还设法从寡头手中逐步夺回俄公共电视台(原苏联中央电视台)和独立电视台等舆论工具的控制权,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设法保证政令的畅通和政局的稳定。

普京组建内阁也与叶利钦不同。俄罗斯是总统制共和国。叶利钦总统(特别在第二任期)在选民中所获的信任度不够,与议会的关系也存在问题,不得不采取种种妥协,吸收有名望的政治家甚至金融寡头入阁。普京则不同,在第一轮总统选举中就以52.6%的高票获胜。在议会中和地方上都得到足够的支持。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组织内阁,自己处于内阁的塔尖,保证政府机构顺畅运转,实现总统的意图。两人的施政风格也各异。外国记者说:“叶利钦的施政风格是典型的拜占庭帝国式的。宫廷、家族、寡头和心腹谋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叶利钦时常生病,行动滞缓,信息不灵,不得不将部分权力授予心腹(沃洛申、尤马舍夫、博罗金等)和让家族(小女儿塔季扬娜等)问政,可以说这也正是造成种种失误和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普京则完全不同。他精力充沛,头脑机敏,办事果断,运用国家机制,依法施政,政府只是总统权力在执行环节上的延伸。2000年俄罗斯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权高层人事的稳定,这是叶利钦时代不曾有过的。1992—1999年期间,叶利钦一共罢免过40位政府副总理、200多位部长,还罢免了5位总理、4位总监察长以及总统办公厅和安全会议的无数负责人,而几乎对于所有被免职的人都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叶利钦身边最亲近的国务活动家们知道自己被免职的消息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仅仅是从总统报告中或者是在克里姆林宫里开会期间了解到,而且有的还是在休假期间、在郊外别墅里、在去上班的路上、在出公差的途中、吃早饭时或者是吃晚饭时知道的,还有的是总统助手的电话通知或者是从新闻社、从电视新闻栏目上的播报中获知。有的人也是出乎意料地知道自己被提升到新的高级职位上。但这一切在2000年都没有发生。2001年3月,普京才调整内阁成员,更换强力部门领导,撤换叶利钦时代留下的人,政权更加稳固,政令更加畅通。如果说叶利钦通常是出人意料地并没有任何理由地就把自己身边的某些人给赶走了,那么普京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如在对待原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元帅等人的作法上,普京不但向他们致以特别的谢意,还同时宣布对他们的新任命,他们被任命到对政权的现实影响作用相对减小但享有很高荣誉的职位上。

对待寡头的态度,新老总统也大相径庭。叶利钦第二次登上总统宝座,得力于七大财团的寡头们的支持,作为回报,或是分享权力,请寡头进入内阁;或是在出售国有资产、股票上市等方面提供获利的机会;或是在偷漏税和资产外流方面手下留情,甚至给以庇护??普京则反其道而行之,新内阁不仅没有寡头的份儿,而且上台伊始便公开指责寡头们浑水摸鱼,利用自己在叶利钦时代的政治关系发了大财。接着下令对石油巨子卢克石油公司等突然检查,提出起诉。2000年6月,临时拘捕了传媒大亨古辛斯基。11月1日,俄当局向藏身国外的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发出传票,罪名是“金融诈骗”和“利用国外公司洗钱”。

12月12日,古辛斯基在西班牙被国际刑警组织捕获。普京打击的只是罪恶昭彰的首恶分子,而对一般企业家则是区别对待的。2000年7月28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工商界人士时保证,“不会废除叶利钦时代的私有化计划”,并签署新税法,减轻财税负担,改善办企业的条件。在向古、别两大媒体王国开刀之后,普京也借俄出版节之机接见最有影响的33位电视台、报刊的总编,表示克里姆林宫支持新闻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国家内外政策进行评价,与新闻界代表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普京区别对待、恩威并施,他注意团结大多数的政策深得人心。

普京并不赞成俄罗斯共产党的纲领,但他不像叶利钦那样反共。俄共在普京眼里不是敌人,而是可以合作的伙伴,是应当争取的力量。在2000年初杜马选举中,普京巧施策略,同俄共合作,使普里马科夫未能当上杜马主席,粉碎了他进而问鼎总统的梦想。多年来俄共这杜马中最大的议会党团对叶利钦的政策始终是激烈批评的。可是普京上台后共同的强国梦和爱国理念使俄共同普京接近起来。2000年12月初俄共召开7大,普京发去贺信,肯定俄共一直得到很大一部分选民的支持,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着显著作用。最后说:“我希望,贵党在自己的活动中将坚定地进行建设性对话和理智的妥协。全国的利益、稳定和俄罗斯公民和睦今后也一定是俄共的优先方面。”普京也理顺了同杜马中其他党派的关系,叶利钦时代的国会反对势力也都改变了态度。这是当年叶利钦绝对做不到的。

2001年元旦零时,新世纪钟声敲响之际,俄罗斯各地电视台同时播出人们久违了的苏联国歌的旋律,人们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唱出了新的歌词。俄罗斯人激动不已,他们有了新的国歌!针对反对沿用苏联国歌旋律的种种议论,普京表明了看法:“对苏联解体不感到可惜的人是没有心肝,希望恢复苏联的人则是没有头脑。”他还说:“如果有人说不能用前苏联标志,那我们的父母就虚度一生,生活没有意义了。”普京尊重历史、顺应民意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受俄罗斯人的欢迎。

叶利钦执政近10年,外交被动而无序,俄罗斯几乎处于半隔绝状态,与多数国家的关系或者恶化,或者停滞。普京上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局面,外交活力迅速增强,上任不到一年(到2000年底止)先后出访60余次。普京外交既有捍卫国家利益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又有外交所必需的务实性和灵活性。他结束了叶利钦时代对欧美先是“一厢情愿地亲近”继而又“一味对抗”的外交,推行重视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的多方位外交”:不把接近欧美或与之对抗作为外交目标,而采取维持和发展同世界所有国家的关系,通过外交提高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方针。

普京同西方针锋相对,但又不放弃同美国和欧洲接触与和解的一切机会。过去叶利钦对欧美的策略是“美国优先”,而普京则把美国放在后边。他先访问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参加俄罗斯—欧盟首脑会议,强调俄欧关系带有“一体化特征”,支持欧盟组建快速反应部队??这种迂回包抄,甚至釜底抽薪的战术,使美国十分恼火。

普京主张“多极世界”,重视亚洲外交。俄罗斯地跨欧亚,且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叶利钦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普京认为,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以及开发西伯利亚及远东的需要,必须坚定地向亚太地区倾斜。他访问了中、朝、蒙、日、印等国,注意加强俄中印三国的联系及协作,特别是俄中签署了《北京宣言》,两国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俄罗斯也很注重同东欧各国发展关系,并取得明显的进展。普京还改变了前任总统不重视旧朋友的做法,大力恢复同苏联时期旧盟国的关系,并且努力实现这种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潜在的外交资源。同古巴、伊朗等国特别是同朝鲜恢复关系就是明显的例子。当年,戈尔巴乔夫彻底改变了苏联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放弃北朝鲜,同韩国建交。叶利钦执政后,进一步废除了《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几年后又续签了新约,但剔除了旧约中规定的出现战事进行援助的条款,两国关系接近冰点。普京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抓住机会,在冲绳八国首脑会晤前访问了朝鲜,取得对方谅解,并说服金正日“冻结”导弹核子计划,使朝鲜摆脱国际孤立,同时粉碎了美国所谓的“威胁来自朝鲜无赖国家”的诬蔑。国际舆论称赞普京的外交务实而有建设性。

年初,普京同记者谈话时提到俄罗斯外交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我们应当放弃帝国野心”,二是“弄清哪些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并为它们而斗争。”看来这正是“普京新外交”最根本之点。

一年多来,普京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富国强民重振大国为目标,弘扬民族精神,团结社会力量,依托强有力的政权,依法治国,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已经取得初步成功。外国记者把普京的政绩概括为三句话:政局稳定了,经济回升了,外交搞活了。当然,普京并非毫无缺点错误的完人,他也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人支持总统,却有74%的人对政府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