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世纪重庆文学史
14064000000033

第33章 附录(1)

20世纪重庆文学纪事

1901年

3月

9日,著名作家陈翔鹤出生于重庆巴县。

5月

年仅16岁的邹容通过官费留学日本考试,但由于思想激进,在临行前被当局取消资格。

同年,重庆文坛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与编辑毛一波出生于自贡市沿滩镇。

1902年

邹容冲破重重阻力,自费前往日本,开始留学生涯。

1903年

5月

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在上海《苏报》发表并出版。

同年,《广益丛报》创刊,杨庶堪、朱蕴章、吴骏英负责编辑主持。

同年,邹容主张“散文通俗化”,使感情奔放、语言明晰流畅的新体散文出现。

同年,广益书局设立。

1904年

9月

卞小吾创办《重庆日报》。

10月

17日,重庆总商会创办《重庆商会公报》。

1905年

4月

3日,邹容在上海监狱受折磨而死。

29日,卞小吾在《重庆日报》上发表《老妓颐和园之淫行》一文,影射慈禧的荒淫无道,激怒了慈禧。

同年,杨沧白在重庆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首批会员。

6月

1日,《重庆日报》被查封,卞小吾被捕入狱。

1906年

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杨沧白被推为重庆支部的盟主。

1909年

吴芳吉13岁,在作文课上,当堂写出1400字的《读外交失败书后》一文,以诗论文,豪放严谨,一时名噪全县,被誉为神童。

1910年

吴芳吉考取北京清华留美预科学校(北京清华大学前身)。

1911年

11月

22日,重庆宣布独立,以同盟会重庆支部成员为主组织成立了蜀军政府,先后创办《皇汉大事记》、《国民报》。

1912年

2月

5日,著名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出生于重庆万县河口乡牌楼村。

同年,吴芳吉入学就读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与吴宓(字雨僧)、刘朴(字柏荣)交谊笃厚,奠定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学养。因学校发生美籍教师无理辱骂学生事件,他作为四川籍学生代表参与抗争,被开除学籍,流落京津。

1913年

杨庶堪逃离重庆,作长诗《癸丑遇难纪事二百韵》。

同年,中国社会党团体开明社新剧团在重庆章华大舞台演出《都督梦》、《新茶花女》等话剧。

同年,以周慕濂为首的一些年轻人在重庆成立了第一个话剧团体――群益新剧社,参加者有石德华、赖吾新、谷广之、黄宝澄等,演出《徐锡麟刺恩铭》等幕表剧性质的时事新剧,标志着重庆话剧的兴起。

1914年

4月

25日,《商务报》创刊,周文钦任社长兼总编。

同年,吴芳吉回川,应业师萧湘之聘,任嘉洲中学英语教师。

1915年

2月

刘盛亚出生。

1916年

吴吉芳任重庆《强学报》编辑。

《商务报》改组,田书府、周继能主导报社工作,更名为《重庆商务日报》。

1917年

9月

杨沧白作《戊午八月得归渝州感赋十首》。

1919年

吴芳吉应挚友吴宓邀请在上海担任《新群》杂志诗歌编辑,创作并发表新诗歌。其代表作《婉容词》、《护国岩词》等先后发表,震撼了当时的中国诗坛,并一举成名。

1920年

陈翔鹤在上海参与“浅草社”活动,发表中篇小说《写在冬空》、剧本《沾泥飞絮》等作品。

同年,吴芳吉离开上海诗坛,赴长沙明德中学任教。与挚友成立红叶会、湘君社,创办《香君》文学季刊。

1921年

2月

1日,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创办《新蜀报》(到1950年1月17日才停刊)。

邓均吾到上海泰东书局编译所工作,参加创造社,参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文艺刊物。

1922年

5月

沈与白(时任《新蜀报》社长)邀请陈毅、周钦岳担任《新蜀报》主笔。

10月

重庆成立共青团组织。

同年,萧楚女以《新蜀报》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直至1925年。

同年,邓均吾与林如稷、陈翔鹤等成立浅草社,创办《浅草》文艺季刊。

1923年

年初,萧楚女担任《新蜀报》主笔,写了不少社论。

朱大?与同学蹇先艾等组织文艺团体曦社,出版不定期刊物《爝火》,并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诗歌。

1924年

《重庆商务日报》3号《艺林》开始连载菊池宽(日本)的剧本《唐玄宗的心理》、安徒生(丹麦)的童话《小黄豆的花》。

11号《艺林》发表张君励的论文《人生观》和胡适的《西游记考证》。

17号《艺林》发表熊佛西的独幕剧剧本《青春底悲哀》。

27号《艺林》发表钱穆的论文《伊壁鸠鲁与庄子》。

同年,邓均吾回到四川,在川渝两地从事教育、编译和革命工作。

1925年

2月

25日,《重庆商务日报》发表黄绍谷的诗《卷帘》。

3月

8日,《重庆商务日报》发表评梅的诗《灵感的埋葬》。

留日学生漆南熏任《新蜀报》主笔,继续写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社论。

向楚开始编写《巴县志》(至1936年完成,共25卷)。

4月

萧楚女办《爝光》周刊,张闻天办综合性文艺刊物《南鸿》,都很快便被江巴卫戍司令王陵基查封。

6月

电影《弟弟》、《风流水手》在各影院放映。

同年,陈翔鹤与冯至、陈讳谟、杨晦等创办“沉钟社”,并负责发行工作。

1926年

王秉成,本名刘玉声(1902―1955年)以然然为笔名在《重庆晚报》上发表《如此江州》,连续两年之久。接着又在《东方晚报》发表该书续集和另一部长篇《巴渝春秋》。抗战爆发后,先后担任《新民报》、《南京晚报》、《商务日报》、《国民公报》等副刊编辑和记者。

同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朱大?是该刊主要撰稿人,不断在该刊和《现代评论》上面发表新诗作品,成为“新月诗派”诗人之一。

1927年

10月

16日,由《商务日报》、《新蜀报》、《大中华日报》、《团务日报》、《重庆民报》等发起组织的重庆各报的群团组织重庆报界协会成立。

杨沧白作《论诗绝句百首》。

陈翔鹤短篇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在阪道上》出版。

同年,吴吉芳应张澜聘赴成都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同时兼四川大学教授。

同年秋,吴吉芳参与创办重庆大学并出任重庆大学文学预科主任兼中文系教授。

1928年

8月

23日,重庆新闻记者协会在环境电影院举行成立大会,到会的有李时辅、李开先、李炜业、陈铭德、王熬溪、萧大荣、刘翌叔、傅圣希等45人,28日正式成立。

同年,由重庆艺术专科学校师生组成的剧团演出了他们改编的《悲惨世界》等剧,标志着重庆话剧告别幕表剧,开启重庆话剧新风。

同年,朱大?同王余祀、翟永坤合出诗文集《灾梨集》,为“徒然社丛书”之一。

同年,吴人初、叶霖发起组建重庆演出新剧的主要团体――海比游艺团。

1929年

2月

15日,重庆市正式建市。潘文华(刘湘部下)任第一任市长。

同年,柯尧放在中国革命的低潮之中,创作《烈火爆发的时期之二》、《走》等燃烧着革命热情,家国之忧思与对民族前途的期盼的诗篇。

同年,朱大?在《华北日报》开辟了《徒然周刊》。

同年,吴芳吉自编的《白屋吴生诗稿》在成都出版。

同年夏,何其芳赴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在《新月》等刊物发表小说《摸秋》、诗《莺莺》等作品。

同年,毛一波赴日本留学。

1930年

7月

一九剧社成立,社长萧俊章,成员有唐明昭、江石江、甘树人等。

朱大?病逝,结束了诗作不多但诗歌艺术水平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的短暂的一生。

1931年

6月

何其芳与友人杨吉甫合办小型文学刊物《红砂碛》,在其上发表《那一个黄昏》等12首诗作。

同年秋,何其芳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因感课程乏味,遂与校友卞之琳、李广田一起钻研诗歌。

同年,毛一波返回上海,在新时代书局出版了他的《樱花时节》等几本著作,并参加国际笔会上海分会。

1932年

1月

1日,华西爱美剧社成立,主要成员有屈秋声、革新剧社的周慕濂和何达、一九剧社的潘明达、上海大道剧社的王映秋、北平剧协社的匡直以及海比游艺团的屈梅痴、钟梦侠等。

5月

9日,吴芳吉在江津与世长辞,年仅36岁。

7月

29日,《新蜀报?副刊》发表绀弩的诗《啊!啊!我杀了那个畜生》。

同年,毛一波偕同妻子高一萍回到四川重庆,任《巴蜀日报》主笔兼编副刊,并先后在重庆的一些学校和报社兼职。

1933年

3月

16日,《新蜀报?副刊》发表寒荪的作品《一叶》。

何其芳开始写散文,后结集为《画梦录》出版。

1934年

2月

1日起,《新蜀报?副刊》发表作品《暴风雨时代》。

8日起,《新蜀报?副刊》发表凌文思的诗作《脸的诚实》、《饥荒的黑绳》、《雨点》等。

同年,吴芳吉故友吴宓的弟子周光午编订的《吴白屋先生遗书》、《白屋嘉言》、《白屋家书》在长沙出版。

1935年

6月

15日起,《新蜀报?副刊》发表剑平的作品《到难民所去》。

同年,陈翔鹤与叶菲洛、金满城、陈炜谟等人组建“沙龙文艺社”,出版《沙龙旬刊》。

同年,西南话剧社成立,主要成员有吴雪痕、陈谦益、席明真等。

1936年

10月

24日,《商务日报》刊出纪念鲁迅逝世专刊。该报以重言笔名发表文章,提出“追悼鲁迅先生,要积极建立重庆文艺界或整个文化界的联合阵线”。

同年,一些进步的文化人士、文学进步人士、文学青年秘密成立了以漆鲁鱼为总干事的“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他们以当时重庆两家报纸《商务日报》、《新蜀报》,大力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抗议逮捕“七君子”和开展追悼鲁迅先生的活动。

同年,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与芦焚的小说《谷》、曹禺的剧本《日出》一起获天津《大公报》文艺奖金。

同年底,重庆第一份地方性的文学月刊《春云》创刊,以发表小说为主。

1937年

5月

16日,“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在市商会成立,会议由漆鲁鱼主持,选出金满成为主席,漆鲁鱼、黄字齐、萧崇素、陈彝荪、温嗣翔、李华飞、陈凤兮、刘稚德(沙金)、丁雪松、许可经、李郁生、李开先为理事。

9月

15日,“怒吼剧社”在炮台街8号正式成立。发起人有陈叔亮、余克稷、梁少候等,共50多人。其成员部分是北京、天津流亡重庆的剧人,部分是重庆电力公司、成渝铁路局的业余戏剧爱好者。

10月

1日到3日,怒吼剧社在当时重庆最大的影剧院国泰大戏院连续公演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取得极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话剧第一次在重庆进行大规模的公演,同时也是话剧第一次在重庆以公演的形式来进行抗战宣传。

15日,《吼声》半月刊创刊。该刊是重庆市一些热血青年为在国难期中尽一份宣传力量,唤醒后方沉睡中的人们而创办的刊物。

19日,重庆“文救会”在重庆市商会大礼堂组织鲁迅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会。

27日,第一个外地赴重庆进行抗战宣传的专业剧团上海影人剧团,在国泰大戏院也同样以《保卫卢沟桥》开始了在重庆的公演,使话剧在重庆开始受到重庆市民的普遍关注。

11月

1日,《中苏文化》在渝刊出抗战特刊。改刊为半月刊,卷期另起,共出了3卷36期。

23日,为与各地文化界救亡协会采取一致行动,“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易名为“重庆文化界救亡协会”,到会者有300余人,推举萧崇素为主席。

12月

4日,重庆诗报社举行诗歌座谈会。主席李华飞,成员郝威、严华龙、曾巴波等10余人到会。会议的主题是探讨诗歌的主题。

16日,《诗报》半月刊在重庆创刊。

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民风专轮抵达重庆。国民政府曾于本月20日发表移渝宣言,定重庆为“陪都”。

同月,《春云短篇小说选集》出版。

同年,何其芳回故乡万县执教,后去成都教书,先后创办《川东日报》副刊《川东文艺》,还与诗人方敬一起编刊物《工作》。

1938年

1月

27日,抗战后援会文化界支会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300与人,主要领导成员有谢冰莹、沈起予等。

9日,重庆各报馆及文化出版机构在模范市场永年春欢宴邹韬奋先生。

17日,文艺界抗敌支会、业余剧人协会、怒吼剧社、妇女慰劳会等团体在永年春举行茶话会欢迎阳翰笙先生。

6月

18日,《抗战文艺》第1卷第9期刊出艾青的《忏悔吧,周作人》。

7月

陈独秀移居江津,在江津度过他一生中的最后4年。

8月

14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主任老舍在7月30日携带总会印鉴离开武汉后,抵达重庆,并立即开展总会会务工作。

“文协”理事及会员胡秋原、孟十还、何容、老向、谢冰莹、宋之的等先后抵渝。

何其芳与沙汀、卞之琳等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开拓了何其芳新的创作时期。

9月

8日,“文协”在重庆举行茶话会,有40多人参加。老舍、姚蓬子、王平陵分别报告了总务部、出版部、组织部过去的工作和将来的计划。

10月

10日,中华民国第一届戏剧节在重庆开幕,25个戏剧团体的1500余名戏剧工作者在城乡演出22天。

12日,“文协”借中苏文化协会四川分会举行第一次重庆会员大会,新旧会员到会70余人。

19日,《新华日报》刊出《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刊》,周恩来题了词。

“文协”与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在武汉联合召开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会,主席是郭沫若,周恩来、秦博古、田汉、潘梓年等数十人参加,周恩来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不论在政治上、文学上或为人道德上,都需要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和作风”。

重庆举行了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会。“文协”是主要发起者之一,还承担了“征集并分配纪念文字”、“报告鲁迅先生事迹”等多种任务。

25日,《新华日报》因武汉失守迁至重庆出版发行。

31日,“文协”主办的通俗文艺讲习班开班。何容、老向、萧伯清、老舍分别担任音韵、文艺宣传、音乐、技巧的讲授。学员22人。

11月

12日,“文协”召开理事会,形成如下决议:一、各地分会宜积极成立;二、继续办通俗文艺讲习会;三、添办文艺讲习会,先设小说与戏剧两组。

25日,“文协”召开诗歌座谈会,出席者有老舍、蓬子、方殷、厂民、高长虹、鲜鱼羊、李华飞等,讨论了诗歌如何有效地服务抗战,还决定以抗战史实为题材,于最近集体创作一种史诗。

12月

1日,梁实秋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发表了《编者的话》,主张文艺写“与抗战无关”的题材。

5日,罗荪的《“与抗战无关”》发表于重庆《大公报》。

15日,胡风、猛克、黄芝冈、程铮、沙雷、厂民等举行诗歌座谈会,座谈抗战以来之诗歌,深入讨论到诗的特质问题。

1939年

1月

10日,“文协”举行诗歌座谈会,到诗歌界作曲界人士30余人,先由胡风、贺绿汀分别报告一年来诗与歌的概况,后分别讨论诗与歌诸问题,极为热烈。

1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下设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国统区文化艺术工作。

28日,《抗战文艺》第3卷第7期刊登胡风的讨论报告《略观战争以来的诗》。

2月

1日,《读书月报》在重庆创刊。

“文协”成立了小说座谈会。负责人为欧阳山、徐盈、罗烽。第一次出席会议者有王平陵、谢冰莹、姚蓬子、欧阳山、草民等人,决定了工作方针,推举七人组成小委员会,负责抗战以来的小说、报告文学等的研究,并负责起草到国外去的论文。

4月

9日,为纪念“文协”成立一周年,《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用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并以第四版整版的篇幅刊登胡风、欧阳山、梓年、葛一虹等人的文章,祝贺“文协”成立一周年。

“文协”在重庆陕西街举行年会,150余人出席。邵力子致开幕词,胡风代表大会宣读了《致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作家电》,老舍报告了会务。大会通过了提案:电请政府缉拿汪贼(汪精卫),并动员作家口诛笔伐。大会还规定每年3月27日(“文协”成立之日)为中华文艺节。“文协”改选了理事,选出本埠30人,外埠15人。

10日,《抗战文艺》第4卷第1期出版。这是一期“文协”周年纪念特刊。

15日,“文协”第二届理事举行第一次会议,出席者有邵力子、张道藩、老向、阳翰笙、洪深、宋之的等20人。会上,选举叶楚伧、张道藩、郭沫若、老舍、郑伯奇等15人为常务理事。大家公推老舍、华林为总务部正副主任,王平陵、老向为组织部正副主任,姚蓬子、孔罗荪为出版部正副主任,胡风、郑伯奇为研究部正副主任。

6月

15日,作家战地访问团在生生花园举行出发仪式。该团团长是王礼锡,副团长是宋之的,团员有李辉英、白朗、葛一虹、以群等13人。周恩来、郭沫若、邵力子等参加了出发仪式,并致辞勉励。

17日,高尔基生平与创作展览会开幕。这是为纪念高尔基逝世三周年举办的,“文协”是发起者之一。

18日,“文协”参与组织高尔基逝世三周年纪念会。

作家战地访问团从重庆出发。

7月

1938年年底迁渝的《七月》,在重庆复刊,直到1941年9月停刊,集聚了一大批青年诗人,由此而形成七月诗人群。

10月

19日,“文协”等14个文化单位在重庆一园大戏院举行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大会。邵力子报告大会意义,王平陵报告筹备经过,胡风报告鲁迅生平,陈绍禹发表了演说。

12月

1日,重庆《新民报》开始连载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至1941年4月25日结束。

12日,宋之的和作家战地访问团团员们返渝。

31日,“文协”与中国文艺社在义林医院开送旧迎新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