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世纪重庆文学史
14064000000005

第5章 20世纪初期的重庆文学(5)

20世纪初期的重庆戏剧文学

第一节 开创期的重庆话剧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以推翻清廷腐朽统治、建立民国为目的的斗争,获得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同情和响应。一些爱好戏剧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了使戏剧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抒发对革命的向往,自发地以日本新派剧和西洋话剧为榜样,开展演剧活动,早期话剧由此产生。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是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他们于1907年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正式排演了《黑奴吁天录》。中国初期的话剧由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同于中国传统旧戏,因此中国早期话剧被称为新剧、文明新戏或文明戏。中国话剧自春柳社诞生之日起,就面向社会现实,并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

随着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的消息传到国内,上海、北京开始组织剧团开展戏剧活动。辛亥革命胜利后,春柳社成员大多回国,开始了它回国后的戏剧活动,以新剧同志会名义在许多城市演出。因此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早期话剧运动开展起来。

中国话剧运动初期著名的团体上海开明社新剧团于1913年在重庆萃芳茶园演出话剧《都督梦》、《新茶花女》等戏。开明社新剧团1912年成立于上海,是中国早期话剧运动著名的演文明新戏的团体。1913年,“中国社会党开明社新剧团佟远峰、朱旭东、张天狂、孙琴心等10余人,皆北京上海、南洋各学堂毕业生也,渝城章华大舞台以重资聘到,于4月1日在该园开演《都督梦》、《新茶花女》等剧,慷慨激昂能令座客动容,其有功于社会岂浅鲜哉。”《国民公报》成都版1913年4月15日第三版。《新茶花女》表现的是一个妓女和留学生的爱情故事,妓女鼓励留学生投笔从戎,打退了犯境的敌人。由此开重庆话剧先声。

开明社新剧团在重庆的演出活动影响了一批戏剧爱好者,他们参加开明社新剧团的演出并积极模仿学习新的戏剧艺术。1913年以周慕濂为首的一些年轻人在重庆成立了第一个话剧团体――群益新剧社,参加者有石德华、赖吾新、谷广之、黄宝澄等,社团宗旨是切磋演剧技艺,并举行新剧公演以宣传教育民众,曾先后演出了《徐锡麟刺恩铭》、《马介甫》、《明盲目》等剧。《徐锡麟刺恩铭》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革命党人徐锡麟,《马介甫》取材聊斋故事,讲述了狐仙为人间打抱不平的故事。此后,唐廉江等人也组织话剧团体演出,话剧开始在重庆兴起。

这一阶段是重庆话剧的开创时期,采用的是幕表戏的形式。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简单的分场的故事梗概,介绍人物的一般关系和剧情发展的趋势,没有准确的台词,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演出时无女演员,都是男扮女装。虽然早期话剧在创作和演出上比较粗糙,但是早期话剧活动者以勇于探索、试验的精神,为重庆戏剧引进了全新的剧种,并且从发端起就树立了重庆话剧反映时代和人生,肩负起社会教育责任的特色,为重庆话剧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发展期的重庆话剧

“五四”运动的兴起,在反帝反封建、争民主的思潮影响下,重庆各界也掀起了爱国群众运动,特别是学生运动高涨。新文化思想的传播,促使教育界开始进行改革,变革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中,话剧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学生演剧热潮,话剧成了青年学生关注社会、反对封建文化的有力斗争武器,话剧演出开始普及到重庆许多学校,并且业余剧团开始出现。

1919年元旦,求精中学演出新剧《浪子悔改》,1922年又演出《烟史》、《国贼》等剧。话剧的演出几乎普及到重庆每一所初中以上的学校。常演的剧目有《遗产累》、《可怜闺里月》和《山河泪》等。

当时新剧演出比较活跃的学校,还有巴县中学、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重庆艺术专科学校、重庆基督教青年会、西南美术专门学校等。重庆艺术专科学校还于1928年由该校师生共同组成了剧团,改编并演出了雨果的《悲惨世界》、侯曜的《弃妇》、蒋本沂的《一条战线》等剧。该团在演出上尊重剧本,扬弃了当时流行的幕表戏。他们认真严肃地对待话剧艺术,为重庆话剧开了新风。西南美术专门学校每逢周六,必有歌舞和新戏的演出,讲究灯光、布景等舞台艺术,演出正规,曾演出歌剧《天鹅》、《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以及田汉的话剧《苏州夜话》和《获虎之夜》等。

1925年,西南美术专门学校屈梅痴等人发起组织微阳剧社,在梅子坡鼎新舞台多次演出新剧,使话剧逐渐从学校走向社会,进一步扩大了话剧的社会影响。

在学校演剧的基础上,爱美性质的剧团逐渐出现,爱美是英语业余Amateur的音译。1927年后,革新剧社、海比游艺团、一九剧社、华西爱美剧社、西南话剧社等剧团先后出现。

革新剧社成立于1927年,主任陈攸序,成员有封代庸、周慕濂、王祥荣等,在鼎新舞台进行营业性公演。文明戏演出时无女演员,都是男扮女角,女子学校则为女扮男角。革新剧社破除了男扮女角的演出模式,首次起用女演员,培养了重庆第一个文明戏职业团体的女角,对话剧的正规化表演作出了贡献。他们曾集资自建了演出剧场,长期卖票演出,扩大了话剧的影响。

海比游艺团是1928年由吴人初、叶霖发起组建,是重庆演出新剧的主要团体,经常在重庆各戏园、剧场演出,还积极参加募捐义演活动。一九剧社成立于1930年7月,社长萧俊章,成员有唐明昭、江石江、甘树人等。该社于7月11日在《国民公报》上刊登成立宣言,提出:剧社以“冲破黑暗,改造社会,推进时代”为职志,以及“为革命之需要而艺术,为时代之需要而艺术”的口号。1931年初,该社曾组织男女演员六七十人,前往长寿、涪陵、万县等地巡回公演。该社还于演出之余,开设培训班,培训新剧爱好者,随剧社边学习,边工作,推广话剧艺术。华西爱美剧社成立于1932年元旦,主要成员有屈秋声、革新剧社的周慕濂和何达、一九剧社的潘明达、上海大道剧社的王映秋、北平剧协社的匡直以及海比游艺团的屈梅痴、钟梦侠等。华西爱美剧社曾演出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新剧《模范军人》,之后又演出《傻瓜》和日本作家菊池宽的话剧《父归》等剧。西南话剧社成立于1935年,主要成员有吴雪痕、陈谦益、席明真等,曾先后排演过李健吾的剧作《这不过是春天》,田汉的剧作《湖上的悲剧》、《苏州夜话》,还有《水银灯下》、《江口之春》、《讨渔税》等剧。

话剧由此逐渐成为观众所欢迎的剧种。话剧赢得观众的关键,在于它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同于旧戏。它编演的故事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内容紧密配合时事,或反抗民族压迫,或揭露社会黑暗,演员常以剧中人身份在台上谈论时事,宣讲政治,因而引起观众的共鸣。重庆话剧自开创以来,就显示了一种启蒙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是这一阶段的重庆话剧演出的原创剧目很少,在话剧创作上成就不大,排演的多是已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剧目。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以后,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重庆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各学校、戏剧团体纷纷举行演出募捐活动,为抗日救国出力,演出《决心》、《最后一计》、《唐将军》、《忠魂》、《梅娘曲》、《陆沉之歌》、《毒药》等剧,剧目中反帝爱国内容逐渐增加。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8月,重庆救亡会下属的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演剧队,在市区、北碚、江津、长寿等地演出《三江好》、《烙痕》、《东北的一角》等抗日救亡戏剧,从此,重庆的话剧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而且最辉煌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