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世纪重庆文学史
14064000000032

第32章 后记

《20世纪重庆文学史》系经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批准文号:2001-ZWF-03)的重庆市“十五”社科规划年度重点项目。该课题的主要内容,是对20世纪重庆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总体描述和系统阐释,包括对现代重庆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作品给予历史的和美学的评价,从中揭示重庆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从而为当前重庆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20世纪重庆文学史》的写作,最初由主编提出全书设想和写作提纲,并分别邀请了重庆市高校中几位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负责各编的统稿工作。负责各编统稿工作的专家依次是:第一编李文平、第二编郝明工、第三编何云贵、第四编周晓风,最后由周晓风负责全书的统稿。本书的写作,从收集资料到最后成书,前后历时8年之久,先后参加本书资料收集和写作的专家学者除上述各编统稿人外,还有:彭斯远、朱丕智、杨小青、娄吉海(重庆师范大学)、冉易光(长江师范学院)、李卉(重庆三峡学院)等;其间在重庆师范大学读书的研究生陈祖君、凌孟华、蒋中波、王学振、王利剑、袁洪权、周晶、何雪、田园、杜伟、金安利、汪太伟、吕丽娜、王利涛、孙亚敏等也参与了资料收集和部分写作工作。重庆市的许多作家也为本书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帮助。

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多年来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约35万字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书稿,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课题研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整理和发掘了20世纪重庆文学的有关资料,特别是早期现代重庆文学的有关史料,为摸清重庆文学的“家底”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其次,本课题研究第一次建立了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具有区域文学特色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叙述模式,从而为进一步推进重庆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第三,本课题的研究积聚了我市高校和社会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达数十人,形成一支可观的学术研究队伍,为我市区域文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课题的研究作为一项具体的科研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区域文学发展规律,进一步促进重庆文学事业的繁荣,促进重庆经济文化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上述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总结,有的则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首先,《20世纪重庆文学史》实际上是一个远比我们最初的设计更重要和更为重大的课题,目前在资料的收集、发掘和整理方面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许多史料还有待深入发掘和整理,同时有关重庆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重大课题如重庆开埠与现代重庆文学的转型、重庆抗战文学、行政区划的调整与重庆文学的发展、著名重庆作家专题研究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则需要成倍增加。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陆续推出“20世纪重庆文学史料丛书”和“2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丛书”。

总之,《20世纪重庆文学史》的研究过程是一次不寻常的学术经历。8年来我们的工作得到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公室、重庆师范大学科研处、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文联、重庆作家协会、重庆市图书馆等方面以及重庆市内外许多作家和研究者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周晓风

2009年6月